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纲区域主角,“大足”跑出加速度

2021-04-07 04:14袁麒麟
重庆与世界 2021年3期

袁麒麟

历史选择大足,因为大足承渝启蓉的良好区位和厚积薄发的区域实力。大足顺应历史,因为大足人与生俱来的责任担当和置身开放前沿的时代使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的战略重构,又一次将大足推到了引领发展的历史舞台。善于审时度势的大足人立足成渝相向发展腹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支撑、成渝主轴特色产业集聚地、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的优势,以国际旅游目的地为支撑,加快建设大足石刻文化公园,争当巴蜀旅游文化走廊的引领者和真正主角。

两战发力:“战贫”“战疫”圆满收官

刚刚过去的2020年,大足人在大战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在攻坚克难中展现担当作为,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常的历程。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道检验初心与使命的加试题。在这道加试题的解答过程中,大足人谱写了一曲众志成城、同心同德的时代之歌。全区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广大群众、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守望相助、同心抗疫,构筑起了牢不可破的生命防火墙,用17天实现新增确诊病例“零增长”,用50天实现确诊病例、住院病例“双清零”。

大足统筹“战疫”“战贫”两大战场,创新开展大帮扶、大培训、大排查、大拆危,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百日大会战”、收官大决战。

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有着20年党龄的龙石镇青山村党支部书记夏昌友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发动机,自己不停转,也推动了全村的运转。青山村是一个贫困村,辖区内务工返乡人员多,防控不当极易造成疫情扩散。驻青山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聂川一边忙于成渝高铁邮亭、长河碥火车站和复工人员的监测督导工作,一边到花椒基地指导锄草、施肥。自从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以来,聂川带领村支两委完善交通和产业规划图,在路网沿线布局稻虾、河鲜、花椒等产业基地,实现路网规划与产业布局“一盘棋”,并通过“基地+业主+贫困户”发展模式,将贫困户的致富梦想镶嵌在产业链条之中。

按照《大足区脱贫攻坚“收官大决战”方案》,大足聚焦“六个领域”、打好“六场战役”。即聚焦尽锐出战,决战责任落实;聚焦九大专项行动,决战政策落地;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决战脱贫质量;聚焦短板弱项,决战问题整改;聚焦专项调查,决战数据质量;聚焦总结宣传,决战圆满交卷。一场接一场的攻坚战役,在改变贫困人口生活状况的同时,也激活了希望的田野。

“两不愁三保障”是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大足通过完善动态排查、问题清零、督查督办三大机制,动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把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作为统筹推进“战贫”和“战疫”的重中之重,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及时防范和化解扶贫产品滞销卖难风险,引导加工企业深度开发扶贫产品。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强化动态监测、精准帮扶、兜底保障,防止返贫致贫,建立因疫因灾突出问题、工作短板问题和各类督查检查发现问题任务清单,统筹整改、挂单推进、限时整改。

如今,大足所有建卡贫困户均已实现稳定脱贫,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两类人员”返贫风险应消尽消,顺利通过脱贫攻坚专项调查和市委市政府成效考核。

四区联动:产城融合引动全域

大足是巴蜀文化走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足按照“四区联动、四地协同、三个发展、三大愿景”的“4433”思路,致力文化兴区、工业强区、农业稳区、生态靓区,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特色产业新高地、营商环境优选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按照市委“把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大足石刻作为谋划推进大足发展的首要战略”的要求,大足将打造国际文旅城作为文化兴区的主抓手,通过“十里景观十里城”、大足石刻巡回展、景点串联等关键举措,彰显石刻之乡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大足石刻游客中心建成投用、“大足石刻号”高铁开行;大足石刻博物馆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四川美术学院大足学研究院挂牌成立;公布首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2处,启动68处中小型石窟滚动保护计划;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获评市文物保护优质工程,大足石雕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获评中国文旅融合发展名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和市级智慧旅游示范景区,龙水湖度假区入围市体育旅游综合体,香国公园获重庆“最美公园”及市民口碑奖,“晒旅游精品·晒文创产品”获全市最佳推广奖。

工业强区是大足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为做强经开区,做大高新区,做优工业区,做实文创园,大足制定出台了“工业强区”实施意见和五金、静脉、电梯、无人机、文创5个专项行动计划。龙水小微企业园、盛泰光电产业园等项目快速推进,台铃、金箭、玉骑铃电动摩托车项目签约落户,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新增规上企业35家,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4.5%,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15%。

针对农业稳区,大足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多点布局实现竞相跨越,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27个镇街按照“地域相邻、优势相近,突出重点、抱团发展”的原则,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农业示范片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有序推进,10万畝油菜苔纳入百亿级基地核心区,芳香加工中心、宝顶酿造等项目竣工投用。大足黑山羊入围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认证绿色食品23个、富葛鲜片通过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定。

为实现生态靓区,大足持续打响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七个工作机制”,扎实开展生态环保“八大攻坚行动”。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建、龙水污水处理厂提标和镇级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新建污水管网65公里,建成日处理2万吨中水回用工程,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620家。玉滩水库库心断面水质达到湖库Ⅲ类,太平河出境断面水质从Ⅴ类跃升至Ⅲ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0天、增加21天。

为推动四区联动,大足从干部作风转变、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三大环节下苦功。通过实施清单制、责任制和销号制,发挥财政体制和考核考评的导向作用,擦亮六个特色品牌,打造六个区域中心。即擦亮大足石刻品牌,打造区域文化旅游休闲中心,共建巴蜀文旅走廊和国际知名旅游地;擦亮工业优势品牌,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中心,做大汽摩集群、五金集群、智能集群、文创集群和静脉产业集群;擦亮大足硒锶品牌,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供应中心,连片开发冬菜、荷莲、雷竹、茶叶等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擦亮生态环境品牌,打造区域高品质生活中心,与周边区市共建生态廊道,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擦亮区位优势品牌,打造区域交通枢纽中心,与周边区市共建现代交通物流体系;擦亮职业教育和医疗卫生品牌,打造区域职业教育和医疗康养中心。

一年来,大足与周边地区签订合作协议104个,发起成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遗产、汽车摩托车、智能制造、静脉产业、柠檬金三角、教育医疗等六个区域联盟,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49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5家、总数达到102家,新增科技型企业366家、总数达到1001家,发明专利达到295件。大足高新区获批“国家火炬工业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聚足众创空间备案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大足锻打(刀具)团体标准发布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1.5%。

二元共进:城乡融合再谱华章

“十里荷棠·山湾时光”是集休闲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城景融合旅游休闲综合体。通过发展荷莲、海棠等特色水果花卉和特色民宿,打造年年有节、季季有果、月月有花、天天有客、湾湾有品的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吸引城乡居民纷至沓来。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大足也开启了城乡融合发展国家试验的新征程。以坐不住、等不起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到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推动投资快速增长、消费潜力释放、进出口规模扩大,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去年,大足共实施城市提升项目80个,红星生态公园、南山植物园建成投用。吾悦广场、大融城等中高端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实施棚户区改造12.9万平方米,改造川汽厂三片区等老旧小区105.1万平方米。城区三环连接线基本建成,城市建成区由36平方公里扩大到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城景融合的城市新梦想,让大足迈出了城市生态变迁的“大足”。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国字号名头,是对大足城市变脸的高度认同。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新(改)建四好农村路300公里。建成5G基站1078个,成功纳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面貌明显改观。去年,大足完成国土绿化营造林10.6万亩、建成垃圾分类示范村30个,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厕所8379户,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100%,完成旧房整治3000户。

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正在悄然改变大足人的生活方式。区人民医院成功通过三甲复评、加入华西口腔专科联盟,区中医院成为市中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区妇幼保健院住院大楼建成投用,镇街卫生院全部纳入改革试点,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所有镇街,43种抗癌药、97种国家谈判药品纳入醫保报销目录。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通过国家验收,全市首个“互联网+智慧民政”系统平台上线运行。成渝中线高铁即将获批,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开工,创建国家卫生区通过公示,创建国家高新区已上报国务院,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式签约落户。

新征程已经开启,新使命重任在肩。大足撸起袖子加油干,重整行装再出发,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全市前列。农村危房改造、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获国务院通报表彰,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和“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单位,政府系统8个单位被表彰为全国优秀集体或先进单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财政电子票据改革经验全国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