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颜,贝孟辉,梁映媚,卢 晓
(东莞市中心血站,广州 东莞 523930)
单采血小板是指利用血细胞分离机对献血者血液中的血小板进行适量采集的过程,是目前无偿献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传统采集全血,单采血小板主要用于需要输血,但是无需其他血液成分的患者,只要输注血小板即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单输血小板有利于对临床血液资源进行有效调节,但是部分献血者对单采血小板的知识、目的及意义缺乏了解,担忧其对健康产生影响,导致持续献血率较低[2]。目前临床对血小板的需求量较大,因此采取积极的方法提高献血者单次血小板的持续献血率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提高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献血率的影响,报告如下。
1.1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236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临床问诊和实验室检查符合献血者的健康检查标准,并且符合单采血小板标准;(2)年龄18~40岁;(3)献血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血液、免疫系统疾病患者;(2)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精神障碍、意识障碍患者;(3)妊娠和哺乳期人群。按照首次献血的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8例,具体见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存在可比性(P>0.05)。
表1 临床资料比较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选择肘正中静脉。采集前向献血者进行简单的知识宣传,告知其单采血小板流程、常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采集血小板过程中与患者进行适当交流,分散其注意力,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处理,采集结束后对穿刺部位进行护理,再次强调相关注意事项。观察组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具体实施内容如下:(1)认知干预:明确回访制度,分析献血者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文化程度、职业等特点,献血后1 d内选择合适时间对其进行回访,态度热情,在语言中要表达对献血者的感激之情,解释出现生理疲劳的原因,消除其对献血小板影响健康的疑虑,询问其对本次献血的满意度[3]。(2)心理干预:献血者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不同,导致其有不同的心理状态,部分献血者献血后出现生理疲劳症状,进而出现亚健康的心理状态,少数献血者的症状持续长达数月,对其心理状态产生严重影响。定期举办座谈会,与献血者沟通交流,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充分评估,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要科学辅导,邀请既往出现过类似问题的献血者讲述经历,消除其疑问、顾虑及担忧,鼓励其继续献血[4-5]。(3)行为干预:定期组织献血者的联谊活动,充分交流、分享献血的体会,参加户外拓展训练,促进献血者之间的感情交流,进一步消除其心中的担忧,感受献血的意义,树立单献血小板的决心,持续进行单献血小板。利用微信、短信及时反馈献血者的检查结果,并提醒其下次献血的时间[6]。
1.3观察指标 (1)献血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持续献血、停止献血小板、全血和血小板间隔献血、成为招募献血志愿者的情况。(2)生活方式指标:比较两组献血者护理后生活方式变化情况,主要包括坚持运动、高盐饮食、高脂饮食、作息紊乱、饮酒、吸烟等生活方式。(3)献血知识普及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献血知识了解情况,主要包括血小板生理知识、临床作用、采血安全性、献血小板对健康的影响。(4)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后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调查,评价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技术、内容等,满分100分,非常满意:≥85分,基本满意:60分~84分,不满意:<60分,满意率=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应用SPSS 22.0软件分析,行t检验、χ2检验及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护理后献血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持续献血率、成功招募献血志愿者率分别为96.61 %、36.44 %,高于对照组的43.22 %、9.63 %(P<0.05);停止献血小板率、全血和血小板间隔献血率分别为1.69 %、5.08 %,低于对照组的25.42 %、27.12 %(P<0.05),见表2。
表2 献血相关指标比较[n(%)]
2.2护理后生活方式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坚持运动率为78.81 %,高于对照组的26.27 %(P<0.05),高盐饮食率、高脂饮食率、作息紊乱率、饮酒率、吸烟率分别为5.08 %、6.78 %、3.39 %、12.71 %、10.17 %,低于对照组的30.51 %、33.90 %、16.95 %、27.12 %、23.73 %(P<0.05),见表3。
表3 护理后生活方式比较
2.3护理后献血知识了解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献血生理知识、临床作用、采血安全性、献血小板对健康影响的了解率分别为92.37 %、97.46 %、100.00 %、24.58 %,高于对照组的52.54 %、50.85 %、34.75 %、1.69 %(P<0.05),见表4。
表4 护理后献血知识了解情况比较
2.4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率为95.76 %,高于对照组的74.58 %(P<0.05),见表5。
表5 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n(%)]
常见献血方法是全血采集。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部分疾病需要血液的单独成分救治,单采血小板即可满足部分疾病的临床救治。与全血采集相比,单采血小板要求献血者身体素质更高,环境要求更加严格,采集时间更长,部分献血者在单采血小板后出现身体不适症状,致使单采血小板工作难以进行,献血自愿者人数较少[7]。因此,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提供延续性护理,促进其持续单采血小板献血,具有积极意义。
延续性护理的内容包括认知干预、心理护理及行为干预,利用护理手段减少消极影响因素,使献血者保持最佳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认知干预主要是对献血者的献血知识进行针对性宣传,促进其献血知识认知程度的提高,献血者有正确的认识,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才能积极主动配合护士采集成分血,使献血者处于良好心态,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血液采集[8]。心理干预分为有意识心理干预和无意识心理干预。无意识心理干预是指护士在采血操作、语言交流过程中对献血者心理造成的影响;有意识心理干预是指护士在采集血液过程中运用合适的心理干预方法,利用真诚的语言和行为感染献血者,对其心理进行暗示和支持,调控其心理状态。心理干预可以消除献血者的负面情绪,提高其积极性,是药物不能代替的[9]。
本研究结果显示,延续性护理的献血者持续献血率、成功招募献血志愿者率分别为96.61 %、36.44 %,较对照组升高;停止献血小板率、全血和血小板间隔献血率分别为1.69 %、5.08 %,较照组降低;坚持运动率较对照组提高;高盐饮食率、高脂饮食率、作息紊乱率、饮酒率、吸烟率均较对照组降低;献血生理知识、临床作用、采血安全性、献血小板对健康影响的了解率均较对照组提高;对护理服务满意率较对照组提高。以上结果说明延续性护理服务可以提高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献血率,改善献血者生活方式,提高其对献血知识的了解,积极配合采集血小板,提高献血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现代护理学不断发展,延续性护理干预属于新型的护理模式,也是护理服务的一种延伸,更加注重护理服务的内涵,追求优质护理服务,强调护理服务的完整性、全程性,使护理对象生理、心理的获得感、满足感增强[10]。以献血者为中心,促使其献血知识增长,社会责任感增强,从认知干预、心理干预入手消除献血者心理顾虑,献血者的被认同感、被重视感提高,找到自身价值和荣誉感,不仅自己捐献血小板,还鼓励家人、亲戚、朋友积极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成为献血招募志愿者[11]。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服务可以提高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献血率,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提高其对献血知识的了解率,积极配合采集血小板,提高献血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