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申城
数据,被称为21世纪的“石油”,是承载起数字化转型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组成元素。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在数字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人们生产、生活的线下行为不断向线上迁移,期间形成的数据被广泛采集、加工、使用,重绘出每一位网民的精准画像,同时却也打破了数据、隐私间的壁垒,促使个人信息在网络时代中“裸奔”,并带来不少风险隐患。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数据安全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热议的话题,数据治理的监管迫切性愈发凸显。
亮眼数据“成绩”下的风险隐患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各行各业的线上化、数字化变革的进程,也倒逼数据技术、数据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联防联控、资源调配等新兴领域以及差异化经营的线下策略。数据产业,似乎一下子就被推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国际数据公司Intern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发布的《2021年V1全球大數据支出指南》(Worldwide Big Data and Analytics Spending Guide, 2021V1)显示,2020年我国大数据市场整体规模预计将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市场总量有望在2024年超过200亿美元,我国大数据市场发展迅速,五年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19.7%,增速领跑全球。
庞大的数据产业规模背后,却也包含着每一位网民的线上生活轨迹,在移动端的、物联网环节中的每一次操作都有可能被记录于大数据的“资源池”之内,成为数字经济和信息社会核心资源。与此同时,随着数据的深度开发,企业主们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行为轨迹,亦瞄准了生物信息等多元数据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2020年的“人脸识别第一案”,原告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郭兵对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强制要求“刷脸”入园的规则提出了“挑战”,并将后者告上了法庭。2020年11月,该案一审公开宣判,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赔偿郭兵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删除其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
郭兵选择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自身信息数据的安全,但对于其他默默接受不平等条约的普通游园者、甚至是更广义的消费者而言,面对企业的强制化、非必要化信息采集,又将如何识别风险、维护自身数据、信息安全呢?此外,和数据信息采集带来的大数据产业发展相比,由于缺乏明确、严格的监管措施,数据泄露、贩卖、盗用等黑色产业肆意“横行”,亦不容忽视。
现有法律条款待补充
“从现有的法条本身来看,宣示性强,但操作性仍然较弱,并没有给涉及收集处理相关数据的企业造成足够的合规压力”,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表示。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从民事、刑事等角度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条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公民信息安全保护程度,但鉴于其中缺乏对于如何监管及处置企业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如何开展个人信息分级分类保护等问题的实施细则,因而致使目前绝大部分企业过度采集、使用用户信息的现状并未得到有效缓解、规范。
去年10月21日,备受瞩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草案》的出现有助于形成更为完善的用户信息保护机制,营造更和谐的互联网服务环境,但其中部分条款的可操作性仍需可进一步明确。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华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霞看来,《草案》对数据安全的定义,仅强调了能力面向,建议增加防范面向与状态面向。在防范面向上,数据安全的主要任务是“防篡改、防泄露、防滥用”;在状态面向上,数据安全的主要任务是使数据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
设立国家“数据银行”中小银行数据治理成重点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发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及“十六字方针”,其中便包含了开放共享。
国家“数据银行”剑指“数据孤岛”问题。数字浪潮发展以来,数据不仅在确权、采集、使用等方面颇具争议,还往往与“数据孤岛”等互联网不平等现状联系到一起。在数据为王的时代,头部互联网企业往往占据采集数据矿产的垄断地位,而利益的驱使又促使企业互不为伍,加速“数据孤岛”的形成。
对此,不少代表、委员们提出了解决办法及建议,而其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谈剑锋关于设立国家“数据银行”的建议引起广泛关注。谈剑锋认为,“设立国家‘数据银行’,由国家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管控,负责关键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确权等。”这本质上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重要表现,对公民数据权利、企业数据权利起到关键的保障与监管作用。“企业可以从‘数据银行’中提取脱敏后的分级分类数据进行分析应用,但不拥有对关键数据的所有权。”谈剑锋进一步补充。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副院长宋青,其认为,将数据遵照所设置的规则划定不同价值,存入“银行”,开放“共享”,通过对价置换,可换取获得等价数据使用权限。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数据治理关键点。根据《中小银行数据治理调研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92.1%的受访银行经常遭遇数据质量问题。”在后疫情时代,许多习惯于传统经营模式的中小银行面临着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承压的困境,这一现状的背后是银行数据治理意识的普遍欠缺反向影响行内经营水平的结果。“只有将数据视为自身重要资产,打造高效的数据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才能不断提升数据质量与数据价值,形成数据驱动银行发展的新模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原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窦荣兴表示。
金融根植于实体经济,金融数据反映实体经济发展的风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建议,未来,在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中,一方面,银行需要打破现有数据垄断,完善自身数据治理;另一方面,银行应该与其他行业进行数据的规范融合共享,实现金融服务民生、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在数据带动数字化转型引擎加速运作的当下,聚焦健全优化数据治理促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现代化数据市场体系之路,迫切而重要。而扎牢数据安全的“篱笆”,亦为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钟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