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辽阔,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3,山地城镇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山岳作为重要的自然要素,成为中国传统山水城市风景营造的空间类型与审美载体。从先秦时期九镇、五岳的国土层面神山礼制秩序,到秦汉、魏晋时期国都的“城—山”轴线、地中空间模式逐渐成形,再到唐宋后风水思想蓬发下州县城邑对山水格局的重视,中国的山岳风景审美经历了从敬畏到亲和的过程。
近现代城市化过程中,人地关系在人工技术支持下发生了巨大转变,山水感知也从神性敬畏、亲和自然转化为空间资源的现实功能性认知,传统山水格局的割裂和景观生态的破坏成为城市景观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尤其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山地景观出现了许多“破坏性建设”或“建设性破坏”,地域风貌特色丧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景观资源可达性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缺乏对山地城镇景观特征和规律的系统性理解,盲目套用平原城市的规划设计模式,或采取单一目标导向的简单化处理所致。
随着资源与环境压力的增加,由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向环境优越而建设条件复杂的山地过渡是当前和未来我国各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山地城市的自然环境特征,建立人工环境与自然山水景观的和谐是山地城市规划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何有效保护自然山水环境,协调山地城市中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空间、功能与景观关系;如何协调城市与山林的生态关系和景观组织;如何围绕山地风景资源的生态、文化资源评价,从城山关系、山地生态修复等理论与实践出发,集中探索山地景观设计的科学途径等等,正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次专题从城山关系、城市山地园林、传统村寨景观等方向,系统探讨山地景观营建和传统保护的融合;以美国山地开发管制的7份调研报告综述为例,梳理美国山地开发管制的目标对象和实施策略,并对中国引入相关措施的可能提出了展望;以平行岭谷城市中的唯一特大城市——重庆为例,探讨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山地立体创伤面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方法等,涵盖了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乡村与城市等多元视角,以期从相对宽泛的视野,粗略勾画山地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