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七局第二建筑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11)
新河支路(新河路-华中路),全线位于安庆市迎江区,道路北起新河路,南至华中路,道路总长约1 480 m,规划为城市支路,规划红线宽25 m,设计速度30 km/h。本项目工程范围内的排水管道工程有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其中,新河路-皖江大道段新建的雨污水主管道采用顶管施工。新河支路雨污水顶管分别布置在道路中心线东西侧6~7 m位置,顶管施工将现状管接入新建沉井中,新建雨水管走向为由南向北,最终排入康熙河,污水管分别衔接北侧新河路及南侧皖江大道主网。
顶管采用土压平衡式施工工艺,管材采用Ⅲ级F形钢承口管,橡胶圈接口。管径尺寸分别为Φ1 200、Φ1 000 mm。雨污水顶管路段的工作井和接收井采用圆形沉井设计,完成顶管后在沉井内施工雨污水检查井。沉井井身、底板采用C30混凝土现场浇筑,井体抗渗等级不低于P6,封底为C20混凝土;工作井总高度6.1 m,接收井总高度为5.9 m,工作井内径6.5 m,壁厚0.55 m,接收井内径4.5 m,壁厚0.5 m。沉井位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保证不影响周边管线及建筑物、构筑物,确保施工安全。
新河支路顶管工程采用土压平衡顶管机械进行施工,雨污水顶管工程位于新河支路行车道上,东侧邻近绿化分隔带及分隔带上现有综合管线,西侧邻近现状雨水管线,管道平均埋深约4.8 m。顶管施工前,影响范围内地上地下管线等障碍物已确定位置,顶管施工中将采取措施迁移加固或避让,施工过程有可能遇到不确定障碍物。
(1)工作井的开挖采用机械按工作井结构分层进行开挖,人工配合出土,首次开挖深度为1.5 m作为起沉平台,四侧采用1∶2放坡。挖土采用1台220挖掘机,并与人工配合操作。基坑底面的浮泥应清除干净并保持平整,在底部四周设置2%坡度的排水沟与集水井相通,集水井直径50 cm,比排水沟低50 cm以上,防止顶进过程存在积水,影响顶管施工作业。
(2)沉井挖土方,采用长臂挖掘机,与人工配合操作。沉井筒身刚开始入土时,由于筒身中心高,易产生偏斜,操作须谨慎。入土半数后,可加快下沉速度,为了控制沉井筒体下沉位置,避免超沉,最后1.0 m应放慢下沉速度,每天不大于0.5 m,应减少开挖深度,在脚下掏土时应慎重,防止突沉和超沉事故发生。
根据现场土质情况预留适当的自沉量,沉井下沉时,为防止对周围土体产生较大的扰动,促使沉井的顺利下沉,沉井采用增加配重的方法或机械辅助下压助沉。沉井挖土下沉应连续进行,中间不宜停顿时间较长。
(1)油管安装应恰当,从主顶操纵阀处分开,每一只主顶油缸各腔之间的油管的大小、长短应相同,主顶油泵尽可能靠近主顶油缸安装。(2)顶进环做到准确、无变形且具有足够的刚性,以便将顶力从油缸均匀传递到管节上。(3)顶力不得超过设计的最大允许顶力,顶进时油泵压力应缓慢调整到位,并时刻受控。(4)斤顶应经常保养,保持良好状态。(5)油泵及时更换油,保证功率。(6)油管应随时保护,避免曝晒,对各接头随时调节,避免油管漏油,减少顶力。
顶管从雨水-顶至新河口处,由于新河水位较高,施工前须采用沙袋围堰进行止水,保证施工安全。施工时须保证基坑开挖过围堰顶宽2 m,内侧边坡率1∶0.5,外侧区1∶1,围堰高度定位4 m,围堰内采用泥浆泵进行抽排水,使用吊车、挖机、装载机等及人工辅助堆放沙袋围堰,围堰可增设防水油布,进一步达到有效的止水效果。顶管施工结束后,按照图纸要求进行一字出水口施工,待施工完成后,使用人工配合机械拆除围堰。
顶管施工线路基本与既有雨污水管线基本平行,依据设计要求,部分原雨污水管道影响施工,可以排入新建沉井中。因沉井施工或顶管施工需要破除既有雨污水管道,导致原雨污水管线无法发挥城市排水作用,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导流:
(1)施工前,通过使用气囊进行封堵、排水泵抽水等措施,排除雨污水管道段,把上游井中雨污水抽送到下游市政检查井中,保证市政原雨污排水通畅。
(2)沉井施工完成后,采用原雨污水管材将原雨污水管道排入沉井,待全线新建雨污水顶管施工完成后,对原雨污水进行除淤处理,保证既有管道的畅通。使用环卫吸污车将污水井内淤泥抽净。
(3)施工完成后去除气囊。
(4)整理现场,保证现场安全文明施工。
(1)施工前复核现状路口、现状管线,主要排查较深的现状雨污水管线是否与顶管高程冲突、间距是否符合安全施工要求。
(2)穿越现状路口时,适当增加触变泥浆复核要求,减少顶管摩阻力,降低顶进速率,减少地面隆起等不良现象。
(3)加强现状路口管线及道路监测,如发现超出预警值,立即停止施工,采取相应措施。
顶管施工是一项受地下不确定因素和外界困扰较多的高风险作业,施工过程中机头可能会遇到不明障碍物难以穿越等现象。其对策与该管道所处理地质情况、地表状况、施工条件等有较大关联。在确定一个理想的处理方案时,须结合具体情况以及相关措施,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开天窗法:在掘进机头上方地面,通过开挖、破除或迁移障碍物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可根据场地条件采取钢板桩支护或明开挖放坡等。
(2)逆套管法:在故障机头距离接收井较近且地面无法开挖的情况下,采用比机头外径大20 cm左右的钢管(或其他管道),从接收井洞口利用人工反向顶进,套住机头后,将机头从接收井拉出,再接入顺管道。
(3)引导洞法:由于掘进机头发生故障,但刀盘尚可转动的情况下,外部条件限制,难以用其他办法解决该问题,在接收井处用同型号掘进机逆向顶进,实现对接后,此推彼拉,完成顶进工作。
(1)当有工作人员在井下出现中毒症状时,井上人员不得盲目下井施救,须确保井下环境安全,方可下井施救,避免二次伤害。
(2)确保管内照明良好,避免人员磕碰造成伤害。
(3)人员在受限空间内连续作业时长不得超过1 h,顶管顶进过程中应及时进行换班。
(4)夜间施工时,必须有人员值班换岗,防止人员发生意外。
(5)禁止在沉井边1.5 m范围内堆放重物,避免沉井边坡坍塌,造成沉井内部人员伤亡。
(6)沉井底板上设置积水井,收集雨污水及顶管内流出的水,及时利用水泵排出集水井内的水。
(7)有害气体的预防采用送气方式,通风采用大功率高性能风机,用风管送风至开挖面,应确保每人4 m3/min的通风量。
(8)加强区间井内空气质量检测,做好检测记录。
开始顶进前须制定坡度计划,对每节管的位置、标高需事先计算,确保顶进时正确,以最终符合设计坡度要求和质量标准为原则。当所有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将管节吊放到工作井内轨道上,调整方向,开始顶进。每顶进2 m,进行角度和高程的复测,确保满足设计、规范及对接要求。顶管顶进速度控制在50 mm/min,即每分钟出土量控制在0.05 m3左右,每天最大顶进距离不得超过70 m。
混凝土管预留注浆孔纵向间距取3管节,每组压浆孔在同一截面上设3个,管底不宜设注浆孔,布孔方式宜采用左上方、右上方、上方的顺序。
顶管结束后应采用M10水泥砂浆对管壁外空隙沿程注入水泥浆固化泥浆,注浆压力采用0.5 MPa。采用管内注浆和预埋管注浆相结合,压浆材料为水泥粉煤灰砂浆,配比为水泥∶粉煤灰:细砂=1∶1∶4。
(1)对于沉井及顶管中心所处地表进行沉降观测。布设测点前使用全站仪,在现场按设计里程、坐标确定管道轴线位置,在地面上布置平行于管道轴线的沉降监测点、垂直于管道轴线的沉降监测点,每30 m一个断面,每个断面上至少有5个测点(含轴线测点),使用垂直于200 mm×200 mm×10 mm的钢板,于中心焊接直径不小于18 mm、长度不小于500 mm的钢筋,筋头磨圆,形成沉降标。开挖小坑,深度为500 mm,长、宽均为300 mm,清理坑底,填30 mm厚粗砂夯实,埋设沉降标,并以粗砂回填。
(2)对处于沉井、顶管施工影响范围以内的建筑物埋设监测点进行监测,建筑物的各个转角及沿外墙每10~20 m处,根据情况在建筑物转角周围布设观测点。监测点固定好后,用水准仪测得监测点的初始标高,根据初始标高和施工过程中观测标高测定其建筑物的沉降量。
本项目顶管施工路段车流量较大,且道路两侧有居民区,人员、车辆出入较频繁,给该段道路带来较大安全隐患。为确保交通安全,且便于工程顺利实施,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措施,如道路全线设置各种警示标志等,减少施工对居民的干扰;关键的出入口利用夜间突击施工,争取分段插入施工,以保证通道的正常畅通。
城市雨污水管线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顶管施工,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加强市政顶管危大工程管理,对城市建设及施工安全施工及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合理选择雨污水管材、顶管施工机械、作业班组、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等,提高雨污水系统顶管的施工安全质量,促进城市管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