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以及受到国家《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政策性文件的鼓励,各地教育与产业联合,学校与企业共建,全国职业教育开始飞速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象。
各职业院校通过开展积极、有效、扎实、持续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了地方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在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期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目前,各职业院校所开展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实习顶岗基地。职业院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学会了基本的工作技能,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职业院校也安排教师前往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教师通过顶岗实践所提高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在教学实践中逐渐体现,加快了教师的成长,收效良好。第二,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一般要组建专业项目工作团队,师资实行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度,学生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该模式对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效果显著,校企双方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人才评价体系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第三,产业学院。通过建立产业学院,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的学历教育,并在技术研发、技能培训、生产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第四,1+X证书。1+X证书的具体合作方式包括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制定1+X职业等级证书标准,成立1+X证书推广中心、设立1+X证书推进办公室、启动1+X证书考核试点、实施课证融通方案、启动“学分银行”试点。
除此以外,还有行业学院、名师工作室、创新创业基地等多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不同合作形式的出现,使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活力满满,促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长久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直播这一新兴模式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浪潮,电商直播的模式与技术不断创新,不断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实现商业价值拓展。电商直播除了基本的直播销售主播之外,还诞生了助播、选品、脚本策划、运营、场控等多种新职业,新职业催生新技能,新技能需要新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这样的新兴职教浪潮中,也有了重大的突破。各类电商职业的1+X证书、电商特色的产教融合基地应运而生,通过教育与企业、教育与电商的碰撞,实现了电商领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新特点、人才培养新思路、创新创业新路径、技术培训新方法。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许多优秀人才活跃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前沿阵地,成为了校企合作领域的弄潮人。这些专家、学者或成为政府部门的智库成员,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或担任企业的财务顾问、税务顾问、财务总监、咨询专家等,为企业增加利润增长点;或成为职教联盟中的发起人、理事等,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把方向,赋动能。这些优秀人才具有知识优势、思路优势、逻辑优势,他们用自己的优势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成为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的纽带,为校企双方的平等合作、互惠互利整合资源、拓展空间。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校和企”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往往由政府、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联合发力。横向上,学校与学校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互通有无,形成效果叠加;纵向上,学校、企业与政府、与行业协会等沟通合作,形成政策联动。通过联合多方力量,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开展与融合集聚资源,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上下一条线,全局一盘棋”。
“一带一路”推动了全世界、各领域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实现了扬帆出海。国内的企业和院校通过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政、企、行、校合作,将“一带一路”作为传输纽带,开展校企融合项目研讨,提供国际职业教育服务,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提升了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了学生一进校,即到岗。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完成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将学习衍生到了社会实践和专业技能。学生培养内容直接对接企业需求,在校即与社会零距离接触。经过合作培养,职业院校的学生理论知识好、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就业优势明显,毕业即能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院校的教育教学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进一步扩大,成为了合作企业重要的创新信息源和人才储备库。合作企业也依托于自身独特的行业特性、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经营管理经验,成为了院校成果转化的基地、教师实践的场所和学生就业的市场。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各职业院校按照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双引擎”共发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了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目标是什么?是“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因此,产业融合、校企合作的终极目标是提高职教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校企合作具体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如何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质量都应当从提高职教人才的培养质量入手。部分参与合作的人员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目标不甚清晰,出现了把学生在企业就业当成是校企合作,把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评判校企合作质量的标准等情况。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标的理解偏差,使得校企合作工作偏离预定轨道,无法触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质。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不系统、不条理,缺乏统筹管理的现象,工作人员对项目“能不能做,具体怎么做”没有统一的标准,具体工作需要自己把握和判断,“不敢做、怕出错”成为基层执行人员的普遍感受,究其原因是制度的缺失。
制度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校企合作协议没有统一模版。自行签订的协议是否明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与责任,是否足够规范,很多签订协议的人员都不清晰、不明了。第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涉及到的资金收支缺乏明确的财务规定。部分人员害怕承担责任,往往拒绝合作中涉及资金往来,这不利于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第三,校企合作薪酬、绩效考评、奖励制度缺失。每一校企合作项目均需要双方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无法给予相关工作人员报酬,不利于调动项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期效果。最后,合作企业和企业兼职导师尚未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出现无法审核、无法摸排、无法管理的情况。
完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任务的两个主体分别是企业和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互通共融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形。
很多情况下,学校急于实现产教融合的突破,用学校的人脉关系和信誉去建立、维系双方的关系。但是,企业是一个盈利性的组织,工作的重心一定是在提高产能效益,追求利润增长上。如果学校的校企合作工作不尊重企业盈利性的特性,无法做到服务企业,辅助企业创造价值,那么也将无法持续激发企业合作的积极性,无法从根源上催生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合而不久”的问题就会随之凸显出来。
职业院校一般会有自己的优势专业,优势专业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非常明显,校企合作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合作的话语权,校企合作的形式多、质量高,效果好。但是学校也存在自己较为劣势的专业,劣势专业普遍存在教师人数过少,年轻教师尚在成长阶段,顶层优秀师资缺乏,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使得校企合作项目也始终停留在外出实习,顶岗实践、合编材料的阶段,无突破,无进展。
“强者欲强、弱者愈弱”,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专业差别,专业之间形成了短板效应,对学校提升整体职业教育质量产生了阻碍。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具体、冗杂的问题。“要不要做?怎么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个重点做?”万般工作难下手。
具体工作不经过思考,不寻找内在规律,呈现出很多问题。比如:不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合作,合作对象只多不少,基本上来者不拒;不考虑怎么做,合作上重形式轻实质,噱头多,具有实际价值的少;不考虑实施顺序,实施重点,合作缺乏实施步骤,无缓急,无轻重。这些问题造成的后果是产教融合的成果呈现颗粒化,碎片化的特点,成果之间没有逻辑联系,形不成科学体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有的合作项目层次低下。一方面表现为职业院校与企业自身的层次低。学校方面,开展基层合作的学校工作人员往往为年轻教师,经验少、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都难以达到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方面,有的企业规模小、利润少,不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表现为双方合作的程度上层次低,部分企业浪费学校资源,轻视学校的人才培养任务,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参与度低。部分学校未能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支持,无法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双方对对方的贡献度低,合作“貌合神离”。
思想支配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要将整个产教融合项目“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必须要统一思想认识。在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把产业融合、校企合作的终极目标落实到提高职教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来。要通过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讨论、宣传会、思想动员会等,统一全体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人员的认识。全体项目成员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共同探索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路径,实现校企合作项目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最终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终极目标。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才能提高合作效率,增强合作效果,减少合作失误。
合作中,可以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作为工作模板,并将其制度化。学校可设立统一的校企合作协议形式,使合同规范化;出台校企合作资金管理办法;制定校企合作薪酬、绩效考评制度;建立合作企业和企业兼职导师管理档案等。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保驾护航。
交流学习,是学校获取产教融合知识,提升校企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要持续开展交流学习活动,以每次交流、考察、学习为契机,开阔视野,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最新发展情况和最新模式带回学校,取长补短,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提升。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抽丝剥茧,摸索规律。要有逻辑、有层次的开展顶层设计,摸索出一条适合学校、适合学院的新路径。先要“大平台铺路”,利用职教集团、行业协会等大平台,组织、协调、动员产教融合的各方优势资源和力量;再要“小平台攻坚”,在职业院校里组织高效精干的项目小分队为小作业平台,集中优势力量分项目、分专业聚力攻坚,全力突破,占据职业教育发展制高点。
具体合作路径是要把内在有联系、有逻辑的事项逐步推进。要以校企双方共设人才培养方案为起点,直至举办技能大赛、高峰论坛等形成高端合作成果。具体路径可参照校企合作路线图(见图1)。双方合作要有时间表、路线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循序渐进开展合作事项。
图1 校企合作路线图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决不能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要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要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开绿灯”,允许先行先试;要鼓励大家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敢想敢为”,为他们“加把劲”;要为新模式提供制度、资金保障,为他们“卸包袱”;要在坚持创新的过程中重视成功,宽容失败,为他们“兜住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通过坚持创新保持多样性,即多成员、多项目、多形式。每一种合作都凝聚着不同的智慧和贡献,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装点着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春之景。
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学校自身实力不够、能力不足引起的。“梧高凤必至”,唯有强化自身,才能有“走出去”寻求高水平合作的勇气,才能“引进来”高水平的企业和项目,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