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新型科研机构创新发展能力若干问题研究

2021-04-10 20:23公静王潇一黄贞静
新型工业化 2021年1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科技人才

公静,王潇一,黄贞静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 100007)

0 引言

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国家或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各类科研机构作为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更应发挥其骨干和引领作用,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实现自身华丽转身的同时,为构建创新国家贡献力量。

1 创新是新型科研机构的生命线

1.1 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出新型科研机构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新科技革命风起云涌,正在改变着世界科技和产业格局,同时对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出了新要求。这使得处于创新价值链前端的科研机构要重新思索其定位,将其功能向创新链后端延伸,从而为成果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更多支撑,甚至直接从事后端的产业化活动。在这一背景下,新型科研机构应运而生。不同于以开展科技研究,提供高水平科研成果为主业的传统科研机构,新型科研机构坚持基础科研与成果转化双轮驱动,不仅提供高端的研究成果,也服务于成果的市场化应用,致力于弥合科研和经济之间的“死亡谷”[1]。

1.2 实现创新发展是新型科研机构的重要使命

1.2.1 创新是新型科研机构的内生发展动力

从科学、技术、产业到最终实现经济价值的全过程被称为创新价值链。成功的科技创新包含一条从知识生产到知识物化,再到成功嵌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的创新价值链。这条创新价值链涉及科技研究、生产制造、物流销售、金融资本等多类主体,这些主体愈发呈现出“创新驱动、多元发展”的趋势。新型科研机构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其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也体现出这种趋势,这既是对科学、技术、产业相互关系变化的一种适应,更是提升自身价值,重塑创新活力与市场活力的内在要求。

1.2.2 新型科研机构创新发展是全面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推动科技创新是争取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和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我国全面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仍不能满足国际竞争和国内发展的需要,亟需加快推动我国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新形势新挑战对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类科研院所尤其是新型科研机构需要更加坚定使命担当,不断创新思维、探索新型发展路径,充分释放创新能量,提高创新效率,完成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要任务。

2 新型科研机构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定位难以适应时代需求

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科技封锁愈演愈烈,国内科技和产业升级更加迫切,这些都对新型科研机构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产生深刻影响。然而现实是在科研—生产的大系统当中,国内传统的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往往只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从市场需求出发的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能力薄弱。这就导致科研成果虽层出不穷,但能够实现市场价值的成果少,绝大多数成果以科研成果鉴定报告或评选奖项而告终,对于科研成果是否具有市场价值,从而实现大规模生产却无人问津[2]。因此,很多科研机构,尤其是那些由传统科研机构转型而来的新型科研机构由于对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缺乏清晰认识和正确,愈发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2 缺乏对创新文化的塑造

今天,新型科研机构必须改变以往重视设备、人员、经费等硬实力,向软硬实力兼顾转变,理念、价值观、科学精神、文化氛围等软实力在促进科研机构持提高创新效益,实现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同样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创新文化包含了科研精神、科研道德、创新意识、职业理念等诸多内容,是一种先进的、积极的文化形态。目前,很多科研机构的部门设置、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基本上照搬政府机关,行政色彩浓郁,科研人员埋头于日常的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观念相对保守、封闭,“唯上”和“唯权威”思维模式盛行,缺乏对锐意进取、敢于发声、兼容并包的创新文化的塑造。

2.3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首先,很多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结构不完整,一般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大多不能满足科研成果向生产力方面转化的要求,具有市场思维的经营管理人才又相对缺乏,导致技术仅仅停留在科研阶段,距离产业化、商业化差距大。其次,很多科研机构的人才管理仍然存在“泛行政化”现象,科研人员本身还担负着创造收入的业绩指标,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发布文章来进行技术等级和职称的评选,导致一方面科研人员难以安心做研究,另一方面很多本来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创新由于不受重视而被搁置下来。此外,这些科研人员的发明创造即使实现了产业化,也不能给他们带来实际收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创新热情。

2.4 公共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足

尽管科研机构,尤其是新型科研机构在大力发展面向市场的业务,提升自身造血能力,但同时科研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向社会提供科技产品和科技服务等公益性工作,这类工作不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其核心目标。这一价值取向得以保证的前提是国家投入足够的财政经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1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19%,但从经费投入比例看仍与美、日、德等发达科技大国存在一定差距。在这2万亿元的全社会研发投入中,政府投入尚不足三成。经费投入不足迫使公益类科研机构也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收活动,来弥补研发资金缺口,严重影响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效率,也影响其履行自身公共职能的能力。

3 国外典型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提升经验

3.1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经验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以下简称“弗劳恩霍夫协会”)成立于1949年3月,是德国最为重要的公立研究机构之一,专门从事技术导向型应用研究。弗劳恩霍夫协会历经七十余年长盛不衰,为德国整体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3.1.1 灵活的联盟模式有利于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死亡谷”

弗劳恩霍夫协会鼓励并引导微电子、生产和制造、信息和通讯7大协会核心科研领域的研究所成立技术联盟或业务联盟,以推动它们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形成更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打造弗劳恩霍夫协会在这些领域无可替代的技术优势[3]。

3.1.2 通过对事业费的调控分配,达到既促进创新又兼顾平衡的目标

弗劳恩霍夫协会主要有公助项目、企业项目及事业费三项经费来源[4]。协会将事业费一部分用于各研究所日常管理经费外,另一部分用于对研究所承担的各类项目的补贴,既保障了各研究所有充足资金维持日常运转,解除了各研究所的后顾之忧,又能对于创新给予物质方面的激励,达到刺激创新的效果[3]。

3.1.3 向企业提供“嵌入式”研发服务提高市场适应能力

弗劳恩霍夫协会市场化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中小企业。基于德国中小企业创新基础相对较好的特点,弗劳恩霍夫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的研发服务主要是“嵌入式”研发服务项目。这种“嵌入式”研发服务项目,主要是针对企业创新的不同环节,提供基础研究、研发工具、辅助开发、生产优化、检测认证等多元化服务。

3.1.4 全面系统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自身和社会培养了大量既懂学术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

协会研究机构的领导有一半以上是大学教授,工作人员有约40%是大学的高年级学生。这些作为机构领导的大学教授既熟悉学术前沿动态,又能理解并满足产业界的研发需求。学生在协会的工作时间长但报酬低,协会获得了更为低廉的科技劳动力。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毕业时已具有领先的技术能力和全面的商业技能,有些甚至已具备了科技企业家的素质。该模式培养的不仅仅是研究型人才,还是管理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3.2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经验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隶属于美国商务部,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标准研究与技术创新组织。NIST在支撑美国科技产业发展、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经验具有很大借鉴价值。

3.2.1 双重评估机制助推科技成果市场转化

NIST其研发实验室项目的立项和验收不仅进行学术评估,同时也进行经济评估。学术评估主要关注项目的技术价值、实践意义和满足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等。经济评估主要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价值进行评估[5]。双重评估确保从源头上就对项目的未来市场前景及经济价值有了很好的判断和定位,因此在培育和产生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创造了新市场,满足了新需求。

3.2.2 宽带绩效薪酬制度有效激发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NIST于1988年启动宽带绩效薪酬制度改革并日趋完善[5]。宽带绩效薪酬具有两大特点:一方面提高起薪的灵活性,强化人才招聘;另一方面以宽带薪酬结构提高个人加薪空间,强化对优秀人才的留用。

3.2.3 积极推进与大学联合创新以保持创新活力

随着NIST研究方向日益聚焦于存在大量共性技术难题,同时又是国家亟待发展的领域,单靠与企业的创新合作已不能满足需要。为此,NIST开始加强与人才和知识密集的的大学和专门研究机构的创新合作,通过定制项目、基础科研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创新效能。

4 提升我国新型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建议

4.1 重视创新发展顶层设计

首先,支持并引导新型科研机构进行精准的发展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同时,以创新发展战略为基础,全面、系统、深度梳理自身业务,不断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机制,建立可持续创新供给体系。其次,推进市场导向和产业转化驱动的创新发展路径[2],在创新项目的立项和验收更多考虑成果应用价值,逐渐塑造更接“地气”的创新思维。

4.2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健康、积极的组织文化是凝聚组织成员、激发创新活力的最有力武器。新型科研机构应逐渐建立“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鼓励研发人员勇于尝试、勇于冒险、敢于犯错、敢于冒尖。在考核技术创新产出时,建立符合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规律的容错机制,允许大资源投入但成果产出时间周期长且具有一定失败风险的现象存在。对于取得突出成果的人员,加大激励奖励和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领头型、专家型人才队伍。

4.3 加快创新人才培育

人才是新型科研机构最有价值的财产。对于新型科研机构来说,如何辨识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是全面激发内部创新活力的关键抓手。首先,新型科研机构应探索建立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并重的人才管理制度,通过精神、物质双层激励机制强化人才对组织的归属感。其次,加快推进新型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薪资管理制度,优化科研人员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打破科研人员收入的“天花板”。再次,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互通互联的人才流动机制,扩大更深层次的多方创新合作,有效利用高校的科研团队力量的同时发现符合自身需要的人才,为扩充本机构人才队伍积蓄力量[6]。

5 结论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是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新型科研机构则不仅是科学理论的探索者,也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践行者,是创新价值链的关键一环,然而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发展仍然受到传统科研管理体制、社会固有的创新理念等影响,亟需在文化层面、管理层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推动我国创新体系的持续优化。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科技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
科技在线
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