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兰
璧山全域都是科学城,这是很多人初识璧山的印象。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西部(重庆)科学城的“重要部分”,璧山唱“融入之歌”,弹“科技之调”,做“发展之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全区按照“招引并购”与“孵化培育”并重思路,着力构建“一轮明月、满天繁星”科技创新工作格局,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出台、一大批先行先试创新探索启动、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落地开工,全力推动科技璧山、创新璧山建设。
强化示范,培育龙头“带跑”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起点,璧山区领导班子不约而同将目光对准前方:如何让璧山科技创新之路走得更稳更快?
在“双城经济圈”战略中,市委赋予璧山“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先行区、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成示范区、大健康产业集聚区、航空门户枢纽”全新定位,显著提振了璧山发展格局、区位优势和美好愿景。
一系列大动作相继展开:璧山依托比亚迪、康佳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新能源汽车和光电信息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研发创新示范基地、全球领先的电池产业全球研究中心,打造全球最领先的全产业链,形成掌握核心技术、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产业集群。
一组生产场景带来直观的展现:2018年首届智博会上,比亚迪与璧山牵手,开启势如破竹的发展态势。比亚迪汽车动力电池生产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占地1500亩,一期工程于2019年2月动工,2020年3月“刀片电池”全球发布、正式投产,“高集成刀片动力电池技术”被评为年度7项“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之一,2020年5月,“云巴”示范线全球首发运行。
从科技资源到现实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丰硕成果。当前,璧山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产能达到20GWh,不久后,还将新增15GWh生产线,产能扩大到35GWh。在2020年线上智博会上,璧山再次与比亚迪签约,合作进一步升级,比亚迪将在璧山成立电池研究总院公司,迁入3000余人的科研团队,将电池研究总院公司建设成为国家级电池研发创新示范基地,建成全球领先的比亚迪动力电池产业全球研究中心。
建智建脑,为区域经济、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把脉支招,这在璧山已成为常态。
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汇集世界顶尖专家团队近200人,完成600余项专利申请。科研人员作为“探险家”,在科技的“无人区”披荆斩棘,诞生多项全球“首创”技术,成功研发P0.375全球首个玻璃基板上最小间距的Micro LED显示屏,业界量产芯片尺寸四分之一的Micro LED超小尺寸芯片。
一项项科技研究次第展开,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走出“闺阁”,转换为可触可感的科技产品。目前,正全力推动Micro LED和前瞻性光电科技研究,并着力促进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与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全面融合,共同开展光电技术基础性研究;聚集超千人的半导体光电研发团队,打造全球最领先的Micro LED全产业链,形成掌握核心技术、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产业集群。
搭建平台,创新引领“群跑”
从“制造”到“智造”,璧山区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将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自身崛起的“秘诀”。
乘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把建设科技强区的“规划图”变成可操作可执行的“施工图”,璧山打造30万平方米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首期10万平方米正式投用,孵化一批新科技企业,引进一批创业孵化载体,培育一批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孵科技型小微企业与团队。
在这趟“高速列车”上,“车头”依托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建成特高压电力智能运维产品中试线、无线电能传输产品和碳化硅交-直流充电桩柔性半自动化流水作业中试线,建立3个专业测试实验室,成功孵化平创半导体、华创智能科技、创新燃料电池等11家新科技企业。
“车身”打造中新(璧山)科技创新离岸孵化器中心,建立海外高科技项目储备库,对接创新生物膜、节能型纳米玻璃涂料等项目10余个。同时引进建设中关村意谷智创中心、重科加速器等创业孵化载体,培育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8家,在孵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团队140多个。
一路驰骋,越过山丘,璧山“科技列车”加速前进,行驶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卡脖子”的問题,璧山区鼓励企业借智借脑,加强中外企业合作,突破关键技术难题—
支持川铁电气与法国CAT公司超级电容先进技术合作,助推法国超级电容全球研发生产基地落户璧山,实现国外全套先进技术及产品国产化;支持得润电子与意大利美达电子合作,其世界领先的车载充电机项目在璧山量产,并成为宝马和保时捷核心供应商;支持龙润转向器与德国公司合作开发自动转向器,靶向填补国内空白,其销量跻身全国前三甲;支持品正食品与瑞士先进食品企业合作,做到吹瓶、罐装、包装、入库一体化,打造西南最先进的智能化工厂,已成功申请“智能化工厂”称号……
鼓励研发:出台政策“助跑”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推进璧山加快发展的沃土,机制创新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从强化金融支撑、平台搭建等方面着力,璧山聚焦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着力为创新发展营造“软环境”。
资金是企业创新发展“血脉”,璧山创立、整合工业企业、中小微企业流动性信用贷款风险补偿、中小微企业转贷应急周转资金、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八大资金池”,融资31.6亿元,支持企业305家。
政策是企业创新发展“加速器”,出台《璧山区鼓励科技创新二十五条政策(试行)》,从优化创新生态,聚集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制定奖励措施,最高可获1000万元奖励。
其中,在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重大平台建设方面,最高可获得200万元奖励;在鼓励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方面,最高可获得50万元奖励;在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量质提升方面,对营业收入首次超3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200万元奖励。
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区应享受和通过申请45条政策的企业23.5万户次,兑现落实率99.99%,累计减免金额10.5亿元,累计缓缴金额24.5亿元,累计降费金额0.9亿元,累计节约成本金额14.1亿元。
科研实力是企业创新发展“根基”,璧山大力实施“企业成长计划”,鼓励民营企业组建黄桷树智能传感器研究院、得润汽车电子研究院、盾之王公共安全研究院等专业技术研究院。“盾之王”荣获市长质量管理奖提名奖。
在共享平台大厅的屏幕上,滚动着一组增长数据:璧山区累计培育企业新型独立研发机构27个,科技型企业822家,高新技术企业220家,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8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累计引进培育实验室、技术中心、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研发机构172个,占比达到41%,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面向“十四五”,璧山将继续深挖科技资源“富矿”,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发挥优势、迎难而上,破坚冰、拆壁垒,深入推进改革创新,释放创新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