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农林废弃物处理含铜废水的研究进展

2021-04-10 10:49:01孟洋赵崇钦康玮赵楠
应用化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氢氧化钠结果表明吸附剂

孟洋,赵崇钦,康玮,赵楠

(1.河北地质大学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2.河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产业结构优化协同创新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31;3.河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实验室,河北 石家庄 050031;4.河北地质大学 智慧环境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采矿、冶炼、电镀等行业会产生大量的含铜废水,铜在环境中通常以二价离子存在,难以降解造成污染。处理含铜废水的传统方法包括沉淀法[1]、膜分离法[2]、电化学法[3]、离子交换法[4]、生物絮凝法等[5]。这些方法可以使重金属铜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但是成本高、易造成二次污染。采用农林废弃物生物吸附剂吸附重金属铜,具有成本低廉、来源广泛、可再生、再生周期短等特点。利用农林废弃物处理含铜废水可以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外许多研究学者对天然农林废弃物进行化学改性,采用生物吸附法,通过控制各种变量,研究生物吸附剂吸附铜的过程和机理,对各种改性生物吸附剂的吸附潜力进行评估。本文分类讨论了农林废弃物的改性方法,针对利用不同种类农林废弃物生物吸附材料吸附重金属铜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阐释了铜的吸附机理,探讨了等温吸附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在改性农林废弃物吸附重金属铜研究方向的应用,并对农林废弃物生物吸附剂吸附铜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铜的存在形式及危害

Cu2+在水中的存在形态会随着水体pH值的变化而改变:pH<4时主要以Cu2+的形式存在;pH值为4~5时,则为Cu2+和CuOH+;pH值为5~6时,则为CuOH+和Cu(OH)2;pH>6时,为Cu(OH)2沉淀[6]。过量的含铜废水会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并且有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如果摄入过量,会导致恶心、呕吐、腹泻,严重的会造成肝肾衰竭甚至死亡。

2 改性方法

2.1 酸法改性

酸法改性是将农林废弃物在一定的酸性条件下浸泡,使纤维素中的多糖水解为单糖,释放活泼的氢原子,这些氢原子具有脱除重金属离子的作用,相较于未改性前吸附时间缩短,吸附效率显著提高。2004年,Özer等[7]将100 g麦麸浸泡于102 mL浓硫酸24 h,洗涤至滤液pH为3,在105 ℃下干燥24 h,粉碎至d=270 μm,制成脱水麦麸。实验结果显示,浓硫酸改性麦麸的比表面积明显增大,有利于吸附更多Cu2+。在60 ℃、pH=5条件下,投加吸附剂 0.1 g,吸附初始浓度为100 mg/L铜离子,吸附量达到最大,为51.5 mg/g,Cu2+去除率由未改性时的12%提高至96.4%。2011年,Santos等[8]将甘蔗渣预处理后,按照一定比例,加入1.2 mol/L柠檬酸溶液,搅拌30 min,过滤,在55 ℃下干燥24 h,在 120 ℃ 下再干燥90 min,用去离子水清洗,在55 ℃下烘干制得改性甘蔗渣(BCA)。按照上述步骤,Santos等采用0.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制得改性甘蔗渣(BS);又利用氢氧化钠和柠檬酸溶液对甘蔗渣进行双重改性,制备了吸附剂(BCAS)。吸附实验测得,3种吸附剂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1.53 mg/g(BCA),24.89 mg/g(BCAS)和11.87 mg/g(BS)。实验结果表明,柠檬酸改性甘蔗渣的吸附效率较氢氧化钠改性甘蔗渣提高165%,较双重改性甘蔗渣提高26%。2016年,赵强等[9]取预处理的玉米秸秆50 g与1 mol/L磷酸溶液500 mL,在60 ℃下搅拌反应3 h,抽滤、洗涤、烘干,便得改性玉米秸秆。采用准一级和准二级模型对改性玉米秸秆吸附Cu2+动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两模型都能较好地描述改性玉米秸秆吸附Cu2+的过程,说明吸附过程既受扩散步骤控制,又受化学过程控制,但是准二级模型拟合相关性更好。2020年,贾启华等[10]考虑到硫酸、硝酸等强酸试剂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于是采用弱酸硼酸-低温碳化法改性玉米芯。将玉米芯洗净、烘干、粉碎,在30 ℃恒温水浴条件下,浸泡于1 mol/L 硼酸溶液中2 h,过滤、洗涤、干燥,放入 200 ℃ 加热炉中保温1 h,冷却即得改性玉米芯。通过对玉米芯改性前后的SEM图和FTIR谱图研究,发现玉米芯改性后比表面积增加,孔径增大,更多的活性基团暴露出来,有助于与Cu2+发生表面络合和离子交换反应。在最佳吸附条件下,去除率达到93.8%。

2.2 碱法改性

碱法改性主要是利用农林废弃物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果胶等对碱液的稳定性不同,去除胶质而保留纤维素的化学加工过程。碱处理可以优化和增加分子中活性官能团数量,提升农林废弃物的吸附性能。2009年,Feng等[11]取干燥的d≤ 0.45 mm 橘子皮粉末溶于500 mL乙醇、250 mL 0.5 mol/L 氢氧化钠和250 mL 1.5 mol/L氯化钙混合溶液中,浸泡24 h,制成碱化橘子皮纤维。研究表明,氢氧化钠的加入使吸附剂上的甲酯基转化为羧酸盐配体,提高与Cu2+的配位能力。对于初始浓度为50 mg/L的Cu2+溶液,在最佳温度(25 ℃)和 pH=3 条件下,吸附效率较天然橘子皮提高30%,达到94.8%。2016年,王慧等[12]同样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对橘子皮进行皂化改性,研究发现,氢氧化钠不仅能使甲酯化的羧基皂化,提高羧基数目,还能与羟基反应,生成醇钠,增加离子交换率,并且氢氧化钠对木质纤维素具有膨胀作用,提高表面积和内部孔隙率,从而有效提高Cu(Ⅱ)吸附效率。

2.3 复杂方法改性

2009年,Feng等[13]取洗净烘干、粉碎后d≤0.45 mm 的橘皮粉末与饱和氢氧化钙、0.1 mol/L氢氧化钠溶液混匀搅拌20 h;过滤洗涤,与表氯醇进行交联反应制成中间体;在氮气环境下用 0.025 mol/L 硝酸溶液浸泡中间体30 min,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丙烯酸甲酯为单体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再利用碱性介质水解接枝共聚物,制成改性橘皮。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改性橘子皮化学需氧量由192.1 mg/L下降至45.7 mg/L,Cu(Ⅱ)去除率由68.6%提高至94.6%。2010年,Homagai等[14]取100 g预处理后d=212 μm的甘蔗渣粉末与200 mL浓硫酸混合搅拌30 min,静置进行聚合物开环反应。洗涤干燥,再加入200 mL 0.04 mol/L氢氧化钠溶液,振荡1 h得到碱化纤维。将碱化纤维置于25 mL二硫化碳中搅拌3 h,进行磺化,最后得到黄原酸酯化甘蔗渣吸附剂。实验结果表明,最佳pH为5,吸附过程在40 min内达到平衡,吸附Cu2+最大量为2.91 mol/kg。2012年,Wang等[15]将1 g蔗渣半纤维素、0.4 g氯乙酸和0.3 g氢氧化钠加入到80%乙醇溶液中,在80 ℃下进行阴离子改性反应,2 h 后过滤洗涤,在50 ℃下干燥16 h。然后将阴离子改性中间体、0.3 g 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0.1 g氢氧化钠加入至80%乙醇溶液中,在 60 ℃ 下进行阳离子改性反应,2 h后过滤洗涤,在50 ℃下干燥 16 h,制成两性改性半纤维素。最佳吸附条件为 pH=6.5,t=180 min,Cu(Ⅱ)饱和吸附量达到 21.98 mg/g。2014年,Zhong等[16]取2 g洗净烘干、粉碎后d≤500 μm的小麦秸秆颗粒与10 mL表氯醇、4 mL乙二胺、10 mL乙三胺在100 ℃下反应5 h,合成含季胺基的中间体。将6.69 g中间体、3.402 g一氯醋酸加入到5 mL、40%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 3 h,最终制备出含羧基和胺基的两性改性秸秆。投加2 g/L吸附剂,pH在4.0~4.5之间,在20,30,40 ℃下,以180 r/min振荡吸附Cu2+,饱和吸附量分别达到57.80,69.93,73.53 mg/g。

3 农林废弃物吸附剂分类

3.1 秸秆类

2008年,Zhu等[17]首先对大豆秸秆碱化,再利用柠檬酸改性,制备改性大豆秸秆CA-BWSS。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柠檬酸分子占据吸附剂表面的大孔结构,改性大豆秸秆主要由中孔结构构成,吸附效果较水洗大豆秸秆明显增强,吸附量接近水洗大豆秸秆的2倍。2011年,谭婷等[18]分别利用乙二胺、尿素、硫脲、二甲胺和水合肼作为胺化剂,经氯化和胺化反应处理稻草秸秆,在其纤维表面引入含N的胺基基团,对其进行改性。实验结果表明,乙二胺基稻草纤维吸附性能明显优于其他胺基稻草纤维,去除率高达99%。2018年,刘晓东等[19]以次磷酸钠为催化剂、柠檬酸为改性剂,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酯化玉米秸秆。通过SEM观察未改性、碱化预处理和改性秸秆表面形态,发现碱化后致密结构遭到破坏,纤维溶胀;改性后秸秆表观形貌与预处理秸秆比较,没有变化,说明酯化反应对秸秆形态影响不大。最佳吸附条件为pH=5.5,ρ(Cu2+)为30 mg/L,投加 1 g/L 吸附剂,25 ℃下吸附30 min,吸附量达到26.5 mg/g,比未改性秸秆提高1.9倍。

3.2 果皮类

2010年,胡秀沂[20]分别采用吡啶和二甲基亚砜作为改性溶剂,选择琥珀酸酐为改性剂,对菠萝皮进行改性引入羧基。结果表明,在二甲基亚砜中进行改性比在吡啶中进行改性更有利于引入羧基。XRD分析显示,吡啶中的改性反应只发生于纤维外层,而二甲基亚砜中的改性反应还发生在纤维深层区域,既能提高吸附效率,又能缩短反应时间。2011年,张玮等[21]取30 g洗净、烘干、粉碎的橙皮,加至300 mL、1 mol/L磷酸溶液中,浸泡1.5 h,烘干制得磷酸改性橙皮。实验结果表明,改性橙皮对Cu(Ⅱ)去除率为97.5%,是未改性橙皮的1.6倍,这是由于磷酸提高了橙皮与Cu(Ⅱ)的相容性和稳定性,活化吸附位点,有利于Cu2+的吸附。2013年,党子建等[22]首先利用异丙醇和氢氧化钠对荸荠皮进行预处理,除去纤维素上的乙酰基、果胶和半纤维素等;再在吡啶试剂回流的情况下与琥珀酸酐反应,引入羧基,提高Cu(Ⅱ)吸附能力,吸附过程4 h达到平衡,饱和吸附量为44.8 mg/g。2015年,薛美香等[23]用50%异丙醇对柚皮进行改性,研究表明,当pH=6,向初始浓度ρ(Cu2+)为20 mg/L溶液中投加8 g/L吸附剂,吸附50 min,Cu2+去除率达90%以上。2018年,Tran等[24]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丙烯酸为单体,对6种农林废弃物进行改性,合成接枝羧基的生物吸附剂。通过醋酸铵滴定法测得改性吸附剂的阳离子交换量比未改性吸附剂提高1.66~2.04 倍,分别为:1 130(哈密瓜皮)>813(松果)>765(荔枝皮)>461(番荔枝)>326(竹笋)>211(甘蔗渣)meq/kg。阳离子交换量顺序即定性决定吸附剂对Cu(Ⅱ)吸附量大小。

3.3 果壳类

3.4 碎渣类

2011年,马沛勤等[27]将白菜渣预处理后,在 60 ℃ 下用pH为12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2 h,漂洗、过滤,再用pH为2的盐酸溶液浸泡2 h,漂洗、烘干、粉碎,制得改性白菜渣。通过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Cu2+浓度、投加量、pH、温度和时间5个因素,得到最佳实验条件为:Cu2+浓度50 mg/L、投加量0.5 g、pH为6、T为20 ℃、吸附时间为4 h,去除率达98.11%。虎杖中的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具有抗肿瘤、抗衰老、保护心血管系统等功能,提取虎杖中有效药物成分后会留下大量残渣。2017年,柳忠玉等[28]研究皂化虎杖药渣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向pH=5.5、初始Cu2+浓度50 mg/L溶液中,投加5 g/L吸附剂,在30 ℃下吸附120 min,吸附率达到87.2%,饱和吸附量为 34.482 mg/g,且吸附剂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2019年,Cao等[29]利用200 mL、25%氢氧化钾溶液对50 g 凤眼莲粉末进行碳化,洗涤、在100 ℃下烘干。然后在氮气环境中分别煅烧1 h(600 ℃)和煅烧2 h(800 ℃),用过量的5%盐酸溶液洗去杂质和剩余氢氧化钾,得到碱化吸附剂。通过FTIR表征显示,在改性吸附剂和重金属Cu2+之间存在着电子转移和静电吸引作用。2020年,章聚宝等[30]取50 g预处理丝瓜络,与100 mL 0.5 mol/L氢氧化钠溶液和2滴1% Triton x-100溶液共沸2 h,冷却后洗涤至中性,放入异丙醇溶液中浸泡12 h,抽滤、干燥后再用柠檬酸进行酯化,洗涤、干燥即得改性丝瓜络。研究发现,改性丝瓜络吸附铜离子能力增强,最佳实验条件为pH=6,初始质量浓度ρ(Cu2+)为 50 mg/L,吸附2 h,去除率达到76.4%。

3.5 树皮类

2003年,Palma等[31]取10 g松树皮在80 ℃水浴条件下,与150 mL 3%硝酸和0.25 mL福尔马林反应20 min,过滤洗涤干燥,制备酸化的福尔马林改性树皮,考察其吸附-脱附Cu(Ⅱ)性能。研究表明,向Cu2+初始浓度1 g/L的10 mL溶液中投加1 g改性树皮,pH=4时,Cu2+去除率达到44.2%。并且研究了4种不同浓度(0.1,0.2,0.3,0.4 mol/L)硫酸脱附铜离子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硫酸浓度为0.2 mol/L时,脱附效率最大,为50.5%。

4 铜的吸附机理

铜离子吸附过程可能具有不同的机理,如离子交换、配位络合、氢键、静电吸引等,具体取决于pH值、铜离子形态、生物吸附剂微观结构等。很多吸附过程不是由一个机理就可以解释的,而是由多个机理共同完成。

2009年,Ngah等[32]将橡胶树叶浸泡于福尔马林,在50 ℃下搅拌2 h,发生交联反应,引入亚氨基,制成改性橡胶叶。FTIR表征显示,吸附Cu2+前后,改性橡胶叶上羟基、羧基和胺基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强度和波数发生改变,表明吸附机理存在表面络合机理。经EDX测定,吸附Cu2+的量是释放的Na+、Ca2+、Mg2+、H+总量的1.42倍,又进一步说明,除了离子交换机理,表面络合机理也存在于吸附过程。2010年,宋艳等[33]采用NaHSO3/H2O2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以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为混合单体,合成玉米芯接枝共聚物。进行吸附实验之前,用氢氧化钠对接枝共聚玉米芯进行碱化处理,增加玉米芯表面的 —COONa、—ONa含量,从而增强吸附剂与Cu2+的离子交换和螯合能力。2012年,佟雪娇等[34]将稻草原料装入马弗炉中,在400 ℃下炭化,制备稻草炭生物吸附剂,并研究其吸附Cu2+的行为机理。通过对稻草炭吸附前后的红外光谱图研究表明,稻草炭表面有丰富的羧基和羟基等含氧官能团,与Cu2+发生络合反应形成表面络合物,从而去除水中的Cu(Ⅱ)。2012年,张芝利等[35]研究了草酸改性菌糠对Cu(Ⅱ)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通过对吸附前后菌糠红外光谱图分析可知,菌糠表面 —OH与Cu2+结合发生配位反应,起到吸附作用。2013年,Dvila-Guzmn等[36]采用0.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对咖啡渣进行改性,探究其对Cu2+的吸附能力。结果显示,吸附剂释放H+和Ca2+的总量为 0.423 mmol/g,与Cu2+饱和吸附量(0.428 mmol/g)近似相等,说明碱法改性咖啡渣吸附Cu2+机理为离子交换机理。2014年,李晶等[37]先用氨水对棉花秸秆进行碱化处理,使棉花秸秆木质素上的醚键断裂,破坏内部氢键结构,去除木质素;使用酒石酸与棉花秸秆上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引入羧基;再加入另一种酯化剂POCl3与羟基反应,引入 —PO和 —P—O基团。研究表明,引入的含磷基团提供孤对电子与Cu2+发生配位反应,且羧基上的氢与Cu2+发生离子交换反应,提高吸附能力。2015年,Zhu等[38]在甘蔗渣纸浆纤维素中添加CS2发生磺化反应引入巯基,实现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研究表明,吸附过程以表面扩散和颗粒内扩散为主,且为控速步骤,吸附机理为Cu2+和S原子的配位反应。

5 等温吸附模型

2009年,蒋小丽等[39]采用微波加热-氯化锌活化法改性玉米秸秆,探讨改性吸附剂对Cu(Ⅱ)的吸附性能。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等温线模型进行实验分析,通过相关系数对这3种模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Langmuir和Temkin方程相对Freundlich拟合较好,但拟合相关性都达到较显著水平。2009年,Lu等[40]研究了氢氧化钠皂化-柠檬酸酯化橘子皮吸附Cu(Ⅱ)的平衡性质,分别运用Langmuir、Freundlich和Langmuir-Freundlich三种模型描述等温吸附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吸附过程在30 min内达到平衡,最大吸附量为1.22 mol/kg,L-F组合模型拟合等温吸附数据的相关性优于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2009年,Dang等[41]利用改性小麦秸秆吸附Cu2+,并采用Dubinin-Radushkevich等温吸附模型研究其吸附过程的平衡性质。实验数据拟合结果的相关系数(r2)为0.89,根据D-R方程计算得到吸附的平均自由能(E)为 12.9 kJ/mol。Helfferich[42]提出,E<8 kJ/mol时,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E处于8~16 kJ/mol时,吸附过程为化学离子交换过程;E>16 kJ/mol时,吸附过程为粒子扩散过程。据此判断,改性小麦秸秆吸附Cu2+属于化学离子交换机制。2012年,Pehlivan等[43]研究了柠檬酸改性大麦秸秆吸附剂对Cu(Ⅱ)的吸附能力,在最佳pH=7条件下,改性大麦秸秆对Cu2+的最大吸附量为31.71 mg/g,去除率达到88.1%。通过计算4种模型(Freundlich、Langmuir、Scatchard、D-R),结果表明,Freundlich和D-R等温式更符合改性大麦秸秆对Cu(Ⅱ)吸附特性的描述,两者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

6 动力学模型

2010年,刘江国等[44]以质量分数为50%的ZnCl2溶液作为活化剂,进行微波(640 W)活化 4 min,对玉米秸秆进行改性,使其结构和官能团变得更为复杂,有利于提升 Cu(Ⅱ)吸附性能。且分别采用准一级、准二级和Elovich模型来表征活化玉米秸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数据拟合效果依次为:Elovich>准二级>准一级,说明吸附并非单一机制,而是层间阳离子交换和表面络合组合机制。2011年,陈丽萍等[45]对磷酸活化向日葵秸秆吸附 Cu(Ⅱ)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分别采用准一级、准二级、Boyd模型对吸附速率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显示,准二级模型拟合效果最好,Boyd模型拟合效果优于准一级模型。Boyd模型中的有效扩散系数(Di)处于10-6~10-8cm2/s之间,说明液膜扩散为控速步骤。2013年,司春英等[46]通过颗粒内扩散模型研究NaOH改性黄豆粕吸附Cu2+的动力学性质,拟合结果显示,实验数据未通过原点,说明内部扩散是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但不是唯一限速步骤,边界层扩散也影响吸附速率。2017年,吕阳丽等[47]利用二乙烯三胺、三乙胺等试剂处理玉米秸秆,以其纤维表面的羟基作为接枝位点引入胺基基团改性,改性后材料的比表面积比改性前提高了近40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对铜离子的吸附率达到92%以上。通过采用颗粒内扩散模型对吸附速率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发现相关系数较低,且截距不为零,表明该吸附过程不属于颗粒内扩散,吸附速率是由化学吸附控制。2017年,Zhang等[48]取预处理的0.60 g豆渣与3.22 g丙烯酸、100 mL亚甲基双丙烯酰胺、20 mL过硫酸铵、100 mL安息香双甲醚混匀,在 1 000 W 紫外线灯下照射10 min,充分反应,制得含醚基的交联网状结构聚合物豆渣,并采用颗粒内扩散模型研究了改性豆渣吸附Cu(Ⅱ)的动力学扩散行为。结果表明,颗粒内扩散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溶液至边界层阶段、边界至吸附剂内部阶段的扩散动力学行为,但是不能较准确地解释平衡阶段的动力学行为。

7 解吸与再生

2008年,Ngah等[49]研究了氢氧化钠改性橡胶树叶吸附Cu(Ⅱ),实验结果表明,将0.1 g改性橡胶树叶投加到pH为4,Cu2+初始浓度为10 mg/L的50 mL溶液中,以400 r/min振荡吸附60 min,吸附量达到14.97 mg/g。并且考察了浓度范围在10-4~10-1mol/L的三种溶液(HCl、HNO3和EDTA)以400 r/min转速持续振荡30 min解吸Cu2+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脱附效率随着解吸剂浓度增大而提高,HCl、HNO3和EDTA三种溶液浓度分别增大至0.05,0.01,0.01 mol/L 时,Cu2+脱附效率超过99%。2012年,施薇等[50]采用1 mol/L硫酸对吸附Cu(Ⅱ)后的KMnO4改性花生壳进行解吸实验,结果表明,KMnO4改性花生壳循环性能良好,再生花生壳对Cu(Ⅱ)去除率为94.6%,与初次吸附的去除率仅相差2.2%。2013年,冯宁川等[51]将已经吸附Cu(Ⅱ)的皂化交联改性橘子皮放入0.1 mol/L盐酸溶液中进行解吸-再吸附实验,经过4次解吸-再吸附循环实验后,Cu(Ⅱ)去除率由94.8%降低至92.5%,说明皂化交联改性橘子皮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2020年,章聚宝等[52]用碱对稻壳、丝瓜络和玉米芯进行化学改性,发现3种吸附剂的吸附能力有所不同,吸附量顺序为玉米芯>丝瓜络>稻壳。采用不同pH值溶液作为解吸剂进行解吸附实验,结果表明,pH=8时,丝瓜络解吸率达到最大,为74%;而玉米芯和稻壳解吸率较低,<50%。

8 展望

利用农林废弃物直接吸附重金属铜吸附量相对较低,通过化学手段改性去除杂质、提高比表面积、增加活性基团、增强稳定性和机械强度,从而提高其吸附性能,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1)目前对于改性农林废弃物生物吸附铜离子的机理研究尚不明确,在治理过程中铜离子的迁移、转化机理可以深入研究。

(2)废水中一般含有多种重金属离子,如何解决多种重金属离子相互竞争吸附的问题也是研究的重点。

(3)目前所研究的吸附剂大多适合处理低浓度废水,寻求受浓度影响较小、适用于高浓度废水治理的生物吸附剂是另一亟需研究的方向。

(4)提高吸附材料的吸附-解吸循环利用性能是降低成本、加快实验室成果向工业生产转化的关键。

猜你喜欢
氢氧化钠结果表明吸附剂
固体吸附剂脱除烟气中SOx/NOx的研究进展
化工管理(2022年13期)2022-12-02 09:21:52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用于空气CO2捕集的变湿再生吸附剂的筛选与特性研究
能源工程(2021年1期)2021-04-13 02:05:50
氢氧化钠-氟硅酸铵改性HZSM-5催化甲醇制丙烯
微波与氢氧化钠共处理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
微波与氢氧化钠共处理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
氢氧化钠变质知多少
茶籽壳吸附剂的制备与表征
GIS中吸附剂的设置分析
河南科技(2014年7期)2014-02-27 14:11:21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