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璠
“国家贫困县中,通硬化路的行政村比重99.6%,其中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国家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所在辖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在县级,至少有一所县级公立医院(含中医院)的县比重99.8%,其他县符合基本医疗有保障标准。至少有一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县比重98.0%,其他县符合基本医疗有保障标准”“国家贫困县中,义务教育方面,有小学的乡镇比重98.5%,有小学(教学点)的行政村比重47.7%;所有的县均有初中,有初中的乡镇比重70.3%;有寄宿制学校的乡镇比重94.1%”……
在“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公报(第四号)”中,专门对国家贫困县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情况进行了发布。县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区域发展的基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撑和保障。无论是在此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还是在当下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都至关重要。
从1.0版“就近搬迁下山,解决温饱问题”,到2.0版“富起来”“稳得住”,直至去年启动3.0版“居住地、身份、职业一起换,实现高品质生活”,在中国,有一座小城,持续发力28年,打造出了精准脱贫的县域样本。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
有着“八山半水分半田”地理格局的武义,是一个典型丘陵起伏、地形崎岖的山区半山区县。绵延的高山阻绝了外人进山的旅途,也让身处山区的农民走出山村格外困难。这里曾经属于浙江8个贫困县和26个欠发达地区之一,农民面临着“七大难”:温饱解决难、青年娶妻难、出门行路难、发展经济难、上学就医难、饮水用电难、邮电通信难。上世纪90年代,全县有13个山区乡镇属于贫困地区,面积占到全县一半,人口占全县三分之一。13个贫困乡镇的12.4万贫困人口中,8万多人居住在高山、深山和石山区,其中有4万多人生活特别艰难。
1993年,武义在全国率先探索“下山脱贫、异地发展”,王宅镇紫溪村,柳城畲族镇上天仓、下天仓和西联乡杨梅岗村成为下山脱贫试点村。到了这一年的年底,4个行政村中有19个自然村379户1401人搬迁下山,紫溪村成为武义县第一个下山脱贫村。转年,县政府发布了《武义县高山深山农民居住迁移试行办法》,制定了系列优惠政策,这是全省第一个专门鼓励引导农民下山脱贫的县政府令。“下山脱贫”的1.0版模式是:有意搬迁的村与郊区村、平原村等一对一进行对接,约定安置地块价格、配套耕地面积等,再由村民募集资金出资购买土地,政府相关部门扶持推进下山搬迁,实现就近、集聚安置,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
这场被下山群众称为“第二次投胎”的下山脱贫工程在全县范围迅速铺开,这也是武义、浙江、全国乃至全世界探索贫困山区农民搬迁下山异地开发的德政工程的序幕。
到了1996年,武义全县已有14个村委会115个自然村5889户17493人搬迁下山。实践证明,下山脱贫,异地致富,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脱贫致富之路。当年11月,县政府在《武义县高山深山农民居住迁移试行办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公布《武义县高山深山农民下山脱贫办法(修正案)》,进一步推动下山脱贫工作。12月20日,武义县在浙江省率先脱贫。
此后,经过近20年的实践摸索,为了提高安置小区质量、完善基础设施配套,2015年前后,武义启动2.0版模式,探索新的安置路径和方法,给予移民更多的区位便利、就业配套、发展空间。
“大家好。我叫董春法,今年77岁,是浙江省武义县扶贫办原主任……”2019年年底的一天,在中国式扶贫政策与实践经验圆桌会议现场,穿着西装、身体健朗的董春法刚做完自我介绍,台下就响起了热烈掌声。
董春法是14名主题发言人中唯一一位来自浙江基层的脱贫实践者,他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介绍了武义縣下山脱贫的成功经验。截至2019年年底,武义县全县已累计下山脱贫423个自然村、16902户、51106人。这些贫困山区农民下山以后,抢抓就业创业机遇,在短短数年内就把一穷二白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年收入增长了几十倍。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武义启动了“下山脱贫”模式的3.0版,计划用5年时间,陆续推进仍居住在高山深山自然村群众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搬迁。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原则,对下山搬迁农户采用商品住宅安置、兜底安置等方式,并给予相应补助政策,做到居住地、身份、职业一起换,生产生活一起转,让山民得享城市高品质生活。截至2020年年底,已经有18个村4003人达成整村搬迁意向。
武义县“下山脱贫”模式不仅被认为是“中国反贫困战略创新的最佳县域样本”,其成功实践也吸引了包括联合国在内的60多个全球组织、国家的领导人和访问团的考察和赞誉。
56万!这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云南省镇雄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
1936年2月,红军在这里打响了乌蒙山回旋战,彻底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冲出乌蒙山,走向胜利之途。84年后的2020年,镇雄广大干部群众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取得了胜利。
作为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大问题。1978年以前,我国广大农村处于普遍贫困状态。1978年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扶贫减贫工作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助推下加快了速度,并获得前所未有的成果。1980年开始,中国在经济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设立了“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2年,国家开始实施“三西”农业建设计划,计划用10年至20年时间,每年拨款专项资金2亿元,对甘肃河西、定西和宁夏西海固地区进行专项扶贫,开创了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先河。1978年至1985年,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14.8%。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1993年改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我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以县为单位进行扶贫的模式开始形成。
美丽河口 乡村振兴大幕已经拉开。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图为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这里的数万亩桃林不仅是鸭绿江河口的生态屏障,美化了村庄,更是河口村的支柱产业,富裕了村民。
确定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是我国扶贫开发区域瞄准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发布的《扶贫开发成就举世瞩目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显示:1986年国家以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0元为贫困线,确定331个国家级贫困县;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启动后,重新确定了592个国家级贫困县;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出台后,将贫困县改称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并调整了名单,但仍为592个;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包括片区县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内的共832个县成为我国扶贫开发重点区域。
镇雄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人均耕地不足1亩,交通闭塞,产业匮乏,水源短缺。这里1986年就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特困县,农村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91.03%。到2016年,全县171万人口中,确认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仍有56万,30个乡镇(街道)中有20个贫困乡镇,263个村(社区)中有235个贫困村。
为啃下贫困的“硬骨头”,镇雄在“五个精准”上狠下功夫:完成全县32万户143万农村常住人口全覆盖调查,精准识别贫困户;建立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精准实施项目;规划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产业扶贫等11个项目,做到精准到村到户;统筹整合专项扶贫资金、涉农资金、挂钩帮扶资金等,强化监管,精准使用;推动各级扶贫干部常态化入户走访,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精准制定237个村的到户到人帮扶方案。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斗争,2020年11月14日晚的《新闻联播》终于发出了云南9个县(市)正式退出贫困县的好消息,深度贫困县——镇雄县,位列其中。
在今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中共镇雄县委员会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在镇雄县委书记翟玉龙看来,镇雄县脱贫攻坚最大的亮点、最重要的抓手就是劳务输出工作。
镇雄是劳动力大县,务工总收入占贫困户总收入的82.57%。最近几年,镇雄盯住未脱贫户和零就业家庭,按照“把人口包袱变成人力资源财富”的思路,坚持精准摸底解决底数不清楚问题、精准培训解决针对性不强问题、精准转移解决组织化不高问题、精准服务解决就业不稳定问题、精准推动解决落实不到位问题的“五精准五解决”工作法,全力推动劳动力充分就业。同时,在务工人员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建立了5个劳务输出工作站,成立了39个务工党员流动党组织,做好服务工作,打响镇雄技工的品牌。据翟玉龙介绍,脱贫攻坚以来,镇雄县转移就业人员翻了一番,达66.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86%,群众年务工收入从2013年的55亿元增至2020年的206亿元。
领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奖项的那一刻,翟玉龙心潮澎湃,“只有在这样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党的领导下,我们镇雄这样一个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县才能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性光荣任务。”正如翟玉龙所言,这是举全国之力展开的一场国家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开创了扶贫事业新局面,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稳步向歷史性解决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
东部9个省、14个市结对帮扶中西部14个省区市,全国支援西藏和新疆,东部343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中西部573个贫困县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对于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实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东部地区支援西部地区20周年的重要节点上,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时强调,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进一步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必须采取系统的政策和措施。
持续开展了20年的东西部扶贫协作,由此吹响新号角。2016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突出产业合作,突出劳务协作,突出人才支援,突出资金支持,突出社会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向纵深推进。
一颗“糯薏仁”孵化出年产值上亿元的产业,带动1564名贫困户脱贫——在2018年以前,这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碧痕镇农民完全没有想过的。
晴隆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贵州省深度贫困县,是浙江宁波市宁海县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县。为帮助晴隆县打好“产业牌”,宁海县在碧痕镇的特色农产品薏仁上做足了文章,于2018年以来启动“扶贫车间”工程,将碧痕镇“糯薏仁”列入孵化对象。
通过孵化整合,碧痕镇将5家薏仁米加工企业重组为贵州薏芝坊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生产标准、经营管理和市场销售。宁海县安排1000万元对口帮扶资金,支持建成薏芝坊糯薏仁大数据产业园项目。截至2020年6月,公司已拥有2条年加工4500吨糯薏仁生产线、2条年产100万盒薏仁玫瑰茶生产线,并设立贵州糯薏仁研究院研发新产品。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剩余9个未摘帽的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晴隆县位列其中。这也意味着贵州省这个昔日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66个贫困县全部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