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军歌
(湖南省常德市消防救援支队,湖南 常德 415000)
对消防员而言,安全首先是关乎自己的事,但又不是自己一个人就能办到的事。整合各种举措,可以为消防员提供一条更可靠的“安全链”。
消防是公认的高风险职业,遇险是大概率事件,每一名消防员对此都应当有清醒的认知,并由此激发自身的专业精神,不断提升专业能力,进而在应急救援行动中体现出专业水准。当前,在全面落实装备“硬防护”的基础上,尤需强化专业化的教育培训,做好意识、能力、状态准备,增添一副无形“铠甲”。
应急救援行动中,哪怕一个看似简单的“开门”动作,也包含大量技术要领,而这些细节能否落实到位,取决于末端战斗单元的管控执行能力,靠的是各级指挥员灵活应变和全体战斗员熟能生巧。要重视应急救援的力量编成和行动组织,提高班组成员技术的熟练程度和默契,使他们既能各自为战,又能自保、互保。
应急救援行动由一系列步骤、环节组合而成,它们前后相继又相辅相成。推敲“秩序”一词的本义,“秩”侧重于有条理、不混乱,“序”侧重于有先后、不颠倒,都强调了各步骤、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显而易见,应急救援行动是否有序,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最大限度救助生命、控制险情、消除次生灾害等目标,而且关系到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
总结过往应急救援行动的经验教训,战术不当、违规操作和危险作业,是触发险情、引发事故、造成救援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要坚持贯彻“谁负责指挥,谁负责安全”的责任原则,建立并落实应急救援现场的监督机制,杜绝盲目性、随意性和冒险性的作业,及时发现并制止各种不安全行为,可以避免大多数危险的发生。
确保应急救援行动安全,既要继承古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建营盘,先寻退路”等经验智慧结晶,更要运用底线思维、危机管理等现代科学理论。如果从“一定会出问题”或者“险情发生之后”的视角来检视救援现场各项准备措施,就不难发现一些可以做也应该做的事情,是有助于提高应急救援行动安全系数的。
2.1.1 树牢风险意识
每名指战员都要有“进入救援现场即身处危险环境”的认识,正确运用自我心理暗示等方法,注意克服激情从事、率意作为等消极心理状态,做到勇敢而不莽撞,自信而不盲目,专注而不沉浸,时刻保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警惕性、警觉性。
2.2.2 善用防护装备
血肉之躯,以身犯险,必须妥善防护,尽量降低可能的伤害。不仅指战员自身要按照等级防护的要求全副武装,还要根据救援现场情况,携带供被困人员使用的头盔、救生衣、他救面罩、安全吊带等,避免“安全让给别人,危险留给自己”的无奈和窘迫。
2.2.3 掌握专业技能
因装备操作不正确或保护措施不到位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教训沉痛。消防救援队伍正积极转变训练模式,开展模拟现场环境、人员全副武装、装备实际做功的实战性训练,通过反复的适应、熟练、纠正,养成和提升专业能力。
2.2.4 培育安全文化
现实中,并非每一次不安全行为都会导致事故,这会进一步强化“恶习”并“传染”他人,后续危害不可胜言。因此,在技术和管理手段之外,还需要安全文化予以补充。要积极建设包含职业认知、团队共识、知识管理、公共形象等元素的消防救援队伍安全文化,培育有高度安全素养的消防员,他们不仅自己能自觉遵章守纪,而且能纠正别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堵塞安全管理漏洞。
2.2.1 培养一定数量的业务骨干
另外,在逻辑方面对主体特征的研究包括信任(trust)、意图(intentions)和承诺(commitments)等,对语言进行动态分析的同时,也可对主体如何使用该语言进行分析。
但凡是实战能力强的单位,必然拥有众多善于领会意图、精于动手操作、长于解决问题的能手,支撑起团队骨架,锚定着关键岗位。消防救援队伍的改革转制,为指挥和技术人才的长期保留、长效发挥提供了足够空间。而当前,一方面是构建消防职业发展规划及资格认证体系,激发指战员学习的原动力,实现成才的自驱动,从而大批量培养新的工匠型、专家型骨干;另一方面则是注意对现有骨干的合理使用调配,尽量关照到各个层级、领域和节点,优化新老搭配,加强优势互补,实行传帮带管,既避免断层缺位,也防止扎堆窝工,确保整体的顺畅运转。
2.2.2 搭建相对固定的班组编成
实战经验证明,消防员在应急救援行动中编成小组相互配合彼此照应,可以提高安全系数,而这种效果,不是临阵起意、随便拼凑就能达成,只有长期的共同训练、共同实战才能养成。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从组织原理而言就是强调末端执行的重要性。它要求高度重视班组一级战斗单元的建设,让指战员在固定组合中加深熟悉,在固化训练中提升熟练,在此基础上,再有计划地做到相互替代及交叉轮换。与此相应的,救援实战中也须注意成建制的使用战斗单元,以发挥其整体性作用,而不是零打碎敲、东拆西补式的随意用兵。
2.3.1 有序应用战术
战术方法本身具有内在逻辑性,某个环节缺失或顺序变乱,都可能造成行动失败、人员伤亡。如深井救援不检测、不通风就贸然下井;交通事故不警戒就匆忙展开;燃气泄漏不关阀就盲目灭火,等等。因此,要加强救援现场管理和行动指挥,确保“现场只有一个声音、一个步调”,所有参与应急救援行动的人员、装备处于统一指挥之下,相互协调、彼此同步。
2.3.2 注重信息融合
在救援现场受通信手段限制,指令与反馈不顺畅很容易形成信息栓塞,造成信息积压,既会影响指挥的有效实施,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误。所以,应当加强救援现场“信息池”[1]建设,迅速搜集、汇总、整理、分发救援现场的各类信息,消除各指挥层级之间、各参与力量之间、各职能岗位之间、乃至具体战斗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借助完整且共享的信息拼图,为统一指挥奠定基础。
逐级指挥是统一指挥的基础和保证,它使各指挥员、消防员无需面对来自多个上级或友邻的相互冲突的指令,进而避免行动顺序的紊乱与资源分配的失衡。然而,应急救援行动的不确定性,又决定了某些紧急情况下必须或只能实施越级指挥,这就需要事先制定相应的规则,明确越级指挥的前提条件、具体方式和补救措施,既有利于灵活应变,又尽量消除负面效应,提高指挥体系弹性。
2.3.4 落实安全登记
安全登记作为专门的管控措施,必须融入应急救援行动的流程,明确责任体系和角色职能,现场指挥员直接领导(直接责任人),安全助理、安全员专人专责(具体落实人),全体战斗员自觉配合。在救援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和战术需要划分危险区、安全区,并设立醒目标志,没有命令不能自由进,装备不全不能冒险进,未经登记不能贸然进,应当作为战斗纪律来遵守。
2.4.1 审查救援方案
有研究指出[2],在消防救援队伍扑救的火灾中,由高层(总队级)、中层(支队级)指挥员指挥的只占25%,而由基层(站级)指挥员指挥的占到了75%。现实中,由于基层指挥员经历、经验不同,能力、风格各异,做出的决策往往大相径庭,一些还可能潜藏风险。因此,有必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和指挥调度系统,推行扁平化、可视化指挥新模式,为一线指挥员提供包括信息采集、情况研判、数据比对、方案推演等在内的辅助支持,尽量排除决策、方案中的失误和硬伤。
2.4.2 监护作业过程
“管理的一半是检查”,对救援行动进行全程监督,能够有效减少因情急忙乱引发的简化程序和违规操作。一是养成自我检视习惯。作业前要先行检查器材,预想动作要领,如条件允许还可进行试操作。二是安排旁人观察提示。考虑视野受限、噪声干扰等影响,安排人员在适当位置监视作业,及时提示和反馈。三是指定专人跟踪监护。安全助理(员)要动态掌握内攻人员的空呼、位置等变化,气量不足的提醒撤出,迷失方位的给予指引,发现失联的及时报告并组织搜救。
2.4.3 完善战评机制
“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搞好战评,以利再战,为“事前、事中、事后”的闭环管理提供机制保障。一方面建立免责报告机制,包容和鼓励消防员将出现的失误、遇到的危险、发现的隐患“说出来”“摆出来”“找出来”,不是简单的“追责任、处理人”,而是将注意力聚焦于“不二过”和“怎么办”。另一方面建立知识分享机制,推动经验教训和管用办法从一人向一队、从一队向全体“传开去”“学到手”,用集体智慧指导集体实践,实现效益最大化。
2.5.1 遇险逃生训练
如果说真火训练的价值在于让消防员直观感受真实火场,认识自己将会在何种恶劣条件下工作,那么,遇险逃生训练作为其延伸和精进,则是更加专业的职业能力塑造科目。开展此类训练,意在培养消防员“永不放弃”的意志品质和机智灵活的应变思维,帮助消防员了解类型灾害事故特点、伤亡案例、危险征兆辨识、避险自保要领等相关知识,养成自我检视、主动报告的良好作业习惯,对可能遇到的极端环境和具体困难做好相应心理准备,并熟练掌握进行呼救、自救、互救等实用管用技能。今后一旦在参与应急救援行动时遭遇险情,这些本领将支持他们绝地求生、转危为安。
2.5.2 精干机动力量
鉴于应急救援行动的高危特点,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在现场成立快速干预小组(RIC Rapid Intervention Team),即指定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救援人员在安全区域待命,一声令下随时可以投入对遇险的救援人员的营救[3]。我国新近制定的《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行动手册(试行)》,也明确要求“在安全区域预留同等级防护的后备小组”“在入口处应部署应急小组待命,随时做好人员紧急救助准备”“潜水作业时按照1 ∶1 配置备用应急小组,并同步穿戴全套潜水装具。”现场指挥员手中掌握这样精干高效的“预备队”,并在险情发生时果断投入营救,可以显著提高安全系数。
总之,规范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行动,确保消防员自身安全,需要统筹考虑、综合施策,打造一条环环相扣的“安全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