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惑之
新时代,新北京,生机盎然,“风景这边独好”,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我们欣然看到北京市“规自委”联合海淀区政府组织编制的《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2035)》,体现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的发展理念。
“三山五园”位于北京西北部的海淀区,原本是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萬寿山;五园系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近百年来,随着时代的前进,使之“旧貌添新颜”,丰富了内涵底蕴,诸如北大红楼、双清别墅、高校院所、中关村符号等。
“大手笔”经营擘画“大格局”。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创新浪潮高。双清别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曾经是新中国诞生的总指挥部,是“进京赶考”的第一站,是新中国成立的伟大见证地。学府院所林立,精英辈出,囊日“五四”精神发祥地,今朝中关村创新排头兵。
“三山五园”新建设规划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发展”,才能继承“先人”的宝贵遗产,且不给“后人”留遗憾。科学整体布局,瞻前顾后,坚守文物安全防线。加强环境整治,旧貌依稀,新颜养眼,完美继承融入科学发展。文化融合吸纳世界精髓,成为全国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互动样板典范窗口。
“三山五园”复盘重要历史文化景观。本着“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的原则,不仅要全面系统地保护好历史文化精髓,抚今追昔,更要挖掘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复盘截图需要考古专家耐得住寂寞的努力工作,记录创新需要当代人的远见卓识。
“三山五园”新画图,凸显特色,张扬亮点。《规划》中,俯瞰全景,一目了然。一是“南北文化带”浑然天成。北部文化传承发展带,从颐和园到青龙桥,重在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修复和利用。南部生态环境重在美化保护提升质量,满眼尽是绿油油。二是凸显“三个特色分区”的亮点。西部提升景观质量尽善尽美,重点放在休闲游憩功能完善。东部张扬教育科研文化,充分体现当代文明的内涵。中部形成历史文化旅游区,厚古“博”今,是展示和交流的示范区。
“三山五园”的保护建设是系统工程,稳步进行,日臻完善。诸如,保护好“三山五园”联系老城的长河、御道和视线通廊。保护好山水形胜的整体格局,水为本底,山为屏障,皇家苑囿为核心。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园林集群,蓄水系、古村落、历史道路。更要凸显现代教育传播地、革命纪念馆、农业水利遗产样貌。保护好山园绿色的生态基底屏障,恢复水系、湖面和疏通补水工程,再现京西稻田景象。保护好今古和谐的文化景观,古有底蕴,今有创新,望西山梦寥廓,观东隅牛气冲天。保护人居环境,完善公共设施,营造“小而美”的共享空间。
“三山五园”新时代的内涵须锦上添花更具魅力。《规划》中的总面积约为69平方公里,业界专家认为,当是:东临地铁13号线和京密引水渠,西至海淀区区界;北起西山山脊线和北五环,南至北四环。这些年来,海淀区脚踏实地,在环境整治、恢复风貌、修复河流水系、恢复种植京西稻、改造街区形象、规划绿色通道等多方面,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保护好“三山五园”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切忌局限于海淀一隅。比如,在地名文化的研究上,从皇城根到香山“鬼见愁”,若把景点的名字串起来就如珍珠般炫目闪光,需要精雕细琢,一一落实。再如,“三山五园”的研究课题,学术性、专题性、针对性、历史和现实的融合性等,需要更上层级,既挖掘历史底蕴的光彩又要照进现实。无须讳言,要看到近代战乱,“文革”扭曲,建设经验匮乏,致使“三山五园”遭到极大破坏,修复起来定然有很大难度,要做好长期思想准备和资金合理投入。
《规划》一经公示,引发热烈反响,深得民心,符合民愿。落实《规划》是首都发展建设的题中之义。北京可以比肩世界上任何著名的大都市,“三山五园”将成为首善之区一张独具魅力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