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香芝,王建军,高 民,季丽萍,李 立,郇昌店,张继民,侯 喆,王明伟
(1.江苏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2.空军勤务学院 基础部,江苏 徐州221000;3.徐州市中心医院 康复科,江苏 徐州221009;4.美国佐治亚南方大学,佐治亚州 斯泰茨伯勒市30458;5.中国矿业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2019年7月15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不断探索促进人民健康的方案和措施。体育和医疗相结合共同干预健康的方式越来越受重视[1]。在医疗手段中通过体育干预身体的现象已比较常见[2]。通过医学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将常见的体育运动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其处方化、科学化是当前我国体医融合研究和实践的重要任务[3-4]。而“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策略在预防疾病、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方面也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5-6],医疗手段和体育手段共同促进病人康复的实践也比较普遍,但是体育手段和医疗手段相互融合促进大众健康的思想比较缺乏[7]。我国中医技术中的推拿按摩具有突出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能通过揉、捏、拍、捶等手法达到健康促进作用[8]。适当的体育活动同样具有健康促进作用。中医按摩的各种手法需要外力输入,而体育活动则是通过消耗自身的能量向外产生外力而产生机械能。若将体育活动形成的机械能回收到按摩手法中并输入到身体所需按摩部位,则能达到双重健康促进作用。在《皇帝内经》和汉朝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中,能够判断人们曾经对自己身体施加外力,以达到健康促进效果[9]。
能量回收在工业、光电、能源、生物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已经比较普遍[10],在体育领域也有一些体现。例如一些智能体育健身设施可以发电,进而实现照明。也有专利设计出健身椅或健身床,通过自我身体活动带动器械,再通过器械给人体按摩[11]。国内外一些专家也提出某些体力性劳动可以代替身体锻炼的观点,也是体育活动能量再利用的思路体现[12]。如果一些以促进身心健康的身体活动产生的机械能不经过器械,直接回收利用到身体的按摩上,则可以产生更节能、更环保的双效健康促进效益。但是目前没有形成完整的概念认识,更没有能量回收和利用的思路。
体育活动产生的机械能是客观存在的[13],产生的能量主要由热能和机械能构成[14]。其中输出的热量与机械能量构成约为70%和30%[15]。从理论和实践中能够寻找到一些通过拍打身体实现健康促进的操法或手法。但是非常稀少,也不系统,缺少体育活动的机械能再次利用到身体按摩中的意识[16]。
人的各种身体活动中产生动能和势能客观存在。在古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体的活动或运动曾经直接利用在军事和劳动中,实现军事价值和经济价值[17]。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劳动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目前人们已经把体育活动作为获得运动成绩和促进身体健康的主要手段[18],或者创造各类精神产品的手段,例如艺术表演、体育竞赛表演等[19]。
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体通过代谢产生热能和化学能,部分能量最终部分以机械能输出。根据热学第一定律,能量转化过程中既不增加也不减少,保持总能量守恒。在体育运动中,肌肉收缩时消耗的能量被转变为功和热,人体肌肉收缩的机械效率一般为25% ~30%[15]。人们在生活中普遍认为在体育健身活动中,身体的活动已经达到了健身功效,而把输出的机械能量忽略了,也忽略了再次利用的价值。通过人体能量系统分析可以看出体育活动中是将生物化学能量转化为热能和机械能。在机械能方面,一些动力性活动或者肌肉等张运动主要转化为动能,比如扩胸运动、摆臂运动、走路、踢腿产生的各种动能。
在体育健身活动中,人体会将生物化学能量转化为热能和机械能(动能或势能)输出。通过分析各种身体活动方式,可以判断这种输出的机械能可以利用[20]。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刻意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购物、走亲访友,以达到促进健康和改变位移的双重目的[21-22]。从能量回收的视角可以解释为身体活动能量的直接回收和利用。在智能健身设施中,通过身体活动进行的发电是体育活动能量借助媒介进行回收和利用的表现。生活中偶尔会有人用拳头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敲打身体疲劳或者酸痛部位,其本质上是将自身身体活动的动能传递到拍打部位实现按摩效果。
以促进健康为目的的多数体育运动产生的动能或者势能可以回收利用到对身体其他部位的刺激上。人体上肢的各种挥动动作,可以在挥动的过程中通过击打的方式作用到大腿、小腿、腰部和臀部等部位实现刺激肌体的作用。在平躺状态进行腿部锻炼时,也可用脚掌或脚跟敲击另一条腿的其他部位。在站立时,进行前踢腿或者高抬腿时,可以利用腿部抬高的姿势与拳头撞击,实现对大腿的按摩。在中医的按摩手法中,拍打和敲击是非常简单易行的手法,不受环境影响,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中医理论表明对身体的击打功法在治疗疾病方面虽然不及针灸、穴位按压等疗法,但是在健康保健、疾病预防和医疗康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而自我按摩对配合治疗疾病具有良好的医用价值[23]。
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机械能的利用率不同,利用方式也不同。一些以健康促进为目的的对肢体的技能展示、艺术表演等其他要求不高的体育活动产生的机械能较容易回收利用到对身体的按摩上,上肢运动产生的机械能更容易回收和利用,如上肢的上下挥动、左右平移,以及左右转体,都可以利用拳或者掌将产生的力作用到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而一些以长跑训练、体操训练、游泳等体育活动产生的动能很难利用到身体按摩中去。但是运动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体能恢复时肢体产生的能量依然可以利用。
体育活动,尤其是以促进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其健康干预功效和中医按摩的健康干预功效契合,干预时间和干预频率契合,能量的输出和输入互补契合。
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肢体的运动刺激身体,优化身体代谢能力、提高生物细胞活力、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健康促进的效果;消耗身体摄入的多余热量,达到能量平衡、防止脂肪堆积而优化身体质量;或者是对身体的肌肉和骨骼进行锻炼,以提高身体的肌体工作能力[24]。中医中的按摩则是通过揉、捏、拍、捶、击、磨、搓等手法给予身体外力刺激达到健康促进作用。其干预机制也是对人体各个部位进行刺激,提高代谢能力和抗病能力,达到健康促进效果。一些按摩功法也有减肥功效,也能提高肌体工作能力。如果将体育活动中的肢体活动通过按摩手法对肢体其他部位进行按摩,不仅可以实现双重健身功效,还可以实现互补和相长的效果[25]。另外手掌和手指部位也分布了一些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穴位。在进行自我敲击或拍打身体时,这些穴位也受到了一定刺激,而起到健康促进作用。
体育活动和按摩均以刺激人体为手段。健康促进和体能优化功效方面具有极强的契合性。但是人体在运动中能够使用的手法非常有限。一些击打类的拍、捶、敲的功法容易实施,一些揉、捏、搓等功法比较受限制。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也并非所有的肢体活动都能应用到拍、捶、敲等功法中。由于按摩功法主要集中在双手上,因此上肢活动的应用率高。如上肢在进行运动时,可以通过手指、手掌或拳将力作用到头部、腹部或臀部。在下肢活动方面也可以通过脚掌、脚弓、脚后跟和脚踝将力作用到另一条腿上,进行拍、敲、搓、摩。也可以通过改变肢体位置以获得更多、更好的契合机会,如卧位时可以手腿结合,把腿靠近上肢,通过手法击打腿部,或者敲击脚底部。只要肢体活动与按摩手法实现对接,就可以实现相互融合的双重健康功效。
不管是体育活动还是身体按摩功法的落实均需要一定的时间持续,而且需要有规律的重复性干预,才能较好实现健康促进。体育活动的要求是每天中等强度活动至少1 次,每天活动30 min 以上,每周3次以上[26]。而中医上的健康保健按摩对时间和频次也有一定要求,要求每次按摩30 min 以上,如果某一部位有亚健康状态,可以在该具体部位适当增加时间;在频次上一般也是每周3 次为佳[27]。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无法实现每周3 次的健康保健按摩。通过他人按摩需要一定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如果每周3 次或者每天1 次的体育健身活动融入按摩手法,则可以实现自我保健按摩,也可以节省时间成本和经济支出。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以及体育健身活动的普遍化和生活化,越来越多的观点和实践倾向于在每天不同阶段实现身体活动,并非每次活动要持续坚持30 min 以上。可以在不同时间阶段实现5 ~10 min 的身体健身活动。保证每周活动3 天、每天累加时间达到30 min 以上,或者每周活动总时间150 min 以上,依然能够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而中医中的按摩实践也能够证实通过身体局部小范围5 ~10 min 左右的短时间按摩,甚至针对某一穴位1 ~2 min 就可以缓解或者消除某些疼痛和不适。这种分阶段、碎片化的健康促进方式依然能将体育活动与按摩行为相互融合与统一。
体育健身活动需要将生物能产生热量和机械能达到消耗能量和增加肌体工作的能力,而按摩需要外力输入。二者在能量输出和输入上实现互补性契合。在所有的体育健身活动中,人体都可以将摄入的能量部分转化为动能或者势能,以产生头、颈、四肢、躯干及其他部位的运动或位移。而中医上所要求的按、揉、拍、敲等刺激人体以促进健康的方法则需要外力的输入。但是在自我按摩时,需要自身支出动能或势能,进而实现体育能量的回收和利用。通过体育活动实现身体按摩不仅可以实现能量的节省化,还可以有效实现时间的节约化。生活中的很多体育活动无法实现能量的全部回收,如快跑、体操、游泳等体育活动。一些占地面积小、身体重心移动小的身体活动更容易满足肢体按摩的需求。因此可以专门设计适合按摩需求的简单健身动作,以达到能量供给和需求的高度契合。尤其对一些久坐人群、业余时间稀少人群或者不方便出门的人群,可以设计原地自我健身按摩操或者坐式健身按摩操。
体育活动与中医按摩的健康促进方案需要在体育与中医理论基础上,坚持能量有效回收利用的和谐统一,并能满足群体具体的健康需求。
在中医按摩的全身保健按摩和健康促进中,对人体进行按摩时,要根据人体脉象,遵循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的规律。因此设计体育健身动作时也要遵循这些要求。在体育活动中上肢动作产生的能量回收利用率高,因此要设计较多上肢动作。在按摩手法上主要靠手完成,手部要在身体其他部位持续工作,因此需要设计多样化手法。多种手法的交替使用不仅可以防止手部的不适,还可以有效刺激手部各个部位,实现对手部的保健作用。通过上肢运动带手作用到身体的不同部位时,需要调整手法和力度实现上肢动作和按摩部位和谐统一。
下肢动作产生的机械能在回收利用时受限制条件多,有时候需要脱掉鞋子,借助于脚的动作作用到另一条腿的各个部位。虽然回收机会较少,但是利用价值更高。在室外或室内站立健身时,可以通过小跳或者踮脚的动作抬高腿的位置,使其与上肢的按摩手法相互撞击,或者为手法的使用创造条件。人躺在床上或者沙发上,利用自己的脚跟、脚掌、脚面、脚弓、脚趾,根据需求敲击、揉或摩擦另一条腿的小腿周围、脚踝周围、脚面和脚掌。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施动腿具有疲劳感时,可以改为受力腿,以达到中医所遵循的和谐统一和人体追求的舒适感。
人体不同部位的生理结构不同,所需要的手法和力度也不同,需要根据不同部位的需求调整手法。肌肉少、骨头多、神经多的部位承受力度小,适合轻手法,例如头部的按摩适合手指轻敲或者手指按压。而一些肌肉较多神经少的部位需要重手法,如臀部适合比较重的拳头击打法。人体如果没有特别的不良症状,可以利用身体活动产生的机械能,通过各种手法将力作用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人的身体全身分布着各种穴位和经脉,通过对穴位和经脉刺激达到整个身体的全面健康作用。但是通常情况下,人的身体受工作和生活方式影响,会出现局部位置的不适。所以需要对这些不良部位增加力的作用频率,或者变换手法。比如针对精神状态不佳和视觉疲劳状况,可以用手指按压或敲打头部、面部和眼睛周围部位,用手掌拍打颈椎部位,并适当增加敲打和按摩次数。而对一些腰部酸痛的现象,可增加背部和腰部的敲击时间和次数,甚至可以利用手臂击打身体以刺激手背上的腰椎穴。
另一方面,身体在体育锻炼上有肌肉拉伸需求或者全面系统锻炼需求。在设计拍打动作时,可以设计位移大的动作,通过增加上肢动作幅度达到拉伸效果。例如左手手背从身体后方击打右臀、右手手背从身体后方击打左臀,并伴随手臂运动方向转头。这些动作不仅可以锻炼腰部和颈部,还可以节省上肢运动负荷。人的脚部动作在很多场合无法发挥作用,无法满足体育锻炼的系统要求。可以添加腿部动作以达到全面健康的目的,例如可以采取有规律的小跳、踮脚或屈膝活动补充运动量,按摩腿部时也可以抬高大腿,与手部功法相互撞击。再如对颈部的锻炼,可以通过左右侧点头,使头和手指相撞,也可以上下点头,将头与手接触并上下摩擦,这样既能实现头部的按摩,又能实现颈部的锻炼。
为测试这种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效果,设计了5种基础身体活动方案;通过实验测试和群体感受状况评价,以分析体医融合身体活动方案的运动强度和健康促进效果。
4.1.1 测试对象和方法 测试对象为30 名女性,年龄(41 ±1)岁,身高(165 ±3.1)cm,体重(65 ±2.2)kg,BMI(23.28 ±0.31)kg/m2;身体健康,无慢性病,平时有体育活动,但是运动较少,平均每天不足30 min。
在徐州市中心医院运动康复室通过心肺运动功能测试仪(Smax58ce,美国)测出HR(心率)、VO2(耗氧量)、VCO2(排出的二氧化碳)、VE(通气量)、呼吸商等指标。通过主观运动强度测定表(RPE),采取10 级强度测定自我运动感觉[28]。
4.1.2 具体运动方案设计 设计5 套方案,方案总节拍相同、总时间相同,击打身体部位相同,主要利用上肢各种外展后内收时的动作敲打身体各个部位。运动总时间4 min 30 s。5 套方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有腿部动作,是站立还是坐立,是采取大幅度动作还是小幅度动作。运动轨迹主要通过屈肘(75 ±15)°状态下的手臂的外展和内收的运动形成。大幅度动作外展或内收(手臂呈现为摆动状态)一次的轨迹长度(60 ±2)cm,手与身体肩部形成的半径(60 ±2)cm 旋转角度(60 ±3)°。小幅度动作主要以肘关节为中心旋转,小臂为运动半径,轨迹长度、旋转角度为大幅度动作的50%。敲击部位从头部到小腿部,采取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具体动作:用指尖敲击头部(8 处、4 ×8 拍),手掌拍打胸部(1 处、2 ×8 拍)、左右胸部(2 处、4 ×8 拍)、颈后部(1 处、2 ×8 拍)、颈肩部(2 处、4 ×8 拍)、肩后部(2 处、4 ×8 拍),弧口合并敲击左右腋下(2 处、4 ×8 拍),手背拍打左右腋后(2 处、4 ×8 拍)、左右大小手臂内外侧(8 处、8 ×8 拍)、腹部上中下左右部(6 处、6 ×8 拍)、躯干两侧(4 处、2 ×8 拍),弧口敲击后背(6 处、6 ×8 拍),拳头敲击腰部(6 处、6 ×8拍)、臀部(6 处、6 ×8 拍)、大腿部(8 处、8 ×8 拍)和小腿部(8 处、8 ×8 拍)。小幅度动作每个部位接触4 次或8 次,大幅度动作每个部位接触2 次或4 次。大幅动作两拍接触身体1 次,小幅动作1 拍接触身体1 次,总共544(17 ×4 ×8)拍,总时间4 min 30 s。音乐选择DJ-TuVivi Nellaria(迪力夏提版),音乐欢快,节奏感强,身体活动节拍一致。季节为春季,衣着为春季单衣。以适合身体承受力度敲击身体各部位。
方案1:腿部做屈膝运动,屈膝角度(15 ±2)°(小腿与地面竖直角度),每拍屈膝1 次,上肢小幅度外展和内收1 次,与此同时接触身体部位1 次。手在击打上肢和肩胸部位时交替进行,对头部、背部、腹部、腿部部位双手同时进行,对人体各部位的拍打或敲击总次数992 次。
方案2:上肢动作从敲打头部到臀部时与方案1相同,无腿部运动。在敲打腿部时,分别抬高大、小腿与双手拳头接触,使拳头分别敲打每条腿的大、小腿前、后、左、右共8 个部位(上肢采取小幅度动作,每2 拍腿部抬起1 次,双手敲击或者拍打腿部1 次;小腿前部用手掌拍,其他部位用拳头敲)。手共计接触身体928 次。
方案3:坐立,手臂采取大幅度运动轨迹(每2拍接触身体1 次),有腿部运动。在敲击小腿部位时,通过另一只脚的运动轨迹完成。小腿以膝关节为中心摆动,摆动角度(30 ±3)°,每一节拍摆动1次,敲击身体1 次。脚踝后部击打小腿前部、脚弓击打小腿内部、脚背击打小腿后部和外部。身体主要部位总计被接触496 次。
方案4:坐立,手臂采取小幅度运动轨迹,无腿部运动。手臂摆动方式和敲打或拍打身体部位的手法与方案1 一致。身体主要部位总计被接触992次。
方案5:坐立,手臂全部采取大幅度运动轨迹,无腿部运动。身体主要部位总计被接触496 次。
4.1.3 测试结果 5套健身方案动作简单、操作方便,受试者提前掌握动作方法,测试时动作熟练。心肺运动功能测试仪(Smax58ce,美国)和RPE 量表测试结果显示(表1):方案1 的运动中心率(127 ±2)次/min ,运动吸氧量(1 117 ±2)ml ,通气量(38 ±0.1)L,RPE 值6.2 ±0.2;方案2 运动中心率(118 ±1.5)/min,运动吸氧量(856 ±15)ml,通气量(35 ±0.6)L,RPE 值6.0 ±0.1;方案3 和方案4 运动中心率为(111 ±0.5)次/min、(103 ±0.4)ml;RPE 值5.2±0.1、5.1 ±0.2;方案5 运动中心率为(97 ±0.7)次/min,RPE 值为6.0 ±0.1。同时通过问卷测量主观运动疲劳感觉和呼吸感觉。
实验结果显示:方案1 -4 为中等强度运动,呼吸也比较急促。强度大小排序为:方案1 >方案2>方案3 和方案4,而方案5 为小强度运动,呼吸比较平稳(表1)。从方案1 可以看出伴有腿部动作可以提升运动强度,各类健身群体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或者调节动作。方案1 相对于膝盖正常的中青年女性比较适宜,青年女性或者男性群体可以根据自己需求适当将腿部动作改为跳跃以增加运动强度。中年群体也可以通过静止站立、减慢速度的方法采取方案2 的锻炼方式。老年人可以在减慢速度的基础上减小力度和屈膝幅度,以达到安全健康促进目的。方案3、方案4 和方案5 的坐立方案更适合家居和办公室,也适合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或者腿部残疾人。
表1 不同健身方案运动中心肺功能指标及主观感觉(N=30)Table 1 Lung function index and subjective feeling of exercise center in different fitness programs(N=30)
肌肉工作时张力与速度呈反变关系,功率的最大值应出现在速度和张力的最佳值处。力和速度的最佳匹配条件都大约为它们最高值的35%,此时肌肉输出的功率或产生的爆发力最大。在运动实践中,要发挥肌肉工作的最大输出功率或产生最大力,肌肉作业的理想负荷应是中等负荷,并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收缩。肌肉工作消耗的总能量是做功所消耗的能和所产生的热能的总和。肌肉工作的机械效率(η)是完成的机械功(W)与消耗的总能量(E)的比率。而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25% ~30%,如熟练的步行为33%[19]。
以其中1 名被测个体(年龄41 岁,性别女,体重67 kg,身高165 cm,BMI 24.03 kg/m2)的测试数据为例。通过心肺运动功能测试仪(Smax58ce,美国)直接测出被测对象安静时和5 种方案运动时的呼吸商为0.8 和0.88、0.88、0.87、0.86、0.86(表2)。由于人体呼吸商约等于非蛋白呼吸商,由非蛋白呼吸商与氧的热价对照表中(表3)的氧热价和吸氧量的乘积可以得出人体在这6 种状态下产生的热量分别是5.54 Kcal、29.87 Kcal、24.86 Kcal、22.41 Kcal、19.18 Kcal、17.89 Kcal。由心率、RPE 量表和主观感觉测出的个体运动方案1、2、3、4 分别为中等强度,且方案1、2、4 采取了小幅度大频率的活动方式,实现了肌肉较快速度的收缩,因此会产生较大功率。假定均按照身体运动时30%的机械能比率计算,那么5 种运动方式所产生的机械能分别是8.96 Kcal、7.45 Kcal、6.72 Kcal、5.75 Kcal、5.36 Kcal。在5 种身体运动方式中,手臂产生的力直接作用到了身体的其他部位,实现了对身体的按摩效果。方案2 和方案3 的腿部产生的机械能也回收到了身体按摩中。唯方案1 中屈膝运动的机械能没有回收利用,其方案1 的机械能回收小于8.96 Kcal,但可能会与方案4 的机械能接近。其他4 种运动方案的机械能回收均比较接近身体输出的机械能,即7.45 Kcal、6.72 Kcal、5.75 Kcal、5.36 Kcal。
表2 不同方案运动时能量消耗和机械能输出Table 2 Energy consumption and mechanical energy output of different schemes
表3 非蛋白呼吸商与氧的热价对照表[19]Table 3 Comparison table of non-protein respiratory quotient and heat value of oxygen
续表3
以上测试和计算,得出了5 种身体活动方案在4 min 30 s 时间里所回收的大概能量数值,体现了机械能回收利用的客观性,而且运动强度越大身体产生的机械能越多。自身四肢产生的力作用在身体其他部位,由于体温升高、血液循环加快而优于他人按摩效果。
4.3.1 测试对象 在某高校选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4 名女研究生进行30 天跟踪测试。将4 名受试者分别编为1 号、2 号、3 号和4 号;年龄分别23 岁、24 岁、26 岁、24 岁;体重分别为55 kg、45 kg、55 kg、55 kg;身高分别为165 cm、163 cm、168 cm、163 cm。1 号右肩疼痛两个月;2 号腰椎疼痛1年多,颈椎疼痛1 个月;3 号女生腰部右侧疼痛半年多,通过中药和膏药治疗两个月但是效果不佳;4 号女生右肩疼痛两个月;受试者主要面对电脑开展学习和研究,每天累积坐电脑前6 ~8 h,且平时身体活动量少、强度小,主要是散步,几乎不出汗。由于身体局部出现疼痛,他们不得不减少学习和研究时间。
4.3.2 具体实施方案 受试者先按照方案1 的动作进行基础身体活动4 min 30 s;然后按照方案1 中的身体局部动作方法对疼痛部位进行拍打2 min 30 s,总计时间7 min。按照这样的活动顺序和方案,每天固定某一时间操作两遍,总时间14 min。除此之外,每天在其他时间从方案1 中选取对酸痛部位及周边适宜的拍打方式,额外进行3 次、每次5 ~10 min,或者每天5 ~8 次、每次3 ~6 min。额外身体活动可以在散步时、坐电脑前时、排队时等零碎时间完成。每天累计活动时间40 min 左右。动作力度可根据自己感受和承受能力调整。在经期避免做腰部和腹部动作。音乐可以选择DJ -Tu Vivi Nellaria(迪力夏提版),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
4.3.3 测试结果 每天总结4 名受试者身体状态,持续监控30 天。由表4 可以看出,1 和2 号受试者持续2 个月的肩膀疼痛在健身操实施7日后完全消失;3 号受试者持续1 个月的颈椎部疼痛在健身操实施5日后疼痛消除;3 号受试者持续1年多的腰椎部疼痛、4 号受试者持续半年多的腰部右侧疼痛在健身操实施30日后疼痛日趋减轻。他们在恢复期并没有停止坐立面对电脑工作和学习。较1 个月之前,他们每次能够坚持坐立的时间不断增加。在30日前,坐立30 min 以内,腰部疼痛便开始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状态。而30日之后,他们坐立60 min腰部开始出现轻微疼痛。根据跟踪效果,3 号和4号受试者如果每天坚持拟定的活动方案,预计在90天内可以完全消除疼痛,从而达到完全健康状态。由4 名受试者的身体恢复状况可以看出体医融合身体活动方案的良好康复效果优于药物疗法[19]。4名受试者都认为在落实健身方案的30 天里,每天的精神状态得到改善,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
表4 体医融合健身方案实施效果(N=4)Table 4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physical and medical integration fitness program(N=4)
4.4.1 测试对象 某一本师范类高校有30 名在校职工自愿选择参加3 周培训课程。其中有8 名男性和22 名女性,年龄主要分布在30 ~60 岁之间。将方案1 -5 的所有动作特点、功能和方法在第一次课传授完成,其余时间主要由老师带领练习,边练习边讲解(每周2 次,周二和周四晚上7 ~8 点进行),季节为春季。通过“腾讯视频会议”示范和落实健身方案。
4.4.2 实施方法 指导教师选择音乐DJ -Tu Vivi Nellaria(迪力夏提版)。每次讲解理论10 ~15 min,每次课程完成5 遍身体活动方案,每遍4 min 30 s。每遍之间间隔1.5 ~2 min,以调整呼吸。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和喜好调整动作力度、幅度和频度,让自己具有稍累的感觉。每次活动累积时间30 min 作用左右。要求每位老师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通过课外时间实施运动方案,坚持每次活动时间30 min。可以用DJ -Tu Vivi Nellaria(迪力夏提版)配乐,也可以自选音乐。
4.4.3 测试结果 体医融合健身方案开课3 周期间,指导教师每周带领群体练习2 次,总计6 次。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30 人反馈了锻炼效果。他们普遍认为活动方式简单易学,很容易完成。从表5 可以看出,跟指导教师一起锻炼3 次的人数比较集中,总计13 人,占总人数的43.33%。跟带操老师一起锻炼5 次和6 次的人数虽然只有3 人(10%)和4 人(13.3%),但是课外自己锻炼的人数很多,有26 人课外自己进行了体育锻炼。3 周内自己锻炼1 ~3次和4 ~6 次的人数分别为40%和30%,甚至有5人(16.67%)自己额外锻炼次数超过7 次(表6),体现出受试人群很容易掌握了健身方法,并且表现了较强的健身主动性,而且所有人反映比单纯的体育活动有更明显的健康促进效果。他们认为这种健身方案对改善睡眠、改善精神状态、缓解疲劳和缓解腰、肩、颈等局部身体不适有很好效果。从表7 可以看出,3 周的健身练习改善了66.7%的人的睡眠,优化了33.33%的人的精神状态,缓解了30%的人的疲劳,改善了30% 的人的身体局部不适,消除了15%的人的身体局部不适。
表5 3 周内课内活动次数分布(N=30)Table 5 Distribution of in class activities in three weeks(N=30)
大多数人认为每次活动完能立刻感觉到全身的舒适感,认为起到了较好的活血通络作用。他们也普遍认为身体健身方案所配的音乐使他们产生了比较强的活动意愿。
表6 3 周内课外自主活动次数分布(N=30)Table 6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within three weeks(N=30)
表7 3 周锻炼主要效果(N=30)Table 7 Main effects of three weeks exercise(N=30)
通过对体育活动的机械能输出方式和中医按摩所需求的能量输入手法,以及5 种身体活动方案的能量转化状况可以看出,体育活动中能量回收到按摩中的利用客观存在,而且健康促进效果显著。但是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人群对体育和按摩的需求不同,在不同的场景下对体育与按摩的需求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设计方案,以实现大众健康的更好促进。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具有一定差异,他们的身体状况对体育活动和按摩手法的需求也不同。健身方案设计除遵循体育活动和按摩手法和谐统一外,还要适合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于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要力度小、变化多,可以设计活泼性和趣味性强的动作,以提高少年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对于青少年可以采取展现力比较强、速度稍偏快、变化较多等体现阳光性的动作。对于青壮年可以采取发力较强、频率快、功法全面等更加实用的动作和手法,以满足他们身体健康促进的需求。针对老年人应该采取动作慢、力量小、幅度小等更简单、更安全的动作或手法。
针对不同性别的人群,女性的身体活动或手法可以偏柔美,男性的活动或手法偏刚强。例如原地一腿支撑、另一条腿屈膝抬高,用双拳敲打大腿或小腿外侧的动作。女性动作可以每抬1 次腿敲击1次,支撑腿屈膝状态,敲击大小腿共4 次后换另一条腿;男性动作可以支撑腿直立状态,每抬1 次腿敲击2 次,相同时间内敲击大小腿共8 次后换另一条腿。男女所用节拍数量和时间相同,但是女性动作偏慢、效果柔美,心肺功能要求低;而男性动作偏快,心肺功能要求高。
由于职业、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差异,在社会生活中存有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有些人长期站立、有些人长期坐立,有些人多从事脑力工作、有些人多从事技能工作,有些人业余时间充足、有些人业余时间非常有限,还有一些专门从事体育工作的人群。基于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需要设计不同的实施方案和实施方式,以达到高效促进健康的目的。针对久坐人群,通常会出现颈部、腰部和臀部不适,那么就应该增加这些部位的时间或次数。对于久坐且时间紧张的人群,可以设计适合家居或办公室的小幅度、高频率的动作。对于一些脑力劳动强度大又长期久坐的人群,可以多设计头部指尖敲击动作和颈部拍打动作,对腰部和臀部设计敲击的动作。
针对一些工作强度大,肩、颈、腰、臂等局部容易出现疲劳和酸痛的人群,在出现酸痛和疲劳时,应立刻采取短时间、小强度的碎片化的运动康复手段,进行自我5 min 左右的拍打或揉捏。甚至可以边阅读屏幕资料或思考问题,边进行操作。每天进行数次,总时间可根据自身舒适度和时间许可坚持20 min以上。在集中时间进行30 ~50 min 之间的体育锻炼与全身按摩操作时,增加局部位置的按摩次数。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状态通常处于动态变化中。有时候处于完全健康状态,有时候处于亚健康状态,有时候处于疾病状态或疾病康复状态。体育健身活动与中医按摩的健康促进方法或方案必须以身体当时所处的健康状态为基础。对于已经出现疾病状况的身体要对活动方式、按摩手法以及按摩部位进行筛选和调节,以适应身体需求。如经期要避开腰腹位置的动作,腰间盘突出的位置要征询医生的建议,对于充血或有充血迹象的部位要避开,对于有感冒发烧症状的要减少时间、力度和频率。对于某些疾病治疗后的康复或者是针对性的保健,可以侧重于中医经脉和穴位设计的活动方法和按摩手法。如人体有专门治疗感冒、肠胃、失眠等一些专门穴位,可以根据需求重点刺激他们。
对于无疾病的身体不适状态或亚健康状态,动作可以依据全身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的规则系统锻炼,在落实体育活动与中医按摩融合方案时,使用的动作和手法相对宽泛和自由。可以根据自身系统健康需求自主调节动作幅度、力度、次数、功法等。对无医学病态的不适部位增加力度、时间和次数,以在体育活动和按摩手法中获得更好的健康促进效果。在疾病恢复期和亚健康状态下,人的身体状况处于劣势状态,在身体活动和按摩方案的落实中要适当降低身体活动强度,采取节能性的按摩手法,防止运动过量、过度疲劳。如体位可选择坐或卧式,按摩功法可在降低力度的同时选择揉、捏或者摩擦法。
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需要通过合适的动作和手法作用到身体上达到健康促进作用,体育与按摩的实施方式也不同。在衣着比较厚实的冬季,适合大幅度、重力量的敲击手法,需要采取力度大频率小的动作;春夏季衣着比较薄,则适合力度小、频率偏大的动作,如轻拍或者揉捏。室内家居的更多身体活动可以利用椅子或床实施坐式和躺式的更多能量回收,还可以充分利用脚法有效回收腿的动能。而室外一些身体位移较小的健身操也可以转化为按摩手法,室外的散步或健步走依然可以利用上肢活动拍打或者敲击从头到臀部的各个部位实现体医融合健身效果。而对于快跑或者大强度体育训练的场景,身体机械能无法回收利用,可以在准备活动阶段和运动结束时使用体医融合身体活动方案。
体育与按摩相融合的健身方案,还可以在很多日常生活场景中实现。例如在看电视、坐高铁、排队等场景时,可以用手指敲击或按压头部,可以用上肢运动通过拳头敲打腰部、肩部、大臂至手腕部位,可以用手掌拍胸部、腹部及腋下等部位。伏案工作、开会、听报告、看演出等场景时,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揉、捏、按压肩、颈、手臂、手腕等部位。在入睡前的平躺状态下,则可以有效利用脚弓、脚背、脚跟、脚趾等对另一脚部、小腿部的各个部位进行敲击、按压、摩擦等。在与人聊天时、照看儿童时、接孩子放学的等待中、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自身肢体活动实现对身体部位的按摩。而且很快就能感觉到呼吸加快、身体有出汗迹象,按摩部位有明显舒适感。如果碎片化的活动时间每天累计超过30 min 以上,或每周累计超过150 min 以上,依然能达到很好的健康促进效果。
体育和中医按摩手法相结合的健康促进方案注重自身的体验状态,主要分布在有氧运动区域,对于大众体育健身具有良好健康效果。尤其在缓解疲劳和消除局部身体不适方面具有效果好、见效快的作用。很多被测试者认为每次做完会立刻产生较好的身体舒适感,主要原因是体育活动和对身体部位各种穴位刺激的体医融合效果。但是在实践中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广大群众了解、接受和采纳这种高效的健身方案。
在大众健康促进中,需要将中医按摩中的一些实用手法或功效简单化、通俗化、安全化和实用化,将体育活动与中医结合的自我按摩效果科普化,各种操作方案大众化。打破按摩必须通过他人实现、按摩必须另外支出成本的思维定势。要意识到自我按摩的动作可以设计成体育活动,进而达到一举两得的健康效果。与此同时,还应该让老百姓意识到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按摩的手法是灵活多样的,并不一定按照某个固定套路或者固定手法。而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需求、条件限制和场景特点,采取自己适宜的、舒适的肢体活动。让老百姓彻底认识到自己可以在各种场合随时随地通过自我身体活动实现按摩,使其在健康促进方面拥有双倍的获得感。让老百姓意识到自身的健康可以通过自我简便的、安全的、高效的方法实现体医融合双效健康效果。
有节拍和有音乐伴奏的身体活动更容易被人们接受[29-30]。很多体育健身活动具有节拍和配乐。而按摩手法中的击打手法也讲究节奏性。音乐背景下的节奏性手法会减少按摩师的疲劳,优化其身心状态。对体医融合的双效健身方案编制节拍和配音,则会有效提高大众落实身体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时间的连续坚持上也有促进作用。在碎片化时间的实施中,人们还能够根据节拍估算自己活动持续的时间,进而监控自己的身体运动状态。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愉快,促使人体产生生物化学反应并使人感到兴奋,从而增加动作的主动性。在相同运动节奏的情况下,听音乐的骑车者比不听音乐的耗氧量少7%[31]。2009年英国的科斯塔斯·卡拉乔治希斯和戴维-李·普里斯特认为在适度的运动中,音乐可以分散注意力,避免大脑产生疲倦感[32]。
对不同人群设计较具普适性的基础动作套路和功法,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推广。在宣传推广中传输基本的体育健身知识,基本的按摩穴位和经脉分布,刺激穴位的基本效果,以及体医融合健身原理。通过网络视频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体育社会团体、街道、社区等组织开设公益培训,进而实现广泛宣传和推广。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体育教育机构、医学教育机构和医院的运动康复部门进行推广;与keep、咕咚、微信运动等软件融合,设计真人模拟视频,为广大家居类体育健身群体提供线上服务。与此同时,还需要传输基本的体育健身风险和防控意识,身体健康的自我监控知识,以及系统健康意识等。例如饥饿、缺水等不良状态不适合进行体育锻炼,有出血或肿胀病态必须特殊对待,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呼吸、心跳和自我感受判断自己的强度的方案,通过动作的变化调节强度的方法,运动后及时恢复呼吸和及时保暖的措施等。
在体医融合、能量回收利用健身方案的推广过程中,需要不断收集体医融合的健康促进方面的相关信息。比如群体感受、健康效果、喜好程度,实施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愿意接受和使用健身方案的人群构成等。收集大众健康信息数据,评价大众健康促进效果,对群众体育健康的干预效果做长期跟踪,继而为医院、社区、养老院、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等机构输送体育运动处方。与此同时,不断在方案的设计和落实方面,有效融入新的健康理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最终达到更好的健康促进效果。
体育健身活动的机械能输出客观存在,并且具有较大回收可能,适合在以促进身体健康为目的的肢体类健身活动中开展。通过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合理设计,能够将能量有效回收到自我身体按摩中,以实现体医融合的双重健康效果。但是这些简便易行的实施方案远没有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和重视,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传输到社会各类群体中,使更多的人接受并采纳。方案传输过程中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和按摩相互融合的双重健身意识,通过编制节拍和配乐提高吸引力,通过宣传和推广提高普及度,通过收集、评价和反馈信息提高健康促进质量。
体育与按摩融合的体医双效健身方案在心肺功能方面可以实现人体所需要的强度,并可以根据实施方式调节强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调节动作方法和自我按摩手法,以达到不同场景下进行简单、方便的操作,对更广泛的群体健康促进具有重要价值。在方案推广的过程中,依然需要对实施状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对健康方案的接受程度、健康促进效果进行评价,以不断优化健康方案和落实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