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璐,刘端阳*,陆维青,严文莲,陈昊
(1. 江苏省气象局,江苏 南京 210008;2.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9)
大气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区域性细颗粒物污染和严重雾霾是江苏省重污染天气的主要特征,2013和2014年初均出现了大范围、持续性的雾霾天气过程。在大气污染物的积聚与扩散过程中,气象条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气象工作者在霾的天气气候特征、生消物理机制和数值模拟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1-11]。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一次典型的雾霾进行详尽的个例分析,缺乏长时间序列的系统性分析。
现对2013—2015年江苏省冷空气背景下100多个重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日进行系统分析,重点研究在不同路径的冷空气影响下,首要污染物、污染时空、污染浓度和大气环流等特征。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研究不同路径冷空气对重污染日的风向、风速、降水、温度层结、混合层厚度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并分析上游污染输送与气象条件对污染浓度的影响,为环境气象预报业务提供参考。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12]中将空气质量分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严重污染这6个等级。对江苏省2013—2015年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臭氧(O3)这3种首要污染物达到重度和严重污染(5—6级)地区的地面气压场根据华东区域气象中心业务标准进行分型(表1),选取地面气压场G1、G2型个例(同一日江苏境内出现PM2.5、PM10和O3污染物均达重度污染以上,则分别算为PM2.5、PM10和O3污染独立的3次个例),作为冷空气背景下江苏省重污染研究样本。
大气成分资料来自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包括13个设区市72个国控站的2013—2015年PM2.5、PM10和O3这3种污染物浓度日平均数据;气象要素资料来自江苏省国家气象观测站;环流形势资料来自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温度、压力、风速、湿度以及混合层高度等数据运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资料计算得出。
受典型的东亚季风影响,复杂的季风系统和天气过程(台风、副高控制、冷锋过境)对于江苏省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转化机制具有重要作用[13-21]。江苏省冬、春季节受内陆污染、北方沙尘和本地不利气象条件等综合影响,区域性雾霾和浮尘影响突出。同期,因供暖需要,北方煤炭消耗激增,冷空气频繁南下,导致重污染颗粒向江苏省输送效应十分明显。冬、春季节冷暖空气的交替易形成静稳天气,在大范围内边界层形成逆温,大气中水汽含量也往往较高,极大增强了颗粒物的吸湿增长,导致污染迅速累积[22-30]。
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弱对江苏省冬季西北气流的强弱具有重要影响。当弱西伯利亚高压控制我国北部与东部大部分地区,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弱。弱地表风速、稳定的大气条件以及混合层高度减弱了空气污染的传输和辐散,是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大范围灰霾形成的气象机制。强西伯利亚高压带来的寒潮/冷锋过程对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空气污染物具有显著的清除作用。
Wang等[31]结合中国47个站点的空气污染指数(API)以及东亚大气环流形势,通过对2001—2011年11个冬季47次大寒潮过程以及空气污染事件的分析,指出自寒潮爆发的4日内,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寒潮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效率达30%,对中国大陆范围均有显著影响。寒潮过程对冬季空气质量完整的影响过程通常为分为3个典型阶段:(1)冷锋过境前,污染物的堆积使空气质量逐步恶化;(2)冷锋过境时,强西北风的清除作用显著改善了空气质量;(3)冷锋过境后,在高压控制下污染物逐步积累,直到下一次冷锋过程。寒潮爆发后,API最低日由西北向东南逐渐推迟,说明了寒潮带来的高压、低温、大风天气由北向南逐步改善了中国空气质量的“北早南晚”的过程。
冷空气从寒潮关键区入侵江苏省,主要有3条路径。(1)东路:冷空气从寒潮关键区经蒙古到我国华北北部,在冷空气主力继续东移的同时,低空的冷空气折向西南,经渤海侵入华北,再从黄河下游向南,可达两湖盆地。(2)中路:冷空气从寒潮关键区经蒙古到达我国河套附近南下,直达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3)西路:冷空气从寒潮关键区经我国新疆、青海、西藏高原东侧南下,对我国西北、西南及江南各地区影响较大。不同类型的冷空气其影响强度、影响时间以及冷气团特征也有显著差异[32]。
3.1.1 重污染等级与首要污染物类型
2013—2015年冷空气背景下江苏省PM2.5、PM10和O3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132 d,重污染个例168个(表2)。由表2可见,污染等级多为重度污染,其中严重污染个例较少,占14%;污染天气主要出现在中路冷空气影响时,东路冷空气对污染影响较小。发生重污染天气时,污染物种类有所差异,无论冷空气路径如何,PM2.5占绝对主导地位,PM10主要出现在中路,O3在中路和东路概率均较高。
3.1.2 重污染时效与区域分布
对72个国控站数据按照城市进行了平均处理,用来表征每个城市的污染水平,如果只有一个城市达到重污染,则判定为单站污染,否则为多站污染。不同路径冷空气连续多日重污染次数及同日多点重污染次数见图1(a)(b)。由图1可见,中路、西路冷空气影响造成江苏省连续2 d以上重污染率达30%以上,最长连续重污染可达6 d;东路冷空气影响时,连续2 d以上重污染率为18%,全省仅出现一次连续3 d的重污染,单站点连续污染最多2 d。
中路、西路冷空气影响时,易出现3站以上区域性重污染,重污染频率最高地区为江苏西北部的淮安和徐州,主要污染物为PM2.5和PM10;东路冷空气影响时,易出现单站污染,重污染频率最高地区在江苏省中南部,主要污染物为O3。
图1 不同路径冷空气连续多日重污染次数及同日多点重污染次数
3.2.1 地面气压场特征
冷空气影响下的重污染日,不管冷空气路径如何,污染区域处于冷高压前部的高压楔内,地面水平风场弱,风速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图2(a)(b)(c)为西路、中路和东路冷空气影响时,江苏省区域性重污染地面气压平均场。
3.2.2 高低空环流配置
重污染日高空天气形势主要有2种类型,见图3(a)(b)。图3(a):高空槽引导北方冷空气扩散南下,中低层为槽后脊前西北气流,气流下沉,抵制污染垂直扩散;图3(b):高空浅槽过境,中纬度环流较平直,中低层有弱切变,850 hPa上有暖平流,层结稳定。总体上,高空冷空气主体偏北,近地层925 ~1 000 hPa上多为高压前东北/西北气流。
图2 西路、中路、东路冷空气影响时江苏省地面气压平均场
图3 冷空气影响致江苏重污染日高低空环流配置
3.2.3 气象要素特征
风向与风速: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2013—2015年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有33 d,重污染日风向与风速见表3。由表3可见,重污染日前24 h地面日平均风速< 3.3 m/s,其中西路、东路冷空气日平均风速< 2.4 m/s,有利于污染物积聚。西路、中路冷空气多为西北风向,有利于内陆污染物水平输送,容易维持或加速重污染的形成;东路冷空气多以东东南风向为主,风速相对较大,海上洁净空气的输送不利于严重污染的形成。3年中全省仅出现3个严重污染个例,南京市一次都没有出现。
降水与湿度: 上述重污染日中,仅2 d出现0.3 mm的降雨。中路和东路冷空气影响时,平均相对湿度差距不大,为72.7%~73.5%;西路冷空气影响时,平均相对湿度较小,为58%。
逆温层情况:上述重污染日08:00时的大气逆温情况见表4。由表4可见,西路冷空气影响时,逆温发生的概率为50%,逆温层高度为925 hPa以下;中路冷空气影响时,逆温发生的概率为60%,较强逆温层更为贴地,基本在1 000 hPa以下;东路冷空气影响时,逆温发生的概率为75%,逆温层高度为925 hPa以下,但贴地逆温较弱,较强逆温层在1 000~925 hPa。
混合层厚度:重污染天气发生时,平均混合层厚度约为0.78 km。混合层厚度小,不利于污染物垂直扩散。
表3 不同路径冷空气影响致南京重污染日的风向和风速 m/s
表4 不同路径冷空气影响致南京重污染日的逆温情况
根据冷空气背景下江苏省105个PM2.5的重污染个例,分析南京市上游污染输送对污染浓度的影响(表5)。由表5可见,冷空气影响下的重污染日,污染浓度日增幅为中路>东路和西路,冷空气污染输送贡献为中路、西路>东路。上游有污染正输送,风速小,即使无逆温,污染浓度日增量也可>100 μg/m3;上游负输送,应利于污染浓度下降,但近地层有强逆温,地面风速小,重污染仍可能加剧。
表5 不同路径冷空气下南京市上游污染输送对ρ(PM2.5)的影响
江苏省发生区域性重污染时,南京市ρ(PM2.5)日增幅>50 μg/m3的个例有以下3个特点:(1)上游有较强的污染输送,如中路冷空气影响时,徐州或淮安市前24 h与南京市ρ(PM2.5)差>50 μg/m3;(2) 上游有污染正输送,近地层有逆温或地面风速<2 m/s;(3) 上游有污染负输送,近地层逆温强度>1.6(℃/100 m),且地面风速<2 m/s。
(1)冷高压南下背景下,江苏省的重污染主要发生在中路冷空气影响时,东路冷空气影响概率较小;在中路、西路冷空气影响下易出现区域性、连续性重污染,污染物以PM2.5为主,O3次之;在东路冷空气影响下,多单站点污染,多日连续污染概率较小,O3污染概率较高。
(2)江苏省重污染日,高空冷空气主体偏北,中低层为槽后脊前西北气流或有弱切变,地面处于冷高压前部;层结稳定,且逆温发生概率>50%,混合层高度<1.2 km;前日和当日风速<4 m/s,无降水或<1.0 mm弱降水。
(3)中路、西路冷空气对PM2.5的输送贡献大于东路。上游有污染正输送,即使无逆温产生,ρ(PM2.5)日增量也可>100 μg/m3;上游污染负输送,风速< 2 m/s,近地层逆温强度>1.6(℃/100 m),污染浓度仍有增量。微风、逆温的静稳天气,是重污染天气维持和加剧的重要条件。
(4)南京市在有利的重污染发生环流背景和中路冷空气的影响下,ρ(PM2.5)日最大增幅< 150 μg/m3,且最大增幅< 100 μg/m3的概率为94.4%;在西路和东路冷空气的影响下,ρ(PM2.5)日最大增量< 100 μg/m3,且最大增幅<50 μg/m3的概率>60%。
(5)冷空气南下是造成江苏省重污染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重污染天气的发生,是本地污染、外源输送和局地不利于污染扩散的气象条件共同作用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