罗 正 唐世斌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 530004)
项目位于中国宝武武汉钢铁集团鄂城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范围内西侧,工程范围分为中央绿地、预留用地、三水源河渠绿地、污水厂北侧用煤气站西侧及北侧绿地、四总降附属绿地、连通中央绿地与三水源河渠的两个南北向带状绿地,共5个地块。
工程范围总占地面积约为54 747.6 万m2,保留的厂区面积约为129.85 万m2,厂区内道路面积约为2.1 万m2,西大门预留用地约为3.1 万m2,总景观面积约为4 134.8 万m2。
根据鄂钢湿地公园所在地区的基础特征,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尊重区域已有的地形、地貌特征,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生态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原有植被的保护工作,减少对原生地形的破坏。根据生态系统发展特点,做好整体设计与局部设计间的协调工作,对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进行优化,改善系统本身的生态特性。提升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追求公园建成后的长久效益,确保公园整体的生态效益。
根据鄂钢湿地公园所在地区的基础特征,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遵循协调性原则。
(1)整体设计与局部设计的协调性。
鄂钢湿地公园位于集团一侧,具有优质的水文资源,在实际设计环节中,需要在整体要求的基础上做好公园内部生态相关内容的细化工作,提升设计结果的生态性。
(2)建筑物和湿地公园建筑风格的协调性。
湿地公园中使用的建筑小品、其他建筑物,其风格内容需要统一,搭配不同色彩,对造型展开细化,提升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与多数湿地公园相类似,在应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形式美感原则。进行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多方位的视觉享受,满足人们的审美观需求。在具体设计环节中,结合公园所在地区的基础特点,做好时空分布设计、建筑物色彩搭配、植物优化配置等工作。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加强艺术性设计,在满足外观艺术性要求的基础上,提升设计内容精神层面的设计美感,凸显区域的形式美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内容。
除上述提到的设计原则外,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满足经济性原则。
(1)设计内容经济性。
湿地公园设计过程包括许多设计内容,如建筑小品、道路铺装、服务设施等,在进行设计时,需要满足对环保性、质量的要求,对设计内容进行优化处理,提升设计内容的合理性。
(2)综合效益最大化。
综合效益包括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等,利用这些设计内容对其进行设计时,应不断完善湿地公园中的相关内容,提升设计结果的可靠性。
该公园所在区域的水系丰富,在公园设计过程中,采用“水”关联景观内容,使公园内的景观可以由点成线、由线成面,诠释区域的景观效果。水资源作为公园和钢厂间的衔接枢纽,搭配绿色植物,实现现代化与自然化的顺利衔接,提高鄂钢湿地公园内容的丰富度,凸显公园生态品质特征。公园在设计阶段的最初定位是生态环境公园,由于钢厂发展前期对生态保护重视度较差,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围绕定位内容,修复已被破坏的环境,建立可靠的发展模型,满足城市生态保护的基础要求。
待开发区域内有一条由南向北的径流,整体地势南部高于北部。西山区域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景观,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以水系作为关联载体,将内部景观与外部发展环境相关联,实现生态发展空间的动态展示。
(1)将区域中心已有的完整绿地作为景观展示核心区,用于塑造集中式景观,搭配可塑性较强的水系景观,使核心区景观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得以最大化展示,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2)利用水系引导其他景观与核心区域之间的关联性,提升景观之间的交互特征。在沿溪岸进行建筑小品、步行道、停车场等设计,形成较稳定的景观长廊,提升延边水系的丰富度。
(3)做好点缀景观的设计工作,常用的点缀方式包括草阶、景观石、林木等,建立满足滨河发展的生态带。该地区内与污水处理厂距离较近,以污水处理厂为原点,圈定三角围护区域,作为林带保育区,可利用植物花、果营造相应景观,提升分析内容的合理性。
(1)湿地净化区。
区域最北面以氧南路为界,最西面以西区西干道为界,最南面以料北路为界。在建设过程中,所有的景观游戏线路围绕水系进行建设,利用生态化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处理,景观节点包括净水源、凌空栈道、山影桥、漫花林、“0”碳科普园等。
在景园中增设节点内容,搭配景区内设置的道路系统、竖向系统,对景区内部的出入口的位置进行合理设置,如在氧气站门口处、钢厂东门处等位置设置出入口,方便人流顺利进入湿地公园中。在应用设计中,在合适的区域位置设置停车位,包括6个中大型客车停车位6个和36个常规机动车停车位,满足该功能分区的应用要求。
(2)文化展示区。
该区域主要沿制氧西路与制氧东路进行分布,总长度为260 m。利用已有退让距离,将其延伸到既定设计区域,组成动静相互结合的公共服务空间,厂区内种植高大植物,搭配中低型植物,将该区域进行围合,将管廊结构进行包裹,提升该区域环境的私密性。在具体设计中,制氧西路的沿线设计,主要突出“静”的主题,在区域内设置用于休息的小品,沿线设置艺术性较强的建筑小品,打造契合企业文化的文化展示区。制氧东路的沿线设计,突出“动”的主题,在区域内设置亲水步道,利用水系关联生态区域和湿地净化区,使其处于联动的状态,提高景区设计内容的动态性。
(3)滨水生态区。
在该区域的范围划分中,包含的内容主要围绕场地北侧展开,包括三水源明渠南岸景观带,是景区设计中具有景观价值的生态系统。在具体的设计中利用河堤边坡地形,设置高、中、低三条沿岸观赏滨河风景的生态系统,增加滨河区在使用阶段的便利性,使用层次丰富的景观植物,建立层次感分明的景观走廊体系,有利于人们进入后能够更好观景。在该区域内设置两处清水平台,使人们亲近自然。同时还可设计其他的景观节点,丰富该区域景观内容,提升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4)林带保育区。
为了确保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在区域建设过程中,设置林带保育区,该区域和鄂钢污水处理厂相邻,将污水厂和其他景区分开。在植物挑选方面,将吸附能力强的植物作为主要品种,在区域内布置观赏类植物,如柚子、香橼、橘树等,在起到良好景观效果的同时,打造“乐趣果园”,使人们体验摘果的乐趣。场地外围使用本土抗性能力强的植物带,将污染区和休息区隔离,提升区域内容的合理性和丰富度。
(1)道路广场设计。
进行优化设计时,人行步道在施工阶段所使用的材料以透水砖路面为主。此类铺设材料具备透水性强、耐磨性强、不易掉色等优点。园区内的主要游览道路,使用透水性强、成本较低的土透水砖进行铺设,在道路两侧布置路缘石,主材料为花岗岩。广场内的铺装采用花岗岩和透水砖结合在一起的方式进行铺设,在铺设过程中,进行图案装饰设计,确保设计内容的美观,满足实际应用下的作业需求。
(2)交通组织设计。
在园区交通组织的设计过程中,围绕已有行车道路系统展开设计,建立新的人行步道以及沿溪岸观景路线,满足不同人群对游览园区的需求。对已有行车道路系统需要展开针对性修复,提升路基承载力,在道路两侧栽种行道树,提升道路景观的丰富性。
设计人行步道的过程中,宽度包括4.0、1.8~2.4、1.2~1.8 m三个等级,三个等级道路相互联系,形成覆盖湿地公园的道路网,道路两侧种植不同高度的绿植,穿插建筑小品,丰富游览内容。沿溪岸观景路线设计宽度为1.8~3.0 m,总长度控制在300 m,沿滨河岸进行分布,期间增加观景栈桥、亲水平台作为点缀,增加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
在湿地公园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地区特点,采用合理的处理方式对其进行设计,提升湿地公园设计内容的丰富度、湿地公园环境的舒适性,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