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矿(北京)煤炭产业景气指数研究课题组
(北京绿能煤炭经济研究基金会,北京市海淀区,100083)
煤炭产业经济运行是我国能源经济运行的重要方面。报告阐述了煤炭产业抗疫之年经济运行和产业景气指数的具体情况;对煤炭产业运行取得的整体平稳成绩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主要得益于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和特别能战斗产业大军的共同努力。同时,对2021年我国煤炭产业经济的发展预期进行了总体判断,认为煤炭价格上半年将维持已形成的强势,下半年将有所回落,全年虽有所波动,但总体上会稳定在合理水平;对2021年煤炭产业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和煤炭产业经济运行系统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我国煤炭产业“小、散、乱、差”状况有所改善,但在生产要素配置、人才结构和资金链等方面还存在短板。最后建议煤炭产业首先要把防控疫情作为第一要务;要完善自循环,融入双循环;开好局,服务国家的“六稳”“六保”;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并在全球扩散,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对煤炭产业的运行带来了影响。年初,我国煤炭产业景气度曾一度跌至近4年来最低点;二季度随着国内成功控制住疫情,全面复工复产,开始重回常态轨道;三季度延续稳中求进态势;临近年底,受到季节性需求拉动和大面积降温天气影响,煤炭供小于求,价格再现“煤超疯”。2020年四季度,中矿(北京)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为97.78,较三季度上升1.26点,较2019年同期下降0.87点。新世纪中矿(北京)煤炭产业景气指数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新世纪中矿(北京)煤炭产业景气指数变化情况
2.1.1生产
2020年累计生产煤炭39亿t,同比增长1.4%,增速较2019年同期放缓3.3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生产煤炭8.3亿t,同比下降0.5%;二季度生产煤炭9.8亿t,同比增长3.2%;三季度生产煤炭9.8亿t,同比增长0.4%;四季度生产煤炭10.6亿t,同比增长4.7%。近5年我国原煤产量及同比增速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近5年我国原煤产量及同比增速
2.1.2进口
2020年累计进口煤炭3.04亿t,同比增长1.5%,增速较2019年同期放缓4.8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进口煤炭9 578万t,同比增长28.4%;二季度进口煤炭7 821.1万t,同比下降2.1%;三季度进口煤炭6 543.8万t,同比下降31.9%;四季度进口煤炭6 456.1万t,同比增长31.5%。近5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及同比增速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近5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及同比增速
2.1.3库存
2020年末,秦皇岛港库存煤炭508.5万t,同比下降3.1%。煤炭产成品资金占用为525.6亿元,同比下降0.5%,降幅较2019年同期放缓3个百分点。一季度末产成品资金占用549.8亿元,同比增长15%;二季度末产成品资金占用562亿元,同比增长5.3%;三季度末产成品资金占用575亿元,同比增长4.6%。近5年我国煤炭产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及同比增速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近5年我国煤炭产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及同比增速
2.2.1营业收入
2020年煤炭产业累计营业收入为20 001.9亿元,同比下降8.4%,增速较2019年同期放缓11.6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营业收入4 290.7亿元,同比下降12.7%;二季度营业收入4 867.3亿元,同比下降21.7%;三季度营业收入4 991.2亿元,同比下降24.5%;四季度营业收入5 852.7亿元,同比下降9.7%。近5年我国煤炭产业营业收入及同比增速情况如图5所示。
图5 近5年我国煤炭产业营业收入及同比增速
2.2.2出口
2020年累计出口煤炭319万t,同比下降47.1%,降幅较2019年同期扩大69.2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出口煤炭111万t,同比下降39.1%;二季度出口煤炭63万t,同比下降45.4%;三季度出口煤炭100万t,同比下降19.4%;四季度出口煤炭45万t,同比下降75.1%。近5年我国煤炭出口量及同比增速情况如图6所示。
图6 近5年我国煤炭出口量及同比增速
2.2.3价格
2020年末环渤海地区发热量23.0 MJ/kg动力煤价格为585元/t,同比增长6%,增速较2019年同期加快9个百分点;价格较10月底和11月底分别上涨26元/t和15元/t。出厂价格指数为101.3%(2019年同月为100%)。近5年我国煤炭价格走势情况如图7所示。
图7 近5年我国煤炭价格走势
2.3.1利润
2020年煤炭产业累计实现利润2 222.7亿元,同比下降21.1%,降幅较2019年同期扩大18.7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利润总额421.1亿元,同比下降29.9%;二季度利润总额563.6亿元,同比下降29.7%;三季度利润总额559.3亿元,同比下降27.7%;四季度利润总额678.7亿元,同比增长2%。近5年我国煤炭利润总额及销售利润率情况如图8所示。
图8 近5年我国煤炭利润总额及销售利润率
2.3.2回款
2020年末煤炭产业应收账款为2 675.5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较2019年同期加快19.3个百分点。一季度末应收账款2 704.7亿元,同比增长14.8%;二季度末应收账款2 741.4亿元,同比增长11.3%;三季度末应收账款2 778.9亿元,同比增长12.6%。近5年我国煤炭产业应收账款及同比增速情况如图9所示。
注:2019年国家统计局应收账款统计范围为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故此期间数值偏高
2.4.1投资
2020年煤炭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 609.4亿元,同比下降0.7%,增速较2019年同期放缓30.3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321.9亿元,同比增长4.2%;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1 044亿元,同比下降4.3%;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1 235.1亿元,同比增长3.7%;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1 008.4亿元,同比下降3.4%。近5年我国煤炭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同比增速情况如图10所示。
图10 近5年我国煤炭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同比增速
2.4.2用工
2020年末煤炭产业从业人数为268.3万人,同比下降4.7%。与前两季度相比,煤炭产业从业人数基本趋于稳定。一季度末从业人数266.5万人,同比下降4.6%;二季度末从业人数267.3万人,同比下降5.2%;三季度末从业人数268.6万人,同比下降5%。近5年我国煤炭产业从业人数及同比增速情况如图11所示。
图11 近5年我国煤炭产业从业人数及同比增速
2020年我国煤炭产业面对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所形成的巨大下行压力,砥砺前行,转危为安,取得了整体运行平稳的成绩。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益于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得益于特别能战斗的产业大军。
2020年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对防控工作提出了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在大年初一召开会议,并对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做出具体部署,这对于稳定全局、坚定信心、转危为机、稳中有进意义重大。
在发展中不断强化的煤炭产业各级党组织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扛起精准防控大旗,增强领导力、思想引力、组织力、号召力,为煤炭产业战胜疫情、稳中求进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混合、协调发展,按劳与按生产要素投入公平分配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社会制度保障下,确保了在历经风险挑战时,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持续发力,勇往直前。在2020年战疫情、复工复产的日子里,煤炭产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顾全大局,团结一致,同向发力,贯彻落实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全力以赴,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
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这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动改革与发展意义重大。市场化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政府、市场、企业的关系,破除了阻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保障了不同主体公开、公平、公正,在竞争中实现效率最高和效益最佳。煤炭产业基于市场经济新体制框架下,建立健全了现代产权、现代企业、现代组织、现代管理制度,紧紧围绕产权“界定清晰、主题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核心要义,通过混合所有制等方式,打破了所有制、区域和产业界限,焕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企业制度演变成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去行政化”为突破口,改革国有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重点,创新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主体责任,保障出资人合法权益;以规范企业决策、运营流程,各项业务合法合规的现代管理制度,保障管理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最大化。
不断深入的市场改革,特别是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煤炭产业优势,在疫情防控条件下进一步凸显。2020年,煤炭产业加速改变主要依靠生产要素堆积为主要手段的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主要依靠存量生产要素已形成的生产组织框架,通过技术改造、创新,发展智能化、互联网为手段的精细型、内涵式发展,破解发展困局,焕发内生动力,保障了煤炭产业运行整体平稳。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是煤炭产业大军的特点。2020年,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他们冲锋在前,再次发扬特别能战斗的品格,无私无畏做贡献。
2021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举国欢庆中国共产党100年华诞。我国煤炭产业开始步入后疫情时代。综合、系统分析国内外形势,我国煤炭产业面对较大的下行压力;客观分析产业自身的特点,若不出现较大的意外,整体上将延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中矿(北京)煤炭产业景气指数呈现趋势向上态势。
具体来说,产能、产量有所增加,经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进行的产能置换和产业主管部门核准增加的新产能,预计年增产能1亿t,有效产能总量达到43亿t,原煤产量39亿t左右;预计全年煤炭有效需求42亿t左右,考虑进口3亿t,基本上可做到供求平衡;煤炭价格上半年将维持已形成的强势,下半年将有所回落,全年虽有所波动,但总体上会稳定在合理水平;营业收入和经济效益好于2020年;投资和用工基本稳定。
4.2.1国际形势
众所周知,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在2021年将突破1亿患者,死亡人数已数百万计;我国抗疫防疫虽取得成功经验,但其他主要经济体抗疫形势不乐观;多种防疫疫苗虽不断问世,但接种效果有待静观;在英国等国出现病毒变异毒株更增加了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新冠疫情虽具有不确定性,但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确定的。首先是增长停滞、增速下滑,全球主要经济体只有中国一国在2020年实现正增长的事实证明,新冠疫情对经济增长影响是严峻的。随着疫情的持续蔓延,对2021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会有增无减。
4.2.2国内形势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重大变局中,显著变化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百年未有之重大变局相互影响,把人类历史推向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已担当起大国责任,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4点倡议: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加强团结、同舟共济,制定全面和常态化防控措施,关心和照顾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中国将高举多边主义的大旗,激发内生动力,加大战胜全球疫情、复苏世界经济的投入,构建世界经济大循环体系,把“一带一路”建成人类生存大通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1年的中国,必将更加精准防控新冠病毒疫情复发和全面复工、复产、复兴,稳中求进;增强竞争力、创新力、号召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继续坚持“六稳”“六保”的举国之策;推进脱贫后的新农村建设,加大大湾区、长三角、雄安新区、黄河流域的建设、完善、发展、治理力度,以及数字化经济新基建;全面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据世界权威预测机构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穆迪)或7.9%(世界银行)。
4.3.1新形势下的新任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任务,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期,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我国煤炭产业2021年任务很重:展现中国大国格局和历史担当的雄姿,发挥特别能战斗的生力军作用,防控新冠疫情继续蔓延,积极推进“六稳”“六保”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
4.3.2我国煤炭产业特色
我国煤炭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有特色。资源有保障,需求有刚性,技术有支撑,发展有韧性,“小、散、乱、差”状况有改善,特别是经过新冠疫情防控战役的洗礼,体内流淌的红色基因更明显,特别能战斗的战斗力更强。
4.3.3产业发展“短板”
在看到我国煤炭产业特色的同时,也要客观看到产业发展“短板”。生产要素配置方面,煤炭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突出,开采浪费严重;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步伐较慢;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适用高端人才缺乏,老龄化明显,富余劳动力较多;化解产能过剩需要再配置的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资金链断裂,再融资难问题时有发生。在生产过程组织方面,生产主体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大职能资本比例失衡,与“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的要求差距较大,循环周转不畅,生产性服务存在脱节现象。在产业调控管理方面,规划和实施存在脱节,阶段性、季节性供求时有错配。“煤超疯”问题时有发生,政策完善不及时,人才培养、智库发展与客观需要脱节,风险防范和应急求助系统不健全,业绩考评缺少综合性,政府、市场、企业三者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而且可能长期流行的形势下,我国煤炭产业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全盘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做到常态化,精准施策。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在全产业宣传好作为第一要务的必要性;要加强组织领导,利用煤炭产业相对完备的安全生产组织架构,增加疫情防控内容;要完善规章制度,从上到下逐级明确岗位责任,把该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每个责任岗位要落实到人;要从人、财、物全要素做好储备,有备无患,保证一旦疫情爆发可以全面应对;要常态化开展巡视、检查、指导,做到不中断、无死角;要利用智能化、互联网等高科技技术实现全产业一盘棋统筹推进;要定期开展总结交流,做到有价值的做法共享,有失误的做法共戒。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面向未来,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我国煤炭产业要顺势而为,积极融入“双循环”格局中,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立足国内,走向世界,做世界矿业排头兵。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产业目录将煤炭划归矿业。要理性预期世界能源格局变化新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做好规划、布局和市场对接;要发挥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的作用,打造人类绿色地球家园;要做好资本、技术、劳务、产品的引进和输出,提高国际化投入产出的效率和效益。
融入“双循环”,要完善产业自身循环。煤炭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源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工业特别是现代化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其产业的循环和周转是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基础和动力,完善自身循环是促进“双循环”的必要条件。要努力做好资金、生产、商品三大职能资本时间上的连续、空间上的并存和比例合理,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再生产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推进,形成整体统一、共同发力的循环体态。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和后疫情时代开局之年。煤炭产业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率先在全球跨入后疫情时代新征程。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后,党中央在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提出了“六稳”;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国内外形势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党中央又提出“六保”;全国“两会”明确“六稳”“六保”是稳中求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和基本盘。
在“六稳”“六保”举国之策中,粮食能源安全是基础。我国是煤炭大国,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现阶段和今后新能源没有取代煤炭之前无法撼动。稳、保能源安全首推煤炭。煤炭产业要重点突出,落实好稳、保能源安全,服务好国民经济大局。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煤炭产业稳中有进,是稳、保能源安全的关键,关键的关键是煤炭市场,市场供求相对平衡,价格水平合理是集中体现。近阶段受主客观因素影响,煤炭市场供求关系趋紧,价格快速上涨,影响国民经济的稳中求进。2021年伊始,要把稳定煤炭市场作为抓手,有序释放储备产能,适度增加产量,疏通销售渠道,改善趋紧的供求关系,遏制煤价快速上涨;同时要加强供求关系研判、预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改变,下半年煤炭市场供求可能不再趋紧,或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跌;要做好应对准备,如减产措施、煤炭储备措施,与非煤能源产业协调,建立健全交易中心,对于市场失灵状态下的打击炒作,要利用财政、货币政策给予政府规制。
理论分析和实践证明,改革是发展的推动力。系统、全面深化改革,是贯彻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的“四个革命”和“一个合作”能源发展战略实施、焕发发展新动能、构建新格局、打造新业态的根本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要深刻理解领会新发展理念,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保持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反复论证,精细做出改革方案。
全面深化改革,要继续改革体制机制,包括领导体制、管理体制、收入分配体制、产权和企业制度、运行机制、调节控制等方面的改革深化;要问题导向,精准化解产业发展堵点和瓶颈,增强和激发改革主体活力;要坚持着力打造全国体系完整、机体健康、信号准确的煤炭市场,储备必要产能,释放必要产量,平衡供求稳市场。
全面深化改革,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协调理顺生产关系,转变发展方式,夯实经济基础,利国利民为宗旨,不搞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改革;要深刻全面总结40余年的改革实践,传承经验、总结教训,更不能开倒车,弱化市场的作用,政企合一的举措不可取;改革的全面深化是系统的深化,要严防片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二字不能少,要联系需求侧;全面深化改革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政策、制度研究要重视,“智库”作用不能少;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总结交流很必要,要阶段性进行总结提高,纠正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