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冰
在四川凉山州西昌市,攀钢的“钢铁大脑”正指挥着整个工厂低耗、高效、安全地运转,一年成本节省1700万元,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帮助下,钢铁正在“用数据炼成”。
在浙江杭州的犀牛智造工厂里,服装的颜色、尺码、图案都可以自由定制,消费者甚至第二天就能在淘宝买到成品,而过去服装行业的生产效率只能做到1000件起订、15天交付。
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的数字化蔬菜工厂里,菜农变成了在“智慧大棚”里种蔬菜的“流水线工人”,劳动强度大幅降低,但产量却提升4倍。
在“中國乳都”内蒙古呼和浩特,数字赋能后的牧场景象让人赞叹,一头牛吃下多少饲料,与远在城市里的你每日喝下多少牛奶,也能够紧密关联、数据“同频”。
在繁忙的广州白云机场,云计算和AI让数千架飞机实现安全的秒级停机位分配,每年让数百万人次不再需要乘坐摆渡车。
在“金顶观云”的峨眉山,人在游、数在转、云在算,真实的彩色云海和虚拟的“文旅行业云”正一起让数以百万计的游客玩得舒心顺畅。当然,不能亲临的你也可以通过手机“云赏云”。
在全国各地,每个人手机里小小健康码的背后,其实折射出了无数种“数智化”城市治理的新可能。“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路”“一网统管和一网通办”……越来越智慧的“城市大脑”正在交通、城管、文旅、科教、卫健等诸多领域和场景发挥作用,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这千行百业“上云”和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改变汇集起来,就是“云”上的中国,是我们数智化的未来。
创新永远是“勇敢者的游戏”。
我们采访了一系列敢对过去说不的“勇敢者”,希望能从他们的“上云”和数字化转型故事中,展现通往“数字中国”路上的不易、坚持和美好。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从中央的顶层设计到地方的具体举措,发展“数字经济”和建设“数字中国”,一直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在刚刚结束的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时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这是“数字经济”自2017年首次出现之后,第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疫情冲击之下,大家的生活、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变,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进程被大大加快,也让2020年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普及年。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迎接数字新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潜力和无穷的可能性。
比如,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的发电量为74170亿千瓦时。这个数字在全球遥遥领先,是第二名美国的1.85倍。但同期,中国完成的GDP只有美国的约70%。
虽然不能仅就一个数据得出结论,但这足够引发思考。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体验……这些都是数字化技术和手段的优势,那么,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能不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能?这些都非常值得思考。
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底层基础设施,“云”如同水、电、网一样重要必不可少,“上云”更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石和关键一步。
在云计算时代,企业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自建机房,云计算把算力资源的供需变成了高效的“电网”模式,点击鼠标就像按下电源开关,云计算厂商会把需要的算力从数据中心直接输送过来,即取即用。
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云计算使得他们也能享受低价、高能的算力资源。
因此,千行百业对“云”的需求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上云”从过去的“锦上添花”成为了“必修课程”,不是“nice to have”而是“must have”。
来自全球知名数据机构IDC的最新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全球以云为中心的IT转换,预计到2024年,全球整体云计算产业规模(包括云服务、云相关服务和云基础设施建设)将达10000亿美元以上,而在中国将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
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与应用白皮书》则预测,2023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政府与企业的上云率将超过60%。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也在其《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20年)》中指出,未来10年,云计算将迎来发展的“黄金十年”,进入普惠发展期。
“上云”是近年来需求越来越旺盛的产业方向,尤其是在疫情之下,云计算行业更是被按下了加速键。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抑或是政府部门,都希望加速数字化和智能化,而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出行、智慧政务、智能制造等诸多场景,都产生了大量需求。
云购物、云办公、云上课、云旅游……宅在家中,也能云上生活和工作,成为很多人的日常。
随着云上生活日渐普及,云计算正带动数字化从量变走向质变:因为云计算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扩大了数据规模,数字化才开始成为现实。过去10年,伴随着云计算的兴起,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也相继进入蓬勃发展期,这些技术的协同发展,让数字化革命一步步成为现实。
上云和数字化并不是目的,而是达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手段。
“云计算本质上是一个新的体系,不仅是硬件,也是整个生态。这个体系更有生命力,更有性价比,也更有演进的路径。”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在接受包括《中国经济周刊》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说。
其实,早在2019年,张建锋就判断,传统IT向云计算全面转移的分水岭已经到来。在传统IT时代,“烟囱林立”的IT架构体系会造成重复投入、数据之间难打通等障碍,而云计算则意味着数据被集中有序地处理、分析和分享。
随后阿里巴巴率先实现了“All in cloud(全站云化)”,成为“云上的阿里巴巴”。这一年“天猫双11”的核心系统就100%跑在了阿里云上,自研的“飞天”云操作系统成功扛住全球最大规模的流量洪峰,一日成交额突破4982亿元,订单创建峰值达到58.3万笔/秒。
阿里云也正在把这套“上云”解决方案向各行各业输出。通过推动云智能普及,助推千行百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在过去11年里,阿里云为数百万客户节省了超过2000亿元的运营成本。
当然,这并不是“上云”的全部意义。张建锋认为,现在我们正从“云1.0时代”迈向“云2.0时代”,而从1.0到2.0最大区别就是,客户上云要解决的不仅是IT问题,还希望解决流程创新、业务创新、组织创新,甚至市场创新跟商业模式等一系列创新问题。
但是,并不是每个组织都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支撑数字化转型。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日渐深入,数字化的开发需求越来越多。根据国际权威市场调查机构Gartner预计,2021年对于应用开发的需求将达到所有IT公司开发能力的5倍。
不过,随着云计算的普及,不仅硬件架构越来越灵活,也倒逼软件生态越来越敏捷。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创新的技术门槛正不断降低,这让数字化转型在技术上更加唾手可得。
张建锋认为,“上云”会带来一场“低代码革命”。低代码,简言之就是让非专业开发人员通过简单拖拽等动作,就可以完成应用的开发。这就意味着那些过去无法享受技术红利的中小企业和创业者们,可以更便捷地获得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和工具手段。
让伟大和微小的创新同时发生,才会是一个颠覆过去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