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成,张小元,崔 龙,高钰莹,刘源福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兰州 7300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的,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其病变多在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并且病程较长,多在4~6 周以上,易反复发作,治愈难度大[1]。西医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方面,西医药物以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为主,总体效果不佳,且副作用较大,而中医在治疗UC 上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的优点[2]。近年来,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针对个体差异灵活加减用药,在治疗该病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UC 作为消化内科常见疑难病,国内外在不断更新完善西医诊疗指南和共识意见。2019 年美国胃肠病学院(ACG)发布的UC 管理指南,将疾病的管理重点转移到症状的管理和粘膜的愈合[3];英国胃肠病学会(BSG)2019 最新指南针对成人炎症性肠病的管理提出指导意见[4];韩国2017 年发布的第2版指南中对活动性肠炎的治疗,维持和缓解,及手术治疗的适应症等做了详细的说明[5]。中医在治疗UC 的诊疗方案上,经过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疗效评估,逐渐也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诊疗共识。如《消化系统常见病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6]将UC 辩证分型为7 型,分别是大肠湿热证、热毒炽盛证、脾虚湿蕴证、寒热错杂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列举了各自代表的方子分别是芍药汤、白头翁汤、参苓白术散、乌梅丸、痛泻要方合四逆散、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驻车丸合四物汤。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为广大医家所接受,并成为基层医生临床指导规范。然而中医临床治疗UC 的辩证过程中,应当辨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脏腑;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才能更好的选方用药,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本病病位在大肠,但根本病机在脾,并且与肝、肺、肾三脏关系较大[7]。结合临床文献研究分析,以大肠湿热、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肾两虚为主,其中大肠湿热证居多[8]。冯卓等[9]以祛湿清肠方口服配合清热利湿灌肠方灌肠治疗轻中度UC 活动期患者,结果显示使用中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通过调控外周血中TGF-β1 水平,抑制Th17 细胞分化,减少IL-17 等相关细胞因子分泌,从而减轻肠道黏膜炎症。刘芳等[10]通过研究发现,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当归芍药散合槐花散加减治疗UC(大肠湿热证)活动期患者,短期内可有效控制疾病发展,加快肠道黏膜的自我修复,长远上可以推迟复发,降低复发率。丁凌辉[11]等为探究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UC 大鼠结肠IL-13,IL-23 及COX-2,CREB 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参苓白术散在抑制患者黏膜炎症,减轻临床症状上,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L-13,抑制IL-23,COX-2 的表达。张亚利[12]使用强的松治疗激素依赖的脾虚湿热型UC 患者,并在此基础上对比联合健脾清肠方及补脾益肠丸的临床疗效,二者腹泻、黏液脓血便症状减轻,内镜下肠黏膜情况明显改善,相关促炎因子(IL-8、TNF-α)降低,且健脾清肠方通过健脾益气,祛湿除热治疗效果更佳。易文[13]等探讨用左金丸合四逆散对肝郁脾虚型UC 血清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水平的影响。治疗组口服左金丸合四逆散,对照组口服柳氮磺吡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明显优于对照组(67.74%),且左金丸合四逆散治疗肝郁脾虚型UC,主要通过抑制促炎因子分泌,促进抗炎因子分泌,进而恢复两者之间的平衡来发挥作用。刘剑[14]用升阳益胃汤合理中丸加减内服治疗脾肾阳虚型UC,结果显示升阳益胃汤合理中丸加减治疗疗效确切,并且优于柳氮磺胺吡啶组。
结合多位名老中医经验总结,UC 活动期多属实证,湿热浊毒、气血不调为主,治疗以健脾助运,清利湿热;缓解期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本虚为主,余邪未清,治以健脾固肾,佐以荡涤余邪;健脾祛湿应贯穿治疗始终[15-18]。溃结平方作为临床常用方剂,具有活血化瘀、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等功效。张广玉等[19]以溃结平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轻中度UC 活动期患者,治疗后患者治疗Baron 内镜评分、主要症状总分及血清CRP、IgG、补体C3 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IL-10 水平升高;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齐雪阳等[20]将160 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对照组给予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盐保留灌肠,观察组采用芍药汤加入锡类散1g 保留灌肠,结果观察组疾病综合疗效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7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树卿等[21]研究发现逍遥煎剂联合美沙拉秦缓释颗粒在治疗UC 缓解期患者,可以缓解症状,减少复发率。齐相芬等[22]以通过对缓解脾肾阳虚型UC 患者1年的治疗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维持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依从性,其中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显示自拟愈溃方在UC 维持缓解方面略优于美沙拉嗪。虽然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可认为自拟愈溃方可有效且安全地维持缓解脾肾阳虚型UC,并且服用中药的在价格上有一定的优势。
中药保留灌肠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操作简便,病人依从性好;(2)UC 病位在大肠,灌肠治疗能使药物直达患处,使药物在短时间内被有效吸收;(3)避免了胃肠内消化液等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也减轻了药物刺激;(4)同时也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使局部药物浓度最大化,从而增强了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23]。临床研究显示[24],使用中药灌肠可有效提高治疗UC 的有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且灌肠疗法能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减少病人花费。但人工灌肠因灌肠器的局限性,药物只能灌注在直肠远端,并不能扩散至全结肠,对于左半结肠或直肠溃疡性肠炎效果较好。针对此,一些外科手术方法在仍探索中。经内镜结肠置管术(transendoscopic enteral tubing,TET)是在常规结肠镜检查下,在对整个结肠进行检查和评估后,将TET管通过内窥镜活检通道插入回盲部,用钛夹将TET管固定在肠壁上,远端管固定在臀部,在TET 管末端以阀门连接,从阀门处注入各种灌肠剂治疗。张俊美等[25]用改法治疗广泛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1 例,发现该法在灌肠保留时间、临床症状缓解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对广泛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以起到全结肠灌肠作用,且安全、有效,但笔者认为该法目前临床试验对象较少,是否存在管道脱落,排异现象等不良反应有待进一证实。
大量临床观察[26-27]及实验研究[28-39]表明针灸在缓解UC 临床症状,调节相关信号通路有显著效果,改善免疫功能。穴位多取神阙、中脘、气海等任脉穴位,脾俞、胃俞、大肠俞等背俞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等足阳明胃经穴位,三阴交、阴陵泉、太冲等足三阴经穴位[30]。治疗方法多用针刺、艾灸、温针灸或针灸药结合。但刘朝等[31]采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检索并最终收集符合标准的RCT 文章,统计文献中治疗所选取的腧穴经络、治疗所花费的时间与疗程、疗效的评价标准等。分析其治疗现状,结果显示针灸治疗UC 的RCT 文章呈现每年都在增多,疗效评定单一,多使用以临床有效率为主的自拟疗效标准。缺少不良反应研究,未对患者进行随访,远期效果不明。综上所述,针灸治疗UC 有较好的效果,但临床方案设计有待进一步提升。
UC 的高复发率一直是困扰广大医者的难题,缓解期常用的西医治疗药物疗程长,副作用大,价钱昂贵,患者难以坚持,病情更易反复发作。大量研究表明,中医在降低UC 复发率上有明显优势。陈浩等[32]使用美沙拉秦缓释颗粒联合甘草泻心汤口服,治疗寒热错杂型UC,发现其临床有效率高,且复发率要比单纯使用美沙拉秦缓释颗粒低。
临床上治疗UC 的一线西药存在一定缺,常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皮疹、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其中部分药物,如还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可引起贫血、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可以引起外耳道和眼部感染、硫唑嘌呤片可能导致骨髓抑制、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可引起呼吸道感染等不良反应[33]。而中医疗法则具有安全、有效的优势。李玉玲[34]采用中医特色慢病管理模式治疗,即使用中医治疗方法(内服+外治)的基础上,加强患者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的综合管理方法。对患者进行除临床症状疗效、临床活动指数及内镜指数的变化、不良反应的观察;同时对患者疾病复发率、生活质量、和费用进行长达6 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该法与使用常规西药治疗相比,复发率相当但不良反应少,改善症状持久稳定,对患者心理情志有较大改善,提高肠道黏膜愈合质量,减少医疗费用。
UC 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其缠绵难愈的特点,除了在经济方面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负担外,还会产生一定心理情志的影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35]。
中医治病注重整体观念,针对个体间差异,又突出辩证辨病相结合,灵活多变,未病先防,对UC的治疗有其独特优势。在改善症状的同时,亦能促进粘膜修复,提高免疫力,抑制细胞凋亡等,这些特点均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中医在治疗UC 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自身的治疗特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仍有其局限性及发展的不足:①UC 病情复杂,病症繁多,对医生辨证选方挑战较大;②临床研究注重症状缓解,缺少长期疗效的随访观察及不良反应记录。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早日为广大UC 患者解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