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昭萍,曹力萌,马丽萍
(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070)
2020 年的春节让国人受到了洗礼,新型冠状病毒影响了全国人民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团聚,在居家隔离的日子里,像生活按下暂停键,阅读被重新提上了日程。在新技术、新媒体推动下,现代信息获取方式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模式,碎片阅读、速食阅读让阅读成为了快餐,消耗着书本中的传承和营养,但隔离的时光让世界都慢了下来,人们开始重拾书本、倾心阅读,这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背景下开展阅读推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指示精神,中国科协和全国学会(包括中国图书馆学会)向全国的科技工作者发布了《战“疫”有我,为决胜攻坚提供科技志愿服务——向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倡议》,吹响了战“疫”的号角,在启动全国应急科普联动机制下,利用AI 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开展了线上线下科学防控,识谣、防谣、辟谣,并组织远程线上义诊及心理辅导咨询,科技志愿者深入基层,到城乡社区逐步展开联防联控,全国191 个学会联合提议为抗疫防控、决胜攻坚提供科技志愿服务,172 家科技馆为青少年科普教育提供了“空中课堂”。
在疫情防控的有效政策实施下,各地各级图书馆联动“战疫”,纷纷开展线上数字服务、区域示范联盟、联合各大平台等开展知识推广等活动。中国图书馆学会为广大会员、读者和图书馆工作者服务,免费开放“会员学习中心”系列精品课程及读联体·数字共享阅读服务平台;上海图书馆和湖北省图书馆联动,将“上图方舱数字图书馆”向湖北武汉方舱医院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免费开通,通过方舱数字文化之窗——“浦江伴读”频道等方式,让2020 特别网聚活动“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和上图优质资源进入方舱;武汉地区图书馆开展线上宣传防疫知识,整合各馆数字资源全面免费开放,线上举办丰富的文化知识活动,在方舱医院设置图书角等个性化服务。
在抗疫的前线,大数据和技术为抗击病毒、科学战疫贡献力量。譬如百度大脑预测病毒全基因系列组结构,将时间从55 min 缩短到27 s;理想集团与复旦大学联合启动应急课题《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分析技术辅助疫情防控》,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的信息,建立不同等级的风险预警体系。阿里健康、微医、微脉、好大夫在线、朗玛信息、医联、企鹅杏仁、丁香医生等互联网企业均开设疫情网上问诊服务,提供免费义诊服务,辅助各级医院完成海量咨询业务。搜狗、腾讯、科大讯飞、平安科技、百应科技等科技公司通过AI 智能客服机器人,为群众提供疫情回访通知、智能解决各类咨询、重点人群调查随访以及疫情期间心理干预等在线服务,为缓解医院压力、医疗物资紧缺、专业人员有限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此次疫情期间,一大批大数据和AI 企业为抗疫献计献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阅读推广中突显优势。
实体图书馆典藏大量图书和报刊资源,疫情期间,本该热门的阅读过年变成了闭馆闭架,许多高校图书馆开通了预约借书服务,通过微信群、QQ群、公众号、网页邮箱、自建平台等方式获取读者借阅需求,通过物流邮寄、指定地点等无接触方式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有的图书馆联合汇采平台通过京东、当当等购书平台让读者根据阅读喜好采购图书,采取“你选书,我买单”的形式,让读者在享受免费阅读的同时调研读者阅读喜好,帮助图书馆及时了解读者阅读偏好、习惯、模式,让图书采买过程更接地气、贴近读者需求。
而数字图书馆在疫情当中贡献突出,因其易获取、易携带,资源数据量大,形式丰富多样。通过数字化文本、图像、音视频等方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汇总归纳读者的借阅记录、浏览记录,对所有相关数据进行整合、聚类、分识、归类等处理,掌握读者的阅读习惯、兴趣偏好和个性化需求,通过微信、短信、QQ 等媒介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推荐服务。这些都为智能阅读推广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人脸识别”+“大数据”的方式也可应用在获取读者兴趣爱好等方面。
移动端阅读、PC 端阅读、微信微博阅读、互联网在线阅读等是数字阅读的主流方式,利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使得在疫情期间数字阅读呈爆发式的增长态势,数字阅读深入千家万户,阅读模式呈现多样式发展,但隔离结束以后,如何吸引读者长期深入阅读是一个长远的问题,建议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可实时进行更新维护的个性化信息库以及阅读库。数字阅读在疫情期间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很多读者从传统阅读模式进入数字化阅读模式中。数字阅读在疫情期间汇总了海量读者阅读数据,根据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可以开展“新媒体(微信、QQ、快手、抖音等)+阅读推广”模式,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预测读者的阅读偏好,设计出针对性强的阅读推荐模式,为读者定制、推送符合读者需求的阅读计划和内容。
疫情期间,隔离生活比较单调、枯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多媒体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应用,为读者带去了新鲜的体验感。如三维虚拟数字图书馆是三维视觉效果与漫游娱乐功能相结合的虚拟图书馆社区,让读者体验图书馆路径导航、REID 自助借还系统、书目查询、在线阅读、音视频资源展示、电影放映厅、画廊、音乐厅、特藏古籍、线上文化知识活动、虚拟咨询、互动聊天等服务;还可实现DIY 三维互动阅览室,即读者按照自身需求定制开发的3D 模型,进行个人定制,满足读者不同需求。战“疫”期间这种阅读模式的变化趋势,未来必将推倒图书馆的围墙。未来的图书馆将是无边界的、综合性的,阅读即生活,生活即阅读。
此次疫情让网课变成了网红,各种打卡模式上线。海量学习资源和教育服务已经不仅限于学校、科研院所、图书馆等区域内部,而来自国家职能部门或教育企业,教育社会化协同成为必然趋势;大量网课的聚集必然推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必然打破传统教师—学生—家长交互空间,成为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智能教育。
与此同时,智慧教育、智慧学习推动了智慧阅读的发展,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张泸月[1]在《智慧阅读推广:智慧阅读时代的新常态》一文中提出:“开展智慧阅读推广能促进阅读技术、资源、平台、环境的智能集成,提升读者阅读认知与情感,优化阅读的品质与体验,是智慧阅读时代的现实要求。”何为智慧阅读推广,不仅仅是利用科技手段的创新,更多是体现一种人文情怀,其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方式,看重人的需求、情感、心理等是推广阅读的中心,阅读本身是互融互通的,将理性认知和感性感悟结合在一起,呈现多视角决策的过程。智慧阅读推广需要多维度构建,其生态要件除了前沿技术支撑、先进阅读理念,还需要多样服务情景、互联阅读资源以及凝聚关系维度。阅读不再成为教育、学习外孤立的存在,在线阅读、线上学习和学校教育的多向融合新生态,将破解当前教育无法兼顾公平与质量的难题。
疫情催生出读者阅读习惯的线上迁移,此趋势在很长一段时段内呈突增趋势,用户属性在网络阅读大潮的推动下由传统阅读向数字阅读转变,随着人机交互功能的完善,线上互动反馈成为常规模式,由过去单一、纯粹的信息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甚至创造者。通过信息收集、素材制造、后期编辑、平台使用,使得读者不再仅是读者,而是成为文字、图片、音视频的幕后作者,借助移动端的各类平台,他们在“用”中抒发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使得数字阅读不再是作者的单方面行为,而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的集体创作,从而增加了用户的体验感和黏性效应。
图书馆是在传统阅读基础上产生的,但图书馆要贴近用户思维、顺应时代发展,在读者主导的模式下,不能再将眼光放在狭义的“我发布、你评论”模式下,而是要调动读者积极性,参与到全民阅读,成为真正意义上资源共享、服务融合的全方位、宽领域的现代图书馆。有的图书馆让“大众选书”进入“馆选图书”发布会;有的图书馆让读者参与馆内文化建设;有的图书馆通过“读者直播”角度推荐自身资源和服务;有的图书馆启动“馆员、读者线上面对面”活动,增加互动,让读者多维度参与馆内各类活动,打通读者与图书馆的“最后一里”。
随着疫情期间用户定制化、个性化需求的递增,特色资源优势突显。加大特色资源建设,激发终端用户的兴趣,吸引读者关注并参与到各类阅读服务中,是特色资源、服务建设的重中之重。阅读对象的偏好和需求、区域文化特性、自身资源服务优势等都是特色资源建设的基础,如何选择最优的统筹规划方案,建设独有的特色资源是工作的难点。首先,需考虑自身价值、积累程度、现有的特色资源,对已有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其次,对用户自行创作、整理的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初步形成特色资源专题库;最后,利用数字化手段和渠道对特色资源进行深度优化、推广。此外,与可以整合的资源协作,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城市规划馆等多方面合作,针对特色资源需要、各类型馆藏倾向建立区域性特色资源体系,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和共享,这样区域特色可以更好地推广和发展,亦可构建区域特色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自身专属品牌。
后疫情时代图书馆空间服务被重新定义,传统空间服务基于图书馆内部空间建设、文化展示、智能设备运用等实体建筑或内部装饰,而疫情延展了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方式。有的公共图书馆通过和公交、地铁的合作,打造“阅读+文化+交通”的新模式[2],在公交站台布置图书角、漂流书吧等文化角;在地铁上投放地区文化介绍、小知识小技巧、好书推荐等宣传音视频,营造全民阅读文化氛围,为出行添姿添彩。有的图书馆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网格节点阅读服务体系,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居民唾手可得之地,健身、娱乐、购物、休闲等生活场景的碎片化区域均可成为阅读区域。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推动着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多元化发展,移动图书馆、有声书屋、朗读亭等数字阅读服务的出现,实现线上线下的资源和服务融合,打破传统空间服务模式和阅读空间的物理隔阂,建立起有内涵、有温度、有质量、零距离、数字化、亲民化的都市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
个性化的阅读需求促使阅读推广模式不能再是过去的大而泛,而转化为小而精。对阅读对象的分析也日趋精准化,如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一般为在校师生,但疫情期间高校实行闭环管理,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由师生转变为全体在校人员,包括师生家属、后期保障人员、防疫人员、治安人员、在校暂住人员等,根据各类读者需求和习惯差异,如何精准地实行符合实际情况的阅读推广服务,对门禁权限设置、阅读推广方式、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服务、活动受众面等均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图书馆还需与读者进行有效沟通,建立互信互助的有效途径,并对读者阅读行为实时进行分析、判断,把精准服务做得更具体、更贴近读者实际[3]。总之,读者的体验感、参与度、满意度都决定了阅读推广的效果,个性化服务的精确性促进阅读推广模式的精准发展。
未来在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协同作用下,数字图书馆将经历信息革命,进入智慧图书馆时代,装备物联、虚实融合、无缝协同、数据驱动、感知适应、人机融合、智能管控、自然交互,是未来图书馆不可缺少的空间生态特征,也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阅读推广模式由人对人—人对机—机(人工智能)对人的转变,实现人机融合,通过感知、分析眼神、动作、姿态、语言等人类反应,与装备进行自然交互,这可以把馆员从单一的、重复性的工作中释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从事更深入的科研研究,为读者提供真正意义的深层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