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晨凤
(华南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 广东 510000)
2020年9月,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中国能源行业正式全面进入“碳中和”的节奏。2020年10月9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广州期货交易所筹备组正式成立,同月28日,生态环境部组织起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意味着全国碳排放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快,且碳排放期货有望成为广期所首个交易产品。“十四五”将是我国碳市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那么碳中和对石化企业的经营规划有什么影响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的阐述和分析。
碳排放交易是运用市场经济来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机制,国内碳交易市场仍不完善。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深圳、重庆、湖北等7省市,经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碳排放权交易所试点。2013年,深圳率先启动碳排放交易,随后其它试点也相继启动。2017年召开全国碳市场启动会议,宣布全国碳市场工作方案。2018-2019年为模拟运行期,开展发电行业配额模拟交易。发电行业是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行业,全年碳排放总量约40亿吨,是全球最大碳市场。未来将纳入建材、钢铁、有色、化工、石化、航空和造纸等行业,碳排放量将超过50亿吨/年[1]。截至2020年10月31日累计碳排放权配额成交量达4.2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98亿元。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将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全国碳市场的配额届时将达到30多亿吨,约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0%。
(1)制定的科学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加快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首先从严核算碳排放基准值,尽快、逐步降低碳排放配额免费比例;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除政府政策驱动外,最重要的是要利用市场手段让企业积极行动起来。目前,各碳试点的基准并不统一,存在不同地区使用不同基准的情况,不仅基准值不同,而且所采用基准值的定义也不同,无法充分发挥基准线法对于行业内碳排放公平性的优势。需统一配额分配方法,建立健全的地方分配配额的监督机制,保证配额分配公开公平公正,督促企业进行自身的节能减排,真正地做到鼓励先进淘汰落后,通过优化配额总量来有效调节碳价,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企业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2]。
(2)扩大碳市场参与行业和主体范围,提高交易活跃度。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和取消纳入企业门槛,除了发电行业之外,尽快将石化、钢铁、水泥、有色金属、造纸、民航等重点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2]。
(3)丰富交易品种和贸易手段。创造条件,尽早将CCER纳入全国碳市场。在全国碳市场逐步成熟后,参考实货产品的模式,将碳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引入碳市场。
“十四五”是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石油需求将在2025年提前达峰,届时石油消费量为7.2亿吨。期间,实现石油消费达峰对中国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碳排放尽早达峰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碳中和目标下国内石油公司的转型问题,油企可以分三步:将石油从主业向主业之一转型;将石油从主业变成非主业;减油增化[3]。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从短期看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本投入,但从长远看受益良多。
我国未来要构建油气发展新格局,一是需要稳油增气,二是油气跨界融合发展,三是要加强智慧油气和智能油气建设。必须要建立低碳、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体系,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碳中和不等同于碳的零排放而是排放多少碳就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做多少抵消措施。石油公司需集约化发展炼油加工产业,推进能源高效清洁转化,发展可再生能源。在石油等化石能源到新能源的过渡中,加快天然气发展,积极发展氢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油气供应商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变[4]。成立碳资产公司,涵盖碳资产管理,节能减排项目投融资,碳金融,低碳规划咨询,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实现综合能源服务功能。
(1)加快国有能源企业改革,统筹传统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统筹好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协同发展,发挥并利用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较优势,推动能源供应方式变革。
(2)健全并进一步完善碳市场管理层级的设定,推动集团碳资产统一归口管理。碳排放权也成为一种商品,是企业一笔特殊的资产。石油公司的碳资产规模以数亿吨级计算,亟需集中、全面、长效的专业管理。大型企业要发挥集团化和集约化管控的优势,统筹规划内部碳排放配额的平衡和碳市场平台交易,实现碳资产统一、专业化管理,达到更大减排力度。
(3)系统内外差异化碳资产管理。系统内资产管理主要以系统内排放企业为管理对象,以合规履约、增值保值为主要目的。系统外资产管理主要以系统外控排企业或投资机构为主要对象,以贸易增值为手段,纵向关注行业内系统性套利空间,横向关注行业间结构性业务机会,利用不同行业间生产周期及供需窗口,结合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寻求贸易价差盈利。
(4)全球业务结合及运作。立足中国、着眼全球,充分发挥国际事业板块专业优势及一体化运作优势,利用境内外分支机构及业务基础,联通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借鉴欧美市场的先进理论及管理办法,发掘中国碳市场的规模优势及内需潜力,开发CDM项目(清洁发展机制)、CCER项目(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债券、期权等碳类衍生品项目,推广生物柴油碳票交易(单双倍减排机制)等,挖掘不同市场下结构性、系统性业务机会,推动中国碳市场与国际市场尽快接轨,树立石油公司包容开放、绿色低碳的国际形象。
低碳经济时代呼唤绿色能源,石油公司亟需寻找新的增长和突破口实现能源转型,大力推动供给侧能源清洁替代,从中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进一步到零碳能源的布局也已经差异化展开。
(1)中国石油提倡奉献清洁能源及“绿色石油”,认为碳达峰、碳中和对能源行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研究中国能源结构转型,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5],探寻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道路,到“十四五”末,天然气产量占到公司油气产量的55%。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马鞍山碳中和林建设项目,是中国石油绿色转型发展,全面加强森林碳汇业务迈出的重要一步[6]。
(2)中国石化规划了自身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致力于打造洁净能源化工公司,提高洁净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促进低碳发展的过程中,加快布局氢能源,把氢能发展作为最高优先级,目标构建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不断提升绿色低碳竞争力[7]。
(3)中国海油把绿色低碳定为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将全面推动公司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培育以海上风电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并探索分布式能源、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立专职机构,提升碳资产管理能力,研究制订与中国海油特色相符的碳减排方案和碳中和目标,并已尝试开展“碳中和”LNG交易[8]。
(4)BP将从国际石油公司转型为综合能源公司,为人类和我们的地球重新构筑整个能源行业作为全新使命。通过内部重组成立一个全新的低碳部门,帮助不同国家、城市以及大型企业实现去碳化。收购美国最大的林业碳汇开发商Finite Carbon。到2030年,减少40%的油气产出,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50GW(2019年中国新增风电和光伏装机56GW,占全球32%)。
(5)壳牌作为世界石油巨头,在以加速度的进程走向零碳排放。将降低所有出售能源的碳强度,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赋能进步”战略涉及三大支柱业务的转变,即传统上游业务、转型支撑和未来增长。壳牌在传统业务上曾主要专注于获取和开发资产,这一支柱将向关注价值的方向转变,旨在以先进的、提供低碳或零碳能源产品来创造价值。在转型支撑业务中,天然气一体化方面,壳牌的计划是通过有选择性地投资于具有竞争力的液化天然气资产。
石油化工行业的高排放特性,决定了其必将成为全国碳市场强制覆盖控排的第一重点行业,大型国有石油公司作为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石化龙头,在积极应对、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碳市场方面,也责无旁贷。见微知著,随着国内碳市场的发展完善,企业自身碳排放管理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借着碳排放期货上市的春风,树立绿色石油、持续发展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