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冬玲,蒿雅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为中青年男性高发的眼底疾病,发病后主要症状表现为眼前重影模糊,导致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受影响[1-2]。当前,该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且多数患者病情反复,预后不良[3]。此外,多数患者对疾病认知水平低,易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影响机体正常生理平衡,也不利于预后改善,故需在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常规所采用的护理方法护理措施单一,并不具有切实效果,用于患者疾病治疗中并无显著性效果。临床针对常规护理不足,提出预见性护理干预,弥补常规护理单一不足,解决护理中的问题,防止护理疏忽,提高整体护理实施质量[4]。但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中护理研究分析中,较少应用预见性护理,其相关护理研究内容较少。本文重点探究分析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12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结合眼科学》[5]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经眼底荧光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确诊;②单眼发病;③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脏器功能疾病者;②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眼科疾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6~55岁,平均(41.24±5.06)岁;病程5~45 d,平均(18.65±4.18)d;左眼34例,右眼26例。研究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7~58岁,平均(41.37±5.12)岁;病程5~46 d,平均(18.71±4.22)d;左眼32例,右眼28例。各项数据经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遵医嘱进行相关操作、观察病情、口头或纸质材料宣教,与患者沟通交流时,疏导安慰患者。研究组则实施预见性护理,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成立护理小组:成立专业的预见性护理小组,成员包括全体护理人员,要求成员工龄≥5年,有丰富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有一定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护士长为组长,定期组织组员进行预见性护理内容、流程培训,确保可熟练掌握;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护理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其专业素质及能力。
1.2.2 强化预见性护理观念:展开护理方案前,由护士长按照近年来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护理问题,要求组员整理、总结有关护理策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结合研讨结果,确定护理方案,并要求组员在执行过程中强化风险意识,预见性发现问题,策略性解决问题。
1.2.3 护理措施:①改良健康教育形式:多数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治疗等知识的正确认识,易引发焦虑、不安,进而抗拒治疗。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可在常规纸质、口头宣教同时,增加丰富多样宣教方法,例如视频、图片等方式,加深患者的认知了解,也可结合利用思维导图模式,指导患者了解并配合治疗、护理。②心理护理: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不良心理,容易出现激惹状态,导致神经兴奋性增强,诱发心率、血压水平异常波动,干扰正常心脏电生理,导致治疗预后不佳。治疗及护理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告知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维持情绪稳定;每日与患者进行10min左右心理沟通,引导其倾诉内心悲观、压抑想法,介绍合理宣泄情绪方法,如音乐疗法(在不影响病情前提下,指导患者倾听自身喜好的音乐或节奏舒缓轻快乐曲,以转移注意力,调节身心)、全身放松训练(平卧位,以头部、上肢、躯干、下肢、足部顺序依次放松)等,以减轻心理应激。③饮食护理:邀请营养师参与,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制定适合患者的饮食方案,告知患者饮食禁忌,如避免食用炸、烤、肥甘等食物,禁烟酒;注意进食时间、速度等,确保药物治疗与饮食调理互相结合;指导患者适量食用一些药膳,如荠菜粥、鲫鱼冬瓜汤等,以发挥明目利胆、去湿利水等作用。④生活及用药护理:不良生活习惯、不规范用药也是影响眼病患者康复的关键因素。指导患者保持规律作息,每日睡眠时间至少8 h,提高睡眠质量;坚持进行合理运动,如散步、跑步、健身操、瑜伽等,每周至少5次;叮嘱患者遵医嘱合理用药,用药期间不能随意更改用药剂量,并注意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调整用药剂量,保证用药效果与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①评价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根据自制问卷进行调查,评价疾病知识、饮食方面与运动方面情况,各项之和100分,评分高,则掌握良好。②依从性评价。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依从性,采用Likert分级法评价,由医护人员评估,包括遵医嘱服药、合理饮食、运动锻炼、科学用眼、规律作息5个条目,各条目根据依从程度以0~10分表示,总分50分。标准:45~50分为完全依从,30~44分为部分依从,0~29分为不依从。依从率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所占百分比;③比较两组症状恢复情况,包括渗漏点消失时间、神经上皮脱落消失时间、视力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对应以t、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健康知识掌握度:干预前两组健康知识掌握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健康知识掌握度评分高于干预前,且干预后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依从性:干预后,研究组依从率96.67%,高于对照组85.00%(χ2=4.90,P<0.05),见表2。
2.3 症状恢复情况:研究组渗漏点消失时间、神经上皮脱落消失时间、视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2组健康知识掌握度对比(分,
表2 2组依从性对比[n(%)]
表3 2组症状恢复情况对比
3.1 加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护理干预重要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水平“泵功能”不足、屏障功能受损等造成视网膜感觉层浆液性脱离所致[6-7]。该病具有一定自限性倾向,易复发,患者需经一段时间后慢慢恢复,但持续视网膜下渗漏、色素上皮萎缩,可导致出现黄斑囊样变性,影响视力水平,故需加强早期干预[8-9]。而且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干预中,除积极对症治疗后,良好的护理措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因多数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治疗等知识的正确认识,加上担心病情、恐惧视力下降等,可引发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影响依从性,护理不良事件风险较大。但既往常规护理主要由护理人员遵医嘱进行治疗、护理操作,护理措施过于单一、执行措施被动,忽视患者个体差异,应用受限。
3.2 预见性护理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预见性护理重视护理措施的预见性、个体性,能防止出现常规护理经验性、随意性较大弊端,利于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可更好为患者提供理想医疗护理服务[10]。但目前临床就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中预见性护理应用研究仍较少。本研究在研究组中实施预见性护理,发现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价值:①预见性护理可提升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本研究调查发现,研究组干预后健康知识掌握度评分较对照组高,这说明预见性护理可切实提升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其原因是预见性护理的实施可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配合护理操作且重视护理措施更具个体性、多样性,比如采用改良健康教育形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视频宣教、思维导图等方法,能克服常规护理中健康教育形式单一的弊端,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提升其健康知识掌握度。②预见性护理可改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依从性。本研究发现,研究组干预后依从率达96.67%,较对照组的85.00%高,说明预见性护理可更好地提升患者依从性。其原因是预见性护理的实施可帮助患者更好认识疾病,促使其准确掌握疾病发生机制、发生原因、预防措施,认识到规范用药、饮食、运动锻炼等行为的重要性,并调节心理状态,促进从医行为,提升采取健康行为方式的主动性,改善依从性。③预见性护理可改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预后。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渗漏点消失时间、神经上皮脱落消失时间、视力恢复时间更短,说明预见性护理的实施可利于促进临床症状恢复,改善预后。其原因是与预见性护理可提升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改善依从性等因素有关,利于促进其形成健康行为,促使治疗效果充分发挥,促进康复,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护理中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效果理想,可提升其健康知识掌握度、依从性,促进临床症状恢复,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