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问题探析与对策研究

2021-04-11 03:13:08潘琴莲
云南科技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区域性昆明市昆明

潘琴莲

(昆明市科技培训中心,云南 昆明 650599 )

1 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科技创新资源充分聚集、科技创新型产业快速发展的中心。近年来,昆明市陆续从人才引进、平台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也取得了新成效。与此同时,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和挑战。

1.1 要素聚集度不够、整合效应不强

1.1.1 研发投入强度偏弱,结构不合理

昆明市研发整体水平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状况,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短板。2019年昆明市R&D经费支出为112.05亿元,较上年增长14.4%,增幅超过国家水平(12.5%)。研发投入强度为1.73%,北京的为6.31%,上海的为4.0%,与北京上海相比昆明的研发投入强度差距较大。从R&D经费支出的活动类型看,昆明市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规模及占比偏低,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基础研究投入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必须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为技术“并跑”和“领跑”注入原动力。

1.1.2 高水准科研平台数量偏少、规模不大

截至2020年,昆明市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上海3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9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省级专家工作站138个、院士工作站194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150家(上海12848家,北京25000+家)。虽然形成国家、省、市梯度创新载体体系,但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比较明显。

1.2 人才缺乏、评价机制不合理

1.2.1 人才严重缺乏

支撑全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行业领军人才少,企业管理、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人才缺乏,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不健全。截至2020年10月,持昆明市核发有效工作许可证外国专家985名,其中A类高端外国专家41名,B类外籍人才810名,C类其他外国人员134名。昆明市中央、地方单位院士人数为12人(上海103人),与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科技创新中心相比,昆明高端人才不足,国际化人才严重缺乏。

1.2.2 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滞后,激励力度不够

虽然定制了各类人才计划,但是大部分计划的支持力度仍然不足,与其先进城市有很大差别。创业政策支持力度也不如其他发达城市,使得优秀人才流失,其他地方的人才不愿意进来。对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激励不足,致使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受阻,影响激发创新协同效应。人才评价机制不够多元化,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人员,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探索制定多样的评价办法。

1.3 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1.3.1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我市科技成果研发的主要力量,他们往往更加重视理论研究,缺乏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视,不能给企业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没有真正地实现与企业的合作。每年都有大批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出的成果,在完成论文发表、职称评定、成果鉴定、奖项申报后被置诸高阁,最终没有进入市场,造成资源浪费并且影响到成果转化。现行的科技评价机制缺乏对成果质量的有效评判,更多注重的是数量指标,导致科研活动游离于市场需求之外,甚至与市场脱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少核心技术和重要专利,不成熟的科技项目让企业在转化过程中面临着风险,导致企业不愿意冒险尝试。

1.3.2 科技金融发挥实力弱

银行信贷支持力度不够,银行主动服务意识不足,对政府依赖性较大。资本市场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支撑作用,缺乏健全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导致企业产品开发中的难题找不到合适的科技人才来突破,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找不到合适的供应者,许多成果找不到需求者而无法实现转化。

2 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设

瞄准科技前沿,抢占先机密切掌握创新型产业变革趋势,充分把握好科技发展的方向,激发创新活力,发挥好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深化科技交流合作,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产业,培养和引进优质高端的科技创新人才,构筑开放合作的创新型新格局,把昆明打造建设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1 强化科技创新要素聚焦,提升创新研发能力

加快建设健全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科技创新开展共性及难点痛点的关键性技术攻关,推进重大新产品开发、重大专项技术及重点产业化培育,让科技创新平台切实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堡垒。推进昆明市高校联盟和科研院所联盟的作用,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成果共享,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充分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和社会力量创新投入的积极性,提升昆明主体创新能力。

大力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向领军企业转型,引导传统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积极激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科技研发主体自主开展研发项目,并鼓励和支持其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充分重视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改革科技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方式,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务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2.2 完善机制,建设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

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和“科技合伙人”“人才+项目+金融”等多层次引智计划,依托科创中心建设出台实在、符合规律、有效和管用的措施,建设人才高地。着力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专业人才队伍、科技型企业家队伍、科技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和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家队伍,打造一批科研实力和产业带动力强的科技创新团队。

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不断优化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落实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政策,让科技人才通过创新获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将昆明打造成为高端人才在这里汇聚、创新资源在这里聚集、前沿科学在这里传播的创新创造活力之城。

2.3 构建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体系,完善配套科技服务体系

依托“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及“面向南亚东南亚知识产权服务(昆明)中心”等平台,整合“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体系全要素资源,不断推进昆明同其他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建立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建设面向全市、全省、全国甚至是国际市场的高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市场体系,促进科研成果、科技创新主体及投资基金之间的沟通及交易,有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切实转化落地。

充分发挥高科技企业的集聚效应,并为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区域的系统服务,以各类高新产业园区、众创空间、孵化器等为载体,使入驻企业享受各级政府提供的土地、厂房、资金、人才、后勤保障等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的为高科技发展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为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担保、专门从事创业投资等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形成大批的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以及私募基金等为高科技产业发展不同阶段提供金融服务的资本市场。进一步提高科技金融结合程度,把科技创新和社会资本紧密结合,不断优化科技金融产品,进一步降低企业科技创新成本。

3 结语

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更是一项具有重大挑战力的政治任务。要紧紧围绕昆明生态、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充分整合、集聚全市范围内乃至国内外各级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及创新资源,建设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大力推动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

猜你喜欢
区域性昆明市昆明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云南画报(2022年3期)2022-04-19 11:16:00
昆明市延安医院
昆明市测绘研究院
城市勘测(2021年3期)2021-07-13 02:20:44
昆明美
民族音乐(2019年2期)2019-12-10 13:14:55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中国(韩文)(2018年6期)2018-06-25 07:10:44
引发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的高原MCS 特征分析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5:57
透析新闻采访的独特视角与写作中的区域性特点
新闻传播(2016年23期)2016-10-18 00:54:07
区域性综合管理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