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胡 鹏 周 涛
由于可再生能源深受环境、气候等外部因素影响,作为光伏转换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光伏电池发生局部遮挡时,就会伴随出现其特性曲线的多峰值现象。对于该类情况,传统的电导增量法(incremental conductance,IC)、扰动与观察算法(perturb and observe,P&O)容易误追踪到局部最大功率点(local peak,LP),导致效率降低。所以,为了能够准确追踪到全局最大功率点(global peak,GP),从而保证转换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量子粒子群算法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technique,MPPT)。通过搭建Matlab仿真,其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跟踪到GP,而且能有效地减小稳态振荡。
在太阳能阵列中,如果出现至少一个光伏电池被遮挡的情况,即属于遮阴现象,若光伏阵列对此没有一些有效的应对保护措施,就会导致光伏系统整体功率的下降,并且受遮挡电池所在的光伏组件会成为负载而消耗功率。当因此消耗的功率过多时,会造成该组件局部温度过高,甚至导致组件毁坏。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上述问题,可通过给太阳能阵列外接旁路二极管的方法进行解决。旁路二极管的工作逻辑设计如下:当太阳能阵列的电流未超过被遮挡电池的短路电流Isc时,受遮挡电池所在支路的旁路二极管不导通;否则,旁路二极管导通,使得电流不从受遮挡的组件上流过,从而降低由此引起的功率消耗。上述外接旁路二极管,在光照强度均匀照射下不起作用,但是,在受到不均匀光照强度照射时,由于旁路二极管的导通,便会造成太阳能阵列的特性曲线出现多峰值现象。
由此可知,当特性曲线出现多峰值时,传统MPPT方法不再奏效,且容易陷入局部最大功率点LP。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粒子群算法的MPPT技术,利用粒子群的全局搜索能力,达到精准追踪全局最大功率点GP的目的。
1995年,Kennedy和Eberhart二位学者受鸟群觅食行为的启发,提出了一种模拟鸟类觅食的智能算法,称为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该算法的速度、位置更新分别如式(1)、式(2)所示:
其中,V与X分别为粒子的速度、位置;w为权重,体现了对粒子速度的继承;c1、c2均为学习因子,c1表示的是一个“认知”部分,而c2则体现的是一个“社会”部分;r1、r2均为(0,1)内的随机数;Pik为经过k次迭代后第i个粒子的个体最优位置;Pg k为第k次迭代后的全局最优的粒子位置。
由上述对式(1)与式(2)的分析可发现,标准粒子群算法迭代公式虽然简单,但要设置的参数数量较多,如权重w、学习因子c1与c2。同时,标准粒子群的全局收敛能力差,容易陷入局部最优位置。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量子粒子群算法(quantum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QPSO)被提出。QPSO的迭代公式如下:
其中,N和D分别表示粒子的数目和维数;mbestk为第k次迭代时所有粒子个体最优位置的平均值;φ、μ均为(0,1)内的随机数,如果μ>0.5,式(5)取“-”号,否则相反;β为收缩扩张系数,同时,β是需人为设定的参数值。
基于QPSO算法的MPPT方法流程见图1所示。
图1 基于量子粒子群算法的MPPT方法流程图
本文中,将粒子数目N设定为3,维度D设定为1,而粒子的位置对应占空比。当粒子完成迭代时,表示所有粒子已全都依次送至DC/DC变换电路中。若迭代完成,本文所述算法会按照式(3)~(5)对所有粒子进行更新,并判断功率变化量|ΔP|的值是否小于P1,若满足,则将变量F置1。然后,将更新完毕的粒子再依次送至DC/DC变换电路中,并检测是否满足以下条件:|ΔP|值是否大于P1,且F值是否为1。若满足上述条件,则表明光伏阵列的工作状态发生了变化,需重新追踪全局最大功率点GP。此时,重启该算法,并将F清零。
在Matlab仿真平台上搭建了串联2块光伏组件的光伏阵列模型,同时每块组件均并联了旁路二极管。当光伏阵列受到表1的辐射强度照射时,其特性曲线将会出现两波峰现象,如图2所示。
表1 光伏阵列中各模块承受的光照强度
图2 光伏阵列特性曲线
图3所示展示了传统IC、P&O算法与本文所述方法在上述两种不同案例的仿真曲线。仿真时间共4s,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0~2s,辐照强度为案例1;第二阶段为2~4s,辐照强度分别为800W/m2、400W/m2,即案例2。
在第一阶段,光伏阵列的全局最大功率点如图2中GP1所示。此时,传统IC算法陷入了局部最大功率点LMPP,如图2中的LP1所示,其功率值为37.83W;而传统P&O算法与本文所述方法均跟踪到GP1。但前者的稳态振荡远大于后者。本文所提方法利用量子粒子群的全局搜索能力,追踪到的工作点功率值为60.83W,比传统IC算法增加了22.93W的功率值。
图3 MPPT仿真曲线
在第二阶段,全局最大功率点为图2中GP2,相应电压值为36.43V。由图3可知,传统IC算法与本文所述方法跟踪到工作点均能接近GP2,而传统P&O算法电压在14.1~18.2V波动,即陷入了局部最大功率点,为图2的LP2。综上所述,本文所述方法不仅能够跟踪到全局最大功率点,而且可有效地减小稳态振荡。
结语:针对光伏阵列的多峰值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量子粒子群算法的MPPT技术,并与传统IC、P&O算法进行不同遮阴情况的仿真比较。由仿真结果可知,本文所述方法不但能准确追踪全局最大功率点,而且能减小稳态振荡,从而提高光伏发电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