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殷
(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 辽宁 沈阳 110031 )
据统计我国骨质疏松发病率在经10余年实践中快速增加,近1/3的50岁以上人群罹患该病,且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这一比例仍可能不断增加[1]。骨质疏松症最常见也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是骨折,多见于髋、前臂、肱骨和脊椎等位置,是目前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2]。通过摄入足量钙、避免危险因素、进行合理有氧运动等均能够有效预防骨质疏松和相关骨折[3],但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或者骨质疏松性骨折高风险患者一旦离开医院,其遵医行为降低十分明显,这也导致其因骨质疏松或骨折再次入院的风险大大提高[4]。延续性护理是将院内护理扩展延伸至家庭,通过指导患者本人或家属掌握护理技能、护理人员电话随访等方法改善患者遵医行为[5]。但以往采取的延续性护理措施多侧重于疾病本身,较少涉及护理模式框架构建研究和探讨。我国分诊诊疗中提出需根据患者需求、医院服务能力不同提供针对性延续性护理。本研究探讨了基于需求视角的延续性护理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高风险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高风险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62-74岁,平均(67.85±4.82)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概率值2.8-12.5,平均(7.57±2.98)。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2-75岁,平均(67.98±4.76)岁;FRAX概率值2.6-12.5,平均(7.48±2.75)。2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2稿)》[6]相关诊断标准;(2)FRAX筛查为骨折高风险患者;(3)年龄≥60岁。(4)对本研究充分了解并自愿配合参与。排除标准:(1)认知功能、智力障碍者;(2)最近1年内参与同类研究者。
2 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延续性护理,即在住院期间予以内分泌科常规护理,出院时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出院后每2个月进行1次电话回访,了解患者居家护理情况、生活自理能力、服药情况、有无并发症,解决患者提出的护理问题,嘱其定期复查。观察组采用基于需求视角的延续性护理,具体如下:(1)通过头脑风暴法分析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结合文献资料确定基本护理服务内容,并拟定患者基本资料调查问卷和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2)由3名专家对2份调查问卷进行评审,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修改不合理内容,扩充新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并增加延续性护理服务方式、频次以及患者自理能力要求等;将患者意愿程度层次统一修订为“不需要”、“无所谓”、“需要”、“非常需要”;(3)护理人员经会议讨论统一调查问卷指导语,并向患者说明该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当场发放问卷并回收,患者在填写问卷过程遇到的疑问需立即解释;(4)护理人员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实施针对性延续性护理,包括:①骨折危险因素评估。患者入院时进行个体因素(性别、年龄、绝经期、骨质疏松家族史、低创伤性骨折史等)、疾病和药物因素(影响骨代谢内分泌疾病、手术、慢性疾病、营养不良,是否服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抗癫痫药物等)、生活方式、营养水平等评价,对发现的影响骨代谢的危险因素给予重点关注和针对性护理;②健康教育。根据危险因素评估、患者需求以及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材料、面对面访谈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包括介绍骨质疏松的概念、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自我防治措施,并进行饮食、运动、补钙、防跌倒碰撞等行为指导干预,为提高患者居家护理依从性以及照护者照料有效性,鼓励患者家属参与;③康复指导。由康复科、内分泌科医生联合对患者及照护者进行康复护理指导,使患者及照护者掌握正确的康复手法和运动锻炼方法;④饮食指导。对于营养不良或者胃肠功能障碍者应尤其重视饮食干预,邀请营养科医生根据患者营养状态、饮食习惯等制定个体化饮食干预计划,提高饮食钙摄入量;⑤用药指导。结合患者病情、现阶段用药情况制定治疗计划,合理应用钙补充剂;⑥设立骨质疏松复诊门诊。电话通知患者出院后1、3、6个月时进行复诊,观测骨密度、各关节功能,并由专科护士对患者居家照料时的饮食、运动、用药和自我管理等进行综合评估。对采取正确行为方式和康复锻炼的患者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行为改变较差的患者,分析原因并再次评估,给出针对性评估意见,直至患者建立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⑦建立骨质疏松病友群。邀请行为方式改变较好的患者分享生活干预、康复锻炼等经验,每周确定一个主题供病友讨论,由专家解答疑问。在此过程中由护士长对延续性护理的实施质量进行长期监督和指导,专科护理人员定期上门回访,并根据患者疾病现状、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等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措施。2组患者均连续干预6个月。
3 观察指标:(1)自我效能。采用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量表[7]评估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时患者自我效能,该量表包含12个条目,可归纳为运动效能和摄钙效能2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相关知识水平越高。(2)生存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8]评价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时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包含26个问题,包含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等4个方面,每个问题1-5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3)护理满意度。在干预6个月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包括沟通能力、服务态度、护理能力等,满分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60-79分为一般,<60分为不满意,以非常满意+满意计算护理满意度。
5 结果
5.1 2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量表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6个月时,2组患者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量表评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患者干预6个月时的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时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量表评分比较(分,
5.2 2组患者干预前后WHOQOL-100评分比较: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WHOQOL-100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时,2组WHOQOL-100各维度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6个月时WHOQOL-100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WHOQOL-100评分比较分)
5.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的并发症,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尤其是骨折高风险患者,通过合理营养、正确生活方式和适量运动等干预能够尽可能降低骨折发生率。但临床上往往见到的情况是,患者在医院期间受到医护人员的监督和指导,基本上能够遵医嘱进行用药、康复锻炼和饮食,然而一旦出院,患者遵医行为下降极为明显,这导致许多患者因骨折再次入院。延续性护理是医院医护人员作为主导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和(或)家庭照护者几方面协同为患者提供连续性护理服务的一种模式,其最终目的是确保治疗和康复效果得到延续[9]。
随着分级诊疗、“以人为本”思想、个体化治疗等在临床中的普及和应用,传统延续性护理需进行优化以适应于目前医疗领域的要求。本研究探讨了基于视角的延续性护理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高风险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发现2组患者干预6个月时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量表评分和WHOQOL-100各维度评分均明显提高,而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自我效能是患者对自身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能力强弱的主观判断和自信心,自我效能越强说明其进行和坚持某种行为的欲望越强。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延续性护理干预,患者对于运动和摄钙两方面较为努力,提高了自身免疫力、减少了钙流失,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而观察组患者因提前对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方式、频次等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并经过专家评审,根据其建议和意见最终确定调查问卷表,根据每一位患者调查问卷具体结果实施延续性护理,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陈娜娜等[10]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实施基于患者需求的延续性护理能够明显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且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延续性护理。
综上,基于需求视角的延续性护理能更有效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高风险老年患者自我效能,改变健康行为,改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