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艳萍
(甘肃煤田地质局庆阳资源勘查院,甘肃 庆阳 745000)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与利用进一步深入,新型矿产资源勘查设备与技术不断涌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日益繁荣,必须依托更加先进的技术开展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以便勘查和开采更多、更好的矿产资源。
地质矿产资源勘查是指以现有地球科学知识为基础,采用地球化学、物理、填图及遥感等方式,完成坑探、钻探、槽探等取样工程,结合技术经济评价、试验研究与测试等方法的使用,寻找矿产资源,对其空间分布、开采利用条件、形态、数量和产状进行勘查,最后评价资源的工业利用价值。其涉及范围广,开发难度大,勘查条件十分艰苦,周期较长,存在大量的不可控因素[1-2]。
在地质矿产资源勘查过程中,导致环境破坏的因素较多。地质矿产资源勘查需要坚持生态保护原则,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切实保护勘查区域周边环境。
矿产资源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可以提高矿产资源的探明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为了进一步增强矿产资源勘查能力,勘查人员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当前,要加大探矿技术的研发力度,争取获得更加理想的矿产资源勘查成果。
2.1.1 对象不同质特性
对象不同质特性是指在矿产资源区块中无法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矿产资源产地,即总能在地质情况、生产情况等方面发现差异之处。地质矿产资源勘查需要在不同地区进行,应尽可能把各方面因素都考虑在内,因为每个矿区都有独特之处,实地情况会表现出较大差异。所以,在开展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之前,进行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1.2 抽象性
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内容复杂,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可以获取大量矿产资源信息,不仅可以指导后续工作的开展,也是决定资源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
2.2.1 勘查成果的低流动性
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具有高持续性,工作周期长,耗资巨大[3-4]。勘查单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认识勘查矿点,有时甚至需要两三代人的努力才能发现一个收益较高的矿床。其间,一旦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信息被泄露,那么勘查工作者多年的心血就会瞬间化为泡影,导致勘查进度缓慢。所以,地质矿产资源勘查成果具有低流动性。
2.2.2 勘查的非充分性
由于矿产资源类型、地质情况和地域条件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不同地区在探矿权分配方面会受到一定影响,造成探矿权单一化,即产权垄断。究其原因,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具有非充分性,在开始前需要由地方授权和许可,否则一切勘查、开采活动都可能涉嫌违法。
分析发现,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市场是买方市场,从整体来看,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十分突出。当前,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促进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的有序开展,并采取招标手段,确保各勘查单位公平、公正地竞争,从中选取最优勘查单位。
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必须保证勘查质量,因此要不断完善勘查监理机制。监理人员要采取现代工程监理手段,严格把控各个勘查环节,并通过合理有效的检查方法,引导勘查人员尽可能缩短勘查时间,大幅度提高整体勘查效率。其间,监理人员要注意监理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完成后,验收人员应及时验收。其间可聘请专业验收机构,采用标准化验收方法,提高验收的专业度,找出一种与勘查验收需求相符的技术方案,保证验收的时效性。验收期间可应用最新技术,考虑现阶段市场需求,有效保证勘查质量,以便后期进行矿产资源开发。
地质矿产资源勘查要以勘查设计作为基本原则,科学规划勘查路线,将绿色勘查要点落实到位,严格把控好车辆与人员通行、生活垃圾和机械废气等有关事宜。
近年来,我国矿产勘查项目数量不断增多,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矿产资源来支撑。为进一步提高矿产勘查效率,要积极运用新技术与新理念,将零污染作为勘查设备及勘查方案选择的首要标准,尽可能控制生态环境污染。其间,要不断提高勘查技术应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确保生态环境不受任何污染,使矿产勘查效率更上一层。
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矿产勘查人员的培训,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使所有勘查人员树立正确的观念,促进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组织开展地质矿产资源勘查时,要注重对先进技术与先进理念的合理运用,同时构建科学的管理计划和监督制度,避免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在地质矿产资源勘查过程中,政府部门要重视环境保护,明确惩处措施,确保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通过完善的措施来监管矿山企业,使其有效提高矿产开采效率,同时不违背绿色矿山建设要求。联合执法方面,可以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司法及公安等部门共同监督,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和监督。
矿产资源关系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高度重视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当前,要根据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特性,不断优化地质矿产资源勘查,最终实现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