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保,孙珊
(华电莱州发电有限公司,山东 莱州 261441)
本质安全管理最早是起源于安全电路的设计环节,在后来的数十年中,本质安全逐渐应用于生产制造的各个行业中,主要是以机械、电气设备的安全生产为要求,防止生产过程中出现爆炸或者燃烧等恶性现象。当然本质安全现在还代表了一种基于现有设施,通过安全管理提高设备的安全性,从而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
电力生产属于我国工业领域中重要的基础产业,在电力生产企业中,安全管理是企业顺利开展生产活动的前提,将“安全第一”的理念实践于企业管理中有利于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得益于电力生产环节中各个位置监控点的升级和完善,对于设备与人员安全的监测能力逐渐升级,依托智能化安全管控平台,本质安全管控可以获得相应的提升。
随着国家工业生产领域的进步,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央企的关注,在煤炭挖掘、电力生产等企业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针对这种现状,2007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就颁布了《关于创建本质安全型煤矿的指导意见》来指导本质安全型煤矿的建设。
吴宗之,任彦斌,牛和平等人基于本质安全理论对于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本质安全方法与传统安全方法的对比论证了本质安全化方法的优势,并针对我国的本质安全化应用提出了基于本质安全的PDCA管理模式,为我国的本质安全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1]。
我国目前许多的研究机构和生产单位对本质安全进行了研究,国网山东电力公司的朱嘉许、赵旭等人针对当前电力建设中的安全形势,以生产现场实际状况为基础,对电网建设施工中的多种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2];中国能源研究会电力安全与应急技术中心的徐日洲对电力生产中的隐患排查治理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系统性地分析隐患排查与治理方面的原则与方法,以隐患排查前中后期的准备、跟踪和治理为核心,为本质安全建设中奠定良好的基础[3]。2018年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的《本质安全实践》中,系统地论述了电网安全生产理念及安全组织保障、队伍能力建设、电网设备设施、人身安全防护、隐患排查治理、安全风险管控、网络安全管控、全面质量管理、安全科技支撑、应急能力建设等十个方面的本质安全具体实践[4]。国家电投集团的姚大林,蔡鹏以当前火力发电企业中外包队伍较多、施工队伍成员复杂、安全生产环节要素较多等特点使用量化分析法对企业本质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一套包含“人-设备-安全-管理”四个要素的现代安全管理体系[5]。山西大唐国际的王京、马洪波等人对电力生产环节中的危险点分析进行了论述[6]。此外针对本质安全设备和技术方面,我国的许多科研和生产人员也进行了相应的的研究[7-10]。
“本质安全”简称本安,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延伸的概念,由最初单一设备的本质安全要求到现在多个行业、多种系统的本质安全管理理念。目前本质安全主要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
狭义本质安全:即设备、装置本身的安全性能,即当设备发生故障时,设备或装置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达到保证人身、生产、设备安全的目标。
广义本质安全:目前各个电力企业的本质安全理念,以“人-设备-环境”三个要素构成的系统整体的安全性能,即在不改变原有设施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安全管理能力等方法实现系统安全可靠目标。
电力生产中影响本质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人-设备-环境”。
人作为电力生产中的主要因素,是决定本质安全管理的核心。生产现场的系统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行人员的技术素养与心理素质,因此对于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技术水平进行针对性培训,采取切实有效地预防措施,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保障人的本质安全。
设备是本质安全管理的根基,在电力生产中,保证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以实现对工作人员的保护。设备的设计和安装应当保证即使在发生设备故障的情况下,设备也可以做到自动闭锁,从而实现对生产人员的保护。
环境在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人还是装置,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生产环境对本质安全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环境不止是设备的安装、自然环境,还包括企业的人文环境,当一个企业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时,本质安全管理的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的。
当前电力生产中,可以进行的主要安全管理内容包括应急管理、风险管理、事件管理及安全评价体系四个方面。
应急管理:当前电力生产企业一般会进行较为详细的应急预案,当生产现场发生事故或紧急事件时,公司内的安全负责人应按照相应等级的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迅速组织人员进行事故处理并及时向上级公司汇报。
风险管理:在生产的各个业务环节中存在了多种因素,风险管理就是要采用合理的分析方法,对业务流程、生产环节、工作环境中可能引发不安全事件或其他危险事件的因素进行判断和评估,并进行风险分级,采取相应的措施去降低不安全因素带来的风险,预防事故的发生。
事件管理:事件管理则是包括了不安全事件、事故与未遂事件等方面的管理,通过对于事件的管控建立事件处理及调研、报告机制,从而对相应的事件进行掌握,找出发生问题的漏洞,从而实现安全管理的进一步提升。
安全评价体系:按照电力行业安全生产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安全指标体系,对两票合格率、不安全事件、设备稳定性、设备安全性、安全培训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从而实现本质安全管理水平的量化,改善生产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电厂的安全管理体系是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的,当前人工智能中的人脸识别、动作识别等技术应用范围日渐广泛,将电厂中各处的视频监控与本质安全管控相结合,可以更加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在不安全事件的萌芽或发展阶段对其有效识别,提高电厂整体的安全性。
随着智能管控等技术的升级,可以对原有的安全管理平台架构、子模块、功能等进行升级、完善。本文基于原有的电力生产反违章系统,结合PDCA方法与电厂当前安全管理状况进行了反违章与隐患排查的流程设计。
当前的监控系统可以通过智能识别系统对常规或典型违章行为、人员动作进行判断,若发现相应的不正确行为,则智能识别系统可以对该区域工作人员进行警告,并将当前工作点状态进行发布,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的安全管理中由安全监察人员或专业管理人员对违章现像的发现,两者共同构成了反违章系统中的违章监察部分。
当违章行为发布在本质安全管理平台后,接下来是由发电企业的安全监察部门对该行为进行审核是否确定为违章行为并通过安全管理系统确认两票是否齐全并对其进行评价,若为误报,则对该违章信息进行撤销;若确认为违章行为,则根据四不放过原则对该违章行为责任部门下发考核,对责任人员进行处理并对违章行为进行整改、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形成闭环。最终在经过违章发现、审核、整改后对该违章行为进行记录,加入违章事件库。
本文根据发电企业生产一线实际情况及安全管理相关知识,对电力生产中的本质安全管理的因素及管理方向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智能化管控系统升级后的反违章管理策略。该研究对国内发电企业现代化本质安全管理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理论与现实具有较强的结合。构建本质安全型生产企业,对提升单位安全管理效果,降低人身、设备事故率,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