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飞君
儿童经验是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发展的经验,包括认识、主观观念、情感态度、技能等,具有完整性与统一性、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儿童经验是幼儿园课程的核心概念,是幼儿园课程建构的依据之一,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能帮助儿童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它是儿童经验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以大班课程“百变花布”为例,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导下,探讨幼儿园课程如何基于儿童成长需要的经验,通过丰富的内容与实践,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提升课程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能看到一条要求——“基于儿童已有经验”,同时会产生疑问“到底什么是儿童的已有经验”。在杜威的经验论中,他将儿童的已有经验比作拥有不同气候、长满各种植物且充满生机的丛林。教师必须以儿童已有经验为起点,在其已经知道的知识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桥梁,寻找儿童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建立新的“生长点”。
(一)甄别兴趣需要,判断现有经验的价值
课程资源的挖掘是课程开发的重点,教师应关注儿童已有经验,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引导儿童充分讨论,使其在传递经验中达成共识,通过交流、合作让个人经验变成集体经验。
例如,儿童在收集材料的时候发现布料具有不同的厚度,他们对缝纫机缝制衣服的过程、不同图案花纹的排列以及寓意等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联系实际生活,发现很多物品都是用布制成的,比如妈妈的花布包、爸爸的领带、沙发的靠枕等。同时,儿童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比如为什么不一样的布手感不同、棉布是怎么做出来的、布的颜色和花纹是怎么画上去的等。儿童在收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对布的材质、花纹等形成了初步的感知,他们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知道了布与生活的关系,产生了利用布制作手工品的愿望。
(二)开展审议活动,预设提升经验的可能
面对儿童已有的经验资源,教师应进行信息筛选和问题归类,通过课程审议,找寻幼儿已有经验和未知经验之间的转换点和关联点。例如,笔者架构课程内容,以布的收集、布的色彩、布的游戏三条线索展开活动,让幼儿了解布的来源、制作方式、组成结构、染制方式等,形成初步的认知概念,使其在收集故事的过程中重温长辈们的关爱,感受自己的成长变化,在剪裁、缝制各种小物件的过程中享受创作乐趣。
儿童的学习是其经验不断生长的过程,每一个新的经验都建立在前期经验的基础之上。“连续性”就是儿童经验的“经”,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整体性”是儿童经验的“纬”,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需要,实现幼儿生活经验、游戏经验和学习经验的整体性发展。
(一)由浅入深,促进经验的连续性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语言领域的目标之一是让儿童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进行语言表达的技能。随着活动的开展,大班儿童逐渐学会运用各种表征符号记录不同类别的布,他们的书写水平逐渐提高。在“我是小小服装设计师”的活动中,儿童不仅尝试绘画,还书写了数字符号和自己的名字。随着课程的深入,主题活动由“编织馆”进入“布艺馆”,虽然“编织馆”“布艺馆”是两个不同的内容,但他们都关注儿童读写经验发展的连续性,有利于促进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教师应通过适宜的教育策略,促进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的连续发展,为儿童未来的读写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由点到面,实现经验的整体性发展
“经”是经历,“验”就是有所感受、反应和意识。笔者以儿童对百变花布的兴趣为出发点,引领儿童自主创设“编织馆”“布艺馆”,鼓励儿童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以点带面,用一个经验唤醒多个经验,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比如,笔者开展了以“手机袋的故事”为主题的活动,带领儿童亲手参与设计、测量、缝制等环节,让儿童感受手机袋的功能和价值,帮助儿童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兴趣。此外,儿童将制作的手机袋送给对应班级的教师,可促进其空间关系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再如,在以“青花作坊”为主题的活动中,儿童对染料有了新的认识。他们通过安排染布顺序,学会了分配与利用时间,对时间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课程最终指向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应创设具有挑战性的生活问题情境,共同绘制促进儿童经验发展的“同心圆”,以提升课程品质。
(一)以“挑战”为圆心,提供主动探索的学习机会
相关教育人士说:“课程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通常来说,儿童的经验就是儿童正在做的事情。他们在缝制各种生活小物件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惑,如线画不直、剪破了怎么办、如何携带小物件等。这些问题是引发儿童主动探索发现,产生认知冲突,发展相关经验的良好契机,儿童在解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我经验的升华和建构。
(二)以“开放”为半径,共创可触可摸的环境场域
杜威归纳了经验的重要性质,他认为经验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有学者曾经指出,经验不是特殊的东西,经验是儿童和环境相接触而来的,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意义的“隐性”课程。教师要关注儿童的生活经历,积极创设儿童可以亲身体验并积极建构的课程环境。笔者将“布”带入儿童的生活,合理规划班级空间布局,投入丰富的游戏材料,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清晰地找寻儿童一路探究与学习的历程。同时,笔者充分利用户外的布厂、缝纫店、裁缝师傅等社区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效融合室内及户外空间,给予儿童互动开放的活动场域。比如,笔者以园内的小自然环境为活动场,组织幼儿一起织布、染布,一起做抱枕、饰品等,便于幼儿直接接触、具体感知,让他们产生真实体验。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导下,儿童经验生长无序与有序并存。无论儿童经验生长的速度、方向如何,教师都要始终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寻找儿童行动与关键经验之间的关联及逻辑,促进其有效生长、和谐发展。能被儿童吸收的经验是与儿童已有经验相关联的,是儿童已有经验的深化和扩展。教师应基于儿童的已有经验开展活动,围绕儿童的相关经验进行课程设计,瞄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开展实验活动,根据儿童经验的动态生长进行评价,更好地开展幼儿园课程实践。
(作者单位:无锡市玉祁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