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之虎
俗话说:“近水知鱼性,近山听鸟音。”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具有无穷的魅力。幼儿园可以就地取材,以大自然、社会为教材,利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农耕资源,选择适合幼儿艺术创作的活动材料,通过区域游戏、户外种植、园本活动等形式,鼓励幼儿与材料进行互动,支持幼儿大胆进行艺术欣赏、美术创作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锻炼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增强幼儿的表现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可以满足幼儿感受美的需要,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园在实施艺术教育活动时,要充分认识到农耕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组织幼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活动,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增强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引导幼儿发现农村的自然之美,将农耕资源与幼儿艺术活动相结合,丰富幼儿的艺术体验。
(一)材料选择上的多元化
在选择活动材料时,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将幼儿常见的农作物作为探究对象,引导幼儿自主收集稻草、种子、果壳、树叶等自然材料,丰富幼儿艺术创作的内容,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提高幼儿表现自己的欲望。
(二)活动主题上的生活化
教师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确定不同的活动主题,组织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树叶、稻草、玉米棒等创作材料,积极开展一系列的主题艺术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选择一些生活化的活动主题。例如,在午餐散步时,笔者发现幼儿对园内的银杏树十分感兴趣,于是开展了“银杏大作战”活动。幼儿摘下金黄的银杏叶和白色的银杏果,将银杏果做成了刺猬,将银杏叶做成蝴蝶,这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表现方式上的多样化
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学习知识的。教师要发挥幼儿园的优势,引导幼儿在园内种植向日葵、玉米、花生等,丰富幼儿艺术创作的内容。例如,向日葵开花了,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去户外写生;玉米成熟了,教师可以带幼儿去采摘玉米,将玉米皮、玉米须、玉米粒、玉米棒等运用到美工区的制作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围绕生活中常见的草绳、竹筒、芦苇席等,组织幼儿开展编织活动。
幼儿的艺术创作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知。教师要逐步增强幼儿的生活感知能力,帮助幼儿积累初步的生活经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支持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
(一)发挥乡村园所地域优势,体验农耕作物的生态美
教师可以在园内划出种植园地,组织幼儿参与各种种植活动,引导幼儿共同商讨并制订种植计划,鼓励幼儿做好活动观察和成长记录。在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以笔者所在班级为例,幼儿种了各类果树、紫藤、桂花等植物,不同的树木分别交由不同的班级管理、养护,这能让幼儿在园内感受到农耕作物的生态之美。
(二)加强家园互动,感受农耕作物的多样美
教师可以邀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来园指导种植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如花生是长在哪里的、什么时候收获等)鼓励幼儿带着问题自主探索。教师要加强家园互动,倡导家长带幼儿到菜地、田埂和公园等地方收集树叶、竹子、花朵、根茎、果实、稻草等各种农耕作物,邀请家长拍摄一些幼儿采摘的图片或是视频分享到班级群内,引导幼儿大胆分享自己的收集过程。这既能让幼儿感受到农耕作物的多样之美,又能为后续的艺术创作活动积累创作素材。
(三)建立农耕资源库,欣赏农耕作品的艺术美
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对收集来的农耕作物进行分类整理,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满足幼儿美术创作的需要,分门别类,建立农耕作物资源库,鼓励幼儿主动收集各类美术活动资源,丰富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发动家长提供一些草垫、芦苇席、篾筐、竹筒等手工制品供幼儿观赏,从而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摸、听、看、尝等多种体验形式,刺激幼儿的感官,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创作欲望。
(一)开发主题活动课程,让农耕作物“进教材”
在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农耕作物的外部形状和结构特征,启发幼儿的智慧,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在幼儿进行艺术创作时,教师可以通过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创作目的,鼓励幼儿与同伴协商合作、共同完成,支持幼儿之间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构思。
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方式,给予幼儿正确的示范和指导,并对幼儿的作品及尝试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支持。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研讨作物的特点,从构成、形态特征等方面选择适合幼儿创作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剪贴、粘贴、添画、扎染、印画、造型、编织、音乐、舞蹈等形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二)丰富幼儿区域活动,让农耕作物“进区域”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从幼儿情感、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农耕作物材料,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环境,如角色区、益智区、美工区、音乐区、阅读区等。在投放材料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材料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例如,银杏果可以做成刺猬、皇冠,土豆与超轻黏土、扭扭棒、牙签等组合,可以制作出土豆小人,花生殼可以做成运动小人创意画,玉米棒和冰棒棍可以做成坦克等。
教师要关注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选择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例如,小班的幼儿可以利用藕片、萝卜等拓印动物的身体,中班的幼儿可以利用银杏叶拼贴出蝴蝶、舞动的小人,大班的幼儿可以将玉米与树枝进行组合,制作出天鹅、花瓶、梅花等。
(三)生成主题系列活动和节日活动,让农耕作物“进主题”
在读书节活动中,教师可以和幼儿共读一本书,鼓励幼儿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作活动,支持幼儿编写一个属于自己的绘本故事;在艺术节活动中,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精美的展台,展示幼儿制作的艺术作品,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欣赏幼儿的作品;在儿童节活动中,教师可以和幼儿共同制作表演道具,充分利用农耕作物资源,完成一场童话剧或是走秀展演活动。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时节选择不同的农耕作物材料,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按照不同的艺术活动主题,引导幼儿掌握材料的相关知识。教师要适时引导,支持幼儿自主创作美术作品,锻炼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一)关注幼儿生活体验,丰富幼儿认知经验
教师要给予幼儿体验美和感知美的机会,带领幼儿走进田野、感受自然、体验收获的喜悦,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认知体验。例如,幼儿园可以每学期组织一次全园艺术活动作品展、童话剧表演活动等。
(二)丰富活动组织形式,转变活动评价方式
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通过集体合作作画等形式,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一些分组活动、混班活动、混龄活动等,提高农耕作物材料的利用率,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教师要多倾听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创造,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表现力,注重幼儿之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要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启发幼儿思维,尊重幼儿意愿,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表达,引导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发现和感受大自然,体验劳动的快乐。教师要充分挖掘农耕作物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自主创造、自由表达的平台,从而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葛武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