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男,黄逸军
(1.宁夏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温州分公司,浙江 温州 325000;2.浙江复星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浙江 温州 325000)
目前,水利建设观念正由传统单一的“防洪排涝”向建设“安全、舒适、优美”的水环境观念转化,水利建设已从传统的工程水利向环境水利、生态水利转化,河流的功能已不仅仅是“泄洪、排涝、蓄水、引清、航运”,而且还包括“景观、生态、对周边环境的呼应”等。在国内外的河流治理过程中,很多新材料、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河流治理工程中也开始了大量生态工程技术的探索与实践[1]。江西垟平原排涝工程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系统采用生态治理模式,为恢复河道基本功能,改善水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江西垟平原排涝工程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鳌江流域,平原集雨面积156.0 km2,其山区64.9 km2,平原91.1 km2。平原内有灵溪、萧江等镇,主要河流为沿山内河、沪山内河、萧江塘河。江西垟平原排涝工程提出“拓河建闸设泵”的综合治理新思路,即通过平原排涝骨干河道的综合拓挖,增加排涝通道和调蓄能力,并在沿江新建水闸以增加外排能力,同时设置泵站以在鳌江高水位顶托时增加强排能力,从而降低平原内涝水位。规划确定“三纵二横”排水干河格局:以萧江塘河、沪山内河、沿山内河为主的北向排水骨干河道形成“三纵”,在平原下游加强纵河横向沟通形成“二横”。
(1)三纵河道
1)沪山内河:南水头-夏桥水闸(新建泵站,设计流量60 m3/s),河宽不小于45 m。
2)萧江塘河:灵溪镇-萧江水闸,河宽不小于30 m。
3)沿山内河:灵峰山-斜港水闸(现改名为斜港水闸),河宽不小于30 m。
(2)二横河道
1)上横河:沿山内河-横阳支江;基本沿现有河道拓宽、疏浚,规划河宽不小于30 m;河道总长10.65 km。
2)下横河:沿山内河-双龙水闸(新建水闸及泵站,水闸净宽24 m,泵站设计流量60 m3/s);基本沿现有河道拓宽、疏浚,规划河宽不小于40 m,河道总长8.9 km。
2.1.1 护岸挡墙拟定
结合本工程所处场址的特殊性,区域河道断面型式采用复式结构,其护岸断面基本型式拟定干砌块石重力式挡墙,混凝土砼砌块挡墙和格宾网式等三种进行比较分析。
(1)护岸挡墙方案一:干砌块石重力式挡墙
采用干砌块石重力式挡墙结构,迎水侧坡比为1∶0.1,背水侧坡比为1∶0.35,墙后回填矿渣,见图1。
图1 护岸挡墙方案一
(2)护岸挡墙方案二:混凝土预制砌块挡墙
挡墙采用C25生态砼预制块式,墙顶设透水砖慢行道。墙前设镇压平台,再按1∶3.0延至规划河床。墙顶设平台,再以1∶3.0边坡延至规划地面高程。混凝土砌块规格厚度×高度为30 cm×15 cm,墙后高程2.4 m、1.6 m处各设一道TGSG40型双向土工格栅。墙后先回填顶宽2.0 m矿渣,其它部分利用开挖料中土质较好部分,两种回填料接触面铺设无纺土工布。护岸挡墙采用C25钢筋混凝土底板结合预制桩布置,梅花形布置。具体见图2。
图2 护岸挡墙方案二
(3)护岸方案三:生态网箱挡墙
护岸下部挡墙采用生态网箱结构,网箱分三层摆放,底层厚0.4 m,顶部各层均为0.8 m。墙后回填砂性土或矿渣,回填料与墙体间接触面铺设无纺土工布。衬砌挡墙采用松木板布置,每延米布置预制桩,长6.0 m,梅花形布置。具体见图3。
图3 护岸挡墙方案三
2.1.2 比选分析
主要从经济性、结构安全性、施工、生态环保性、适用范围及使用年限等方面进行初步比选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护岸挡墙型式比选
从上述比较分析可知,方案一结构挡墙具有投资省,生态,适用范围较广的特点,故推荐方案一,即干砌块石结构。同时特殊地段如闸前流速较快的采用浆砌块石挡墙结构。同时考虑到当地块石采购难度大,对部分后侧墙顶压力小且流速小的河段推荐方案二,即采用生态砌块挡墙结构。
结合河道沿线现状、土地利用、施工方便、经济合理等情况,确定主要河道标准护岸设计型式。
2.2.1 A型护岸标准结构断面(上下斜坡)
江西垟片河道部分河段河畔有大量乔木、灌木,树木与河水相映形成景色优美的乡村风光。为了结合河道现状植物带,使现状植物带与生态护岸有机融合一起,上述河段将采用A型护岸型式(见图4)。堤线外侧以1∶3.0先延至2.0 m平台,平台宽2.5 m再延至设计河底高程;2.0 m高程平台及岸边斜坡布置水生植物区;堤顶布置1.0 m宽的步行道。后侧绿化带将结合滨水生态绿化实施。
图4 A型护岸标准结构断面
2.2.2 B型护岸标准结构断面(上斜下直)
高程2.9 m以下均为直立式挡墙结构,块石砌筑,预制桩基础处理。墙顶以上布置三维土工网植草渐变至步行道,步行道高程3.20 m。挡墙前镇压平台宽度为2.50 m,平台高程为1.00 m,再以1∶3.0或稳定自然坡度延至设计河底高程。墙后2.50 m高程以下回填矿渣,其它采用原状开挖土回填,后侧绿化带将结合滨水生态绿化实施(见图5)。
图5 B型护岸标准结构断面
2.2.3 C型护岸标准结构断面(灌注桩+预制插板)
采用φ800C25砼灌注桩+C25砼预制插板结构,采用灌注桩中间插预制砼挡板结构,砼灌注桩桩长20.0 m,共布置两排,排距3.0 m,外侧桩间距2.2 m,内侧桩间距6.6 m,桩与桩之间内插C25砼挡板,板厚0.15 m,两排桩桩顶设置C25砼梁格及板,梁板顶高程4.50 m,外侧镇压平台1.50 m高程,并以1∶3.0边坡与设计河底高程进行衔接。主要布置于房屋建筑物距离岸线较近河段(见图6)。
图6 C型护岸标准结构断面
2.2.4 D型生态砌块挡墙
分2级挡墙结构;1级挡墙采用砼大砌块挡墙结构,挡墙高度为2 m,墙顶3.50 m,设亲水游步道,C25砼基础厚35 cm,底部设素砼垫层及碎石垫层,厚度分别为10 cm、15 cm,基础采用C25砼预制方桩处理,长度6.0 m,间距1.0 m;2级挡墙采用小砌块挡墙,墙高1.1 m,见图7。
图7 D型护岸标准结构断面
本次涉及沪山内河、萧江塘河与上横河下游段以清淤或拓浚为主,两岸护岸以现状或土坡为主,其他河段相应进行清淤,同时进行护岸修建。
2.3.1 清淤底高程
根据相关测量图纸,整治段萧江塘河现状河道底高程约-0.95 m~0.52 m,规划河底高程为-0.40 m~0.27 m、上横河下游河段设计清淤底高程0.0 m;各配套河道现状淤积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河段现状河床高程在2.0 m,综合考虑现状岸坡稳定因素,拟清淤深度控制在1 m~1.5 m。本次贯通清淤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清除河道表层浮泥及垃圾,部分河段河床底高程低于设计高程的应维持现状。
2.3.2 河道底宽及开挖边坡
根据规划及地质要求,河道河底宽15.0 m,一般开挖边坡在1∶2.5或1∶3.0左右,具体需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支护或调整坡比。
2.3.3 清淤标准断面
结合河道沿线地质及两岸建筑物分布情况,分为一般河道和临道路、临房等特殊河段。
(1)一般河道:岸边主要为农田或是后侧空间留有余地的河段;拓浚边坡为1∶3.0。
(2)临道路、临房等特殊河段:离道路较近或建设空间受限段:C25砼预制桩支护(间距0.3 m)+清淤,拓浚边坡为1∶2.5。
现状河道水质相对较好,雨水排放口多,污水排放口少,设计范围内河段多在乡村,部分在城镇。乡村河段河道两侧驳坎呈自然坡度,后侧为农田或村庄道路;部分地段在镇区,有驳坎处多为生态砌块,民居贴着河道。整体河岸呈现自然状态,绿化多为野草、竹丛,缺乏有序、四季皆景的植物群落和有色变化。水系质量较好,大部分河岸空间环境优美,为今后的地块发展提供有力条件。少部分只能在原有河道的基础上修整,修护驳坎,添加绿地,修护埠头。
(1)结合海绵城市理论打造人工湿地。充分考虑水生植物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形成从水生——湿生——陆生植物的良好植物群落,维护生物多样性效果。
(2)合理利用现状苗木保留并合理利用现状良好苗木,将具有造型美、一定年份、特殊意义的现状苗木进行利用或移植场地内与景观结合。
(3)美观与实用相结合首先要考虑其美化、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效果,也应该注重景观效果与实用功能结合。在植物配置中,注意不同季相植物合理搭配,不同形态的树种合理搭配。
在江西垟平原排涝工程设计过程中,作为排涝载体的域内河道治理过程中,在确保行洪排涝安全的基础上,同时兼顾河道作为亲水走廊的功能,设计过程中采用生态型的断面型式,并与陆域绿化带有机结合。通过河道治理,结合后期沿河绿化,努力将河道建设成集亲水和生态型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河流,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使两岸河岸具有特色,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河道岸线走向体现平顺、流畅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