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广西南宁 530023)
自然资源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资源因素的总称。在自然资源消耗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采取合理措施进行综合管理成为各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应用处理,可以提升数据整理结果的整体性,对后续资源利用计划的拟定有积极引导作用。
我国自然资源储备总量较大,为克服外业调查举证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问题,在自然资源调查工作开展期间,采用多方面推进外业的方式展开工作,如实地拍照、随机抽取等。在勘察作业期间专门设置了权属调查标段,组织协调双方村组人员现场确认权属边界,科学做好区域权属边界核实工作。在勘察作业期间,组建调查外业任务的核查小组,利用随机抽查区域的方式,对该区域自然资源图斑内容准确性进行校核,将整理好的矢量数据直接载入国土调查软件中,对现有图斑信息内容进行比对,记录比对核实数据,提升自然资源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自然资源调查工作的进行,包含的任务总量大,为了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采用内外业核查的方式,明确工作时的具体目标,做好任务的细化工作,以保质保量的方式顺利推进第三次国土资源核查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已提前下达了相应的工作文件,对存在权属问题的土地内容进行记录,对相关内容进行客观分析,做出细致明确的应用要求。在外业工作的过程中,应合理选择勘察技术,如GPS技术、倾斜摄影技术、RTK测绘技术等,借助合适的测绘技术完成外业自然资源分布情况的核查工作,做好相应的督查工作,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存在疑问的区域,及时进行返工验证,以确保工作内容的顺利进行,提升数据分析结果的使用价值。
在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工作开展期间,为了更好地完成调查任务,会加强三级联动管理,通过市、镇、村三级联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核查方式。在技术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将前期上报的初始成果打印在工作底图上,逐图核查、对村公示,进一步加大对已有成果自查自纠的力度。对一些隐蔽类、易忽视的内容进行细致的内业核查,如林区覆盖的宅基地、一些废弃厂区等。在调查过程中,需要对图形区域的基础参数进行处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预备方案。如果在勘察过程中发现内业影像不能进行准确判断,需要提前组织人员进行核实,拟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对其进行处理,加快对潜在问题的处理速度,提高其应用价值。
目前我国在自然资源分类中,包含了七大类自然资源,对其进行分类处理的基本原则在于将空间作为基础应用条件,此类情况的出现,有利于空间内各元素的合理整合,提高资源信息的应用价值。在具体的应用处理中,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可分为地表和地下两部分内容,地表包括了林业资源、地表水系、人工草地等,地下包括了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这些内容在应用中,结合空间体系中涉及内容,能够更好地进行资源评价,有利于其他工作的进行,提高保护政策的使用价值。
在自然资源分类处理的过程中,应将内容和相关制度进行有效关联,满足制度规范中提及的内容。从目前已推行的制度看,已针对自然资源的具体分类进行论述,对专业规范内容进行标记,对自然资源进行了细致分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内容中,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分类时,需要结合自然资源法中确定的相关内容作为分类依据,再考虑分类中提到的应用内容,保持优先级选择的原则,促使保护内容与相关制度紧密关联,在应用中需要参考专业规范内容,确保应用信息的实用价值。
现阶段,我国已经顺利完成了三次国土资源调查,在调查中,对各类资源应用情况和分布状态进行了细致分析。在调查的过程中,建立了国家、省级、市级和县级的调查结果数据库,数据库中对于目前国土资源中土地使用情况、土地权属、自然资源分布等内容进行了标记,提高了地表资源整理结果的实用价值。在对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分析时,需将其和土地资源体系中标记内容结合,以此为基础标记相应的调查结果。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目前调查成果中的相关内容,针对其具体的应用要求进行细致处理,以提升分类内容的合理性、有效性。
在开展自然资源调查分类工作时,基础工作内容是做好要素编码和分类工作。从目前应用情况来看,在自然资源分类标准中,多采用二级分类体系,共将自然资源分为8个一级类和35个二级类,其中一级类体系中的内容包括耕地类、林地类、草地类、种植园区用地、面状水域、湿地类、矿产类和其他。为了确保自然资源分析结果的实用性,在具体处理过程中,会直接引用该分类标准,对一些不符合内容进行清理,如国土资源体系中的工业建设用地、农用设施用地等,应在前期处理阶段将其剔除,更换为其他应用内容,随后再对其进行整理,提升体系中相关内容的完整性。在编码处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使用国土资源中标记的编码,做好一类编码和二类编码的筛选工作,提升分析结果的适用性。
对已经采集的数据资源应做好差异性分析工作,具体的分析处理中,其内容包含以下几部分:第一,进行采集精度的分析工作,分配自然资源采集工作,通过不同类型的测绘手段完成基础数据采集。数据信息之间存在较大的精度差异,在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时,需要对精度差异进行纠偏,使其能够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应用,提升数据资源应用价值。第二,数据调查期间的时点存在差异,对自然资源进行数据分析时,其涉及内容主要以静态数据为主,自然资源数据信息属于动态化信息,会随时间变化发生改变,对时点冲突进行应用处理是差异分析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第三,自然资源分类标准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地区,其采用的自然资源分类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在要素提取时选择的采集范围会存在一些差异性。在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处理时,需做好基础信息的处理工作,完成数据信息的可行性。
明确资源要素内容的差异性后,进入自然资源要素的提取环节。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第一,根据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结果,对自然资源区块的相关内容进行可靠性分析,其应用时参考内容主要以遥感影像为主,对已采集的自然资源信息,需与区块内容进行比对,明确数据本身的应用价值,提升数据的融合效果。第二,在对耕地类、种植园区用地、其他资源进行要素提取时,需要在前期调查工作期间,对耕地内容进行精细化调查,明确耕地质量的应用等级,是覆盖资源基础属性的基础内容。对资源整理结果进行汇总,对调查结果的具体参数内容进行梳理,得到可靠的数据分析结果,满足应用需求[1]。第三,在整合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冲突问题,如矿产资源位置和其位置之间的冲突性,需要在前期对其做好处理,促使其能够满足统一整理的应用需求,提升自然资源整理结果的可靠性。
在完成所有参数信息整理之后,需要做好自然资源数据整合工作,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部分内容:(1)对已做好分类处理的资源内容进行校核,查看其中是否存在遗漏、重复、冲突的资源信息,确认没有问题后,进入下一环节的处理阶段[2]。(2)在数据整理过程中,需要做好专题图的绘制工作,该过程一般依托GIS软件完成,在软件中对自然资源信息进行突出显示,需要做好颜色分类的标注工作。颜色需要具备容易识别和代表性,例如,在水系资源标记中会使用蓝色、林业资源使用绿色等,以满足资源整合的基础要求。
完成上述应用信息的整理工作后,会进行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主要作用是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条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自然资源要素进行分类整理,对自然资源的属性结构进行调整,得到更加合理地调整结果。其次,在对基础数据完成优化处理后,需要重新进行自然资源的提取,将提取的自然资源要素与采集的数据图像叠加,组成自然资源的应用底图,补充不完整数据,提高其完整性。最后,针对数据信息的分类和标记工作,匹配相应的关键词,可以为后续数据查询提供参考,提升分析结果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基于“三调”数据进行自然资源调查研究,对自然资源要素分类与编码、自然资源要素提取的技术方法进行了初探,对各类自然资源专题数据与“三调”数据进行了差异分析,提出了数据差异性处理原则。在进行数据信息整理的同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细化处理,降低了数据重复、缺失问题概率,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