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幼儿文明礼仪教育是培养幼儿道德品质与理想情操的起点,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让幼儿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是幼儿进行交流和交往的纽带与桥梁,懂礼仪的幼儿能够更好地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应重视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让幼儿从小明事理、懂礼仪、知感恩,形成善良、友爱等品质,为其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探究了教师在幼儿园班级中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以期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班级是幼儿在园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聚集家长的智慧,为班级征询充满寓意的名称,设定积极的班训,为幼儿的成长提供积极的暗示。笔者所在班级大部分幼儿的属相为牛,家长期待牛宝宝们能够不断努力前进。因此,笔者所在班级的班名为“奔跑的小牛”,其寓意为:小牛年龄虽小,却有着各自的发展方向和追求,成长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牛宝宝们要手牵手,相互帮助、尊重和关爱,在温馨的集体中“和而不同”,个性成长,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根据班名的寓意,笔者所在班级设计了班训“小小的身体,大大的梦想;牵手向前冲,小牛不一般。”此外,笔者每周会开展“文明宝宝”评比活动,如“卫生宝宝”“礼貌宝宝”“微笑宝宝”等,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自主发现身边文明礼貌的小伙伴,让他们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环境能造就人、教育人,陶冶人的情操。教师应创设良好的环境,以培养幼儿的礼仪意识和礼仪行为习惯。
(一)在班级中创设与文明礼仪教育相适应的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為以及人际关系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应为幼儿的成长发展构建有效的环境,努力探究有效的管理方式,循循善诱,营造安全的、和谐的、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是幼儿观察和模仿的重要对象,幼儿的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笔者以及班级的其他教师以身作则,团结合作,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笔者和其他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细心地关心着每一名幼儿,和幼儿见面时会亲切地打招呼,借东西时不忘说声“请”和“谢谢”,不小心撞到幼儿时会真诚地向幼儿说声“对不起”,幼儿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也变得更加讲文明、懂礼貌。
(二)在班级中创设与文明礼仪教育相适应的物质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重视利用物质环境教育影响儿童,他认为应让学校的墙壁说话,即利用学校的墙壁影响教育儿童。在班级文化物质环境创设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班级主题墙和区域游戏环境等,培养幼儿的文明习惯。
1.环境的教育作用。文明礼仪教育本身更偏向于道德与情感的教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避免对幼儿进行说教和灌输,应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养成文明礼仪习惯。在五一劳动节时,笔者对幼儿进行了节日礼仪教育,让幼儿通过绘画懂得了“劳动最光荣”的道理。在春季和夏季,笔者会鼓励家长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欣赏美丽的风景,让幼儿在游览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如不摘花、不踏草、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等,从而帮助幼儿养成爱护花草、保护环境的文明习惯。在班级自然角中,笔者组织幼儿参与种植
活动,让幼儿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以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此外,在幼儿升入中班后,笔者设置了集体项目的评比,如哪一组幼儿餐后饭桌最干净、哪一组幼儿学本领最专心等,以帮助幼儿养成文明的生活、学习习惯,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2.区城设置的思考。礼仪是一种潜在的社会规则,班级各个区域的设置也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幼儿需要遵守游戏规则,即社会礼仪,以保障班级区域游戏顺利进行。比如,在班级的表演区里,幼儿在表演游戏时常出现大声喧哗、争抢角色等行为,笔者和幼儿一起制订了表演公约:作为演员,演出前要轻声商量、分配角色;作为观众,应当认真倾听、仔细观看、不说话等。在班级的“宝宝商店”里,教师引导幼儿制作了“欢迎光临”字牌及购买程序指示牌,并与幼儿一起制订了游戏公约:“营业员”要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您好,欢迎光临,请问您要买什么”;“客人”要按照程序购买,先选商品,再付款等。在班级的图书屋,幼儿有时会出现争抢图书、不能安静看书等行为。于是,笔者和幼儿一起制订了读书公约:不撕书、不卷书、不抢书,坐下来,安静看书等。
3.环保意识的渗透。在班级环境创设过程中,笔者鼓励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废旧材料,通过再次利用布置环境。例如,笔者以“竹趣”作为班级主题墙的主题,引导幼儿将饮料罐制成竹子的样子,巧妙地使废旧瓶罐得到了再次利用。笔者在班级区角的情境设置及材料投放中,也贯彻了废物利用、节能低碳的思想。例如,笔者将废旧的纸箱摊平,用黑白画的形式展示了各种建筑。在手工屋,笔者投入了废旧的蛋糕纸盘和边角布料,让幼儿绘制青花瓷盘、制作纸盘娃娃等。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合理利用废旧材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文明习惯,让幼儿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做中学”是幼儿学习的一大特征。教师应开展多种活动,具化抽象的礼仪概念,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一)幼儿“文明礼仪童谣”活动
童谣内容贴近幼儿生活,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笔者所在班级开展了“文明礼仪童谣”活动,选择与文明礼仪有关的童谣,让幼儿在说童谣、唱童谣、演童谣等过程中,体验文明礼仪行为。例如在晨间活动中,笔者带领幼儿说童谣“晨风吹,小鸟叫;小宝宝,起得早;见老师,问声好;见同学,招手笑”,让幼儿学会热情地与人打招呼、离开时与人告别等。在讲童谣基础上,笔者给童谣加入节奏,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比如在午餐环节,笔者带领幼儿唱童谣“粒粒米,来不易,应珍惜,不浪费;自己吃,不用喂,惜食物,好行为”,让幼儿了解用餐礼仪,学会珍惜粮食。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应将礼仪教育贯彻到幼儿入园、进餐、午睡、离园等各个环节,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不断体验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二)亲子文明礼仪情景剧表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合作的重要伙伴。父母是幼儿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笔者所在班级始终注重家园合作,在学期初召开了家长会,及时沟通了班级文化礼仪教育活动议题,得到了家长的鼓励与支持。经讨论决定,笔者在学期中组织了“文明礼仪我知道”的情景剧表演活动,由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合作选择有关礼仪教育题材的情景剧,展示好的文明礼仪或表演对不文明行为的纠正。幼儿通过观看、讨论、表演情景剧,了解了更多的文明礼仪知识。在该活动开展后,家长也意识到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注重自身行为对幼儿的示范作用,从而形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
总之,幼儿礼仪教育对幼儿一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在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中凸显礼仪教育,在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中渗透礼仪教育,创设与文明礼仪教育相适应的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特色活动中体验文明礼仪教育。教师应营造班级礼仪文化氛围,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丰利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