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先雨,武卫荣,梁克中,胡 雷
(重庆三峡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三峡库区水环境演变与污染防治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4020)
高校肩负着高等教育的任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性责任,在课堂中开展课程思政,旨在提高学生的政治信仰,培养出有道德、有担当、有责任、有国家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课程思政,即在课堂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因此,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知识教学的一般性教育规律,各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需要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协同效应,培养出有知识、有技术、有涵养的工程人才[2]。课程思政的核心任务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在教学环节中深入分析课程知识,深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道德精神、科学魅力,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论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具有崇高道德与理想、能肩负民族伟大复兴的工程人才。《化学反应工程》(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是化工类及其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与课程思政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也是有效培养工程人才的有机沃土。
在众多学科发展中,化工类专业发展历史悠久,它与人类生活、生产最为密切相关,已经发展为以“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为特色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其中,《化学反应工程》是该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化学反应工程》是运用化工热力学以及化学动力学的相关知识,研究反应过程动态特性,实现反应过程的最佳(优)化,从而提高化学反应的工程和工艺水平。在课程思政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三传一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的深刻道理,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新的教学形式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3],实现德育渗透性教学,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基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认识而提取出来的,其所描绘的科学规律与化工类专业教学中的“三传一反”的知识体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以《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为例,化学反应基本工程原理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总结,认识和学习化学反应基本工程原理即是践行“三传一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例如,反应器中流体的流动、混合状态以及传热、传质等化工单元过程,进行反应过程的解析、反应技术(工艺)的开发、反应器的分析与设计,这些专业知识本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辩证思维,包括“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4-5]。此外,辩证地认识影响反应器设计效率的各项客观实际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是解决实际生产、设计问题的关键所在。
随着国内专业工程认证的深化与改革,培养具备工程伦理知识的工程人才也成为了工科教育的重点,培养“懂得融合交叉、善于创新、具备家国情怀”的新型工程师是工程教育的趋势之一。《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是对化工生产中常用的反应器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为将来从事化工反应技术(工艺)的开发、反应器的分析与设计工作奠定理论基础[6]。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有关优化和工艺参数问题,这对企业生产中的“节能降耗”极其重要。运用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去思考,并优化实际工艺条件,使得反应器设计效率最优,能节约资源,使效能最大,做到践行环境生态文明核心思想。因此,提高反应效率即是践行环境生态文明理念,是做具有环保节能意识的“化工人”的体现。此外,在课程开展中,注重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启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国家情怀和时代使命。因此,内化工程思想与爱国情怀即是提高工程人才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
此外,在专业开展中落实了严格的“导师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工程素养。国内不少高校已开展本科生“导师制”[7],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和导师联系,并参与到导师的科学研究项目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研究能力。事实上证明,在本科生导师制下培养学生,不仅给予了学生与老师间的互动时间,也让老师通过该制度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感觉到“家”的温暖,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关心信任关系下,教师可以以良好的“德以立身、德以立学、德以施教”等榜样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教师通过以身示范与言行感染的无痕形式,正确树立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职业方向[8]。
重庆三峡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建于1993年,1997年开始招收本科,2013年被批准为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专业建设点,近年来该专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已初步构建了“绿色工程”课程体系,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9-10],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塑造有“绿水青山”精神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是该专业课程思政重要的检测点,本课程已逐步开展了相关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下面以案例形式具体归纳分析。
在“催化剂与催化动力学”教学过程中,引入传统中国文化,讲解催化剂发展过程。
3.1.1 教学内容设计
·中国催化剂发展史
(1)夏商时期的利用酵母菌等酿酒以及制泡菜技术;
(2)中世纪炼金术士利用硝石催化剂制备硫酸;
(3)煤液化催化技术的发展;
(4)现代工业催化技术。
3.1.2 学生感悟
(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化工工艺技术发展;
(2)催化技术在化工工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突破技术封锁。
3.2.1 教学内容设计
·以流化床反应器发展史为背景,讲解“流化床反应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巨大成功”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化学反应工程》在国家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的思考。
3.2.2 学生感悟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离不开。学好这门课,对于科学研究、设计和生产实践都十分重要,在新药生产、生物医药生产等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不受制约。
在“聚合反应过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3.1 教学内容设计
·问题提出—你听说过“的确良”吗?
·历史回顾1—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引进涤纶生产,涤棉混纺布料(“的确良”)进入市场,价格比棉布还要贵。
·历史回顾2—当时,谁要是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或在谈恋爱阶段,男孩送女孩一条“的确良”裙子是一件极为令人羡慕的事情。
3.3.2 相关影视资料
http://tv.cctv.com/2020/01/11/VIDExUiXdAEC3qDZm VUUucyN200111.shtml?spm=C28340.PF7L7NEUUehV.Eata3fY2mIcg.r17
3.3.3 学生感悟
(1)顶天立地做“化工人”;
(2)感恩历代化工人做出的贡献;
(3)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参与化工研发、生产一线。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新地融入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同时要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强化模式创新、灵活运动现代教学技术及教学资源,积极挖掘思政元素;体现《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中解决工程问题的哲学观和方法论,使得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处理工程复杂问题方法论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方法。此外,将《化学反应工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能无痕地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树立从事化工行业的工匠精神与职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