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乡村振兴“三色”路

2021-04-07 04:14袁麒麟
重庆与世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彭水示范村法治

袁麒麟

全县11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2万户贫困户11万名贫困人口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从19.8%降到0.49%……自2020年2月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正以全新姿态,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地处渝东南的彭水县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和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彭水县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通过产业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铸造乡村振兴的“成色、底色、亮色”,全面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铸筋骨、塑魂魄、育内涵。

铸筋骨:产业发展是“成色”

激活“人、地、钱”三要素,是农业农村改革的关键命题,彭水如何围绕这个命题谋篇布局?关键在于產业。

彭水县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全领域、大视野、大手笔规划,坚持品牌塑造,做大做强乡村产业,推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

改的是思路。彭水多措并举延长产业链,全域统筹资源叠加配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聚合优质文旅资源要素。

变的是出路。2020年获批市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1个;成功打造国家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创建乡村旅游AAA级景区3个,乡村旅游产值达25亿元。

没有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在彭水,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一样红火。冬日里,汉葭街道兴和村的苏麻地里寒风凛冽,但也抵挡不住村民收获的喜悦。

“期待以后越来越多!”数着新到手的进账,村民庹大安憧憬着未来。原来,苏麻是“懒人”庄稼,种植不费力,收入还很好,每亩平均收入2000元左右。77岁的庹大安从3年前的6分地扩大到现在的4亩地,紧巴巴的日子也跟着大变样。

当地通过引进公司,建立了公司提供技术、种子、肥料、回收等一系列长效机制,让苏麻成为该村的一大特色产业。

30多公里外的郁山镇,红薯粉远近闻名。郁山镇每年种植红薯面积3万亩以上,年产值约1.2亿元,年均收购鲜薯400万吨,覆盖贫困户500余户,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或者扶贫产业贷款入股,实现户均增收和每年保底分红。

近年来,彭水高质量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打造了彭水红薯粉、彭水苏麻等特色产业,还有烤烟、中药材、经济林、畜牧业等,用产业带动群众走上致富路。

如今,彭水已成功创建“全国甘薯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自主培育的彭薯1号、彭苏2号、彭紫薯1号、彭紫薯3号等9个新品种通过重庆市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全县全面种植推广。2020年新申报“两品一标”产品74个,已获批18个,全县有效期内“两品一标”产品累计达67个,特别是彭水苏麻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全县名牌农产品累计达11个,“三品”提升工程全域开花。

当地同时创新“产业村长”机制,全县274名“产业村长”协助落实2.2万余户贫困户的到户产业规划并提供生产服务指导,“产业村长”得到农业农村部和国务院扶贫办高度肯定,并被纳入全市脱贫攻坚典型经验库全面推广。

另外深化农村改革,成立290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和1个合作社,290个村社集体经济共计实现总收入1095.81万元。

塑魂魄:绿色发展是“底色”

在北京务工10多年的老刘,近些年每年都要回绍庆街道过江村几次。“变化太大了,一次一个样。”老刘掰着手指数着:农房改造、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公共场所绿化……在他看来,家乡经历了一场彻头彻尾的“美容”,房子美观,花草整得好,生活大不同。

“现在到处都是水泥路,下雨天走哪儿都不脏鞋子。”二月的一个下雨天,高谷镇庞溪村民家中灯光亮堂,谈笑声交织。大家说起近年的变化很是兴奋,“放在以前,泥巴路稀烂,下雨天都不愿意出门。”

两处场景折射出彭水的乡村振兴图景,在“富起来”的同时更“美起来”,把乡村振兴“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彭水思路清晰。

出重拳—

推进村庄清洁及“五沿”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现清洁行动覆盖村(居)率、村居干部参与率、农村常住农户参与率“三个100%”的目标;

推进农作物化肥农药零增长,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0.5%,回收废弃农膜375吨,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达93%;

持续提升村容村貌,完成旧房提升2000户,新建四好农村路471公里,完成九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改项目,改造卫生厕所238个,创建美丽庭院700个。

出长拳—

全县66艘渔业船舶、123位合法渔民已全部退捕上岸,渔船渔具等附属设施设备全部处置完毕;

退捕渔船渔民补偿补助资金1392.9万元已全额兑现,退捕渔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转产安置就业率达100%;

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溪河鱼类自然保护区已实行常态化全面禁渔;

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彭水县乌江乌江流域和其他天然水域实行10年全面禁渔。

育内涵:和谐发展是“亮色”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彭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振农民精气神,孕育农村好风尚,绵绵用力下足功夫。

走进重庆市彭水自治县长生镇三合社区1组,村庄美丽,道路整洁,风格独特的法治文化墙引人注目,街角处的分类垃圾箱一字排开,共同构成一幅农村生态新画卷。

法治文化广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处处都有法治元素。三合社区这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牢牢把握依法治村这一法宝,让文明和谐之风吹暖乡间。

彭水县全面提升乡村法治水平,累计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9个,67个“三治结合”治理示范村(社区)创建完毕并通过验收。

法治是彭水“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还有政治、自治、德治、智治,包含18项重点举措、58个具体任务:比如“一支一策”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利用互联网等提升乡村“智治”水平,获批国家“雪亮工程”重点支持区县;实施乡村治理网格化管理,建立五老自治队296支。

和谐发展是“亮色”,彭水让宣讲走进乡村,让志愿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移风易俗改变传统陋俗……随着各类活动扎实推进,彭水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有活力,切实发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作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助力。

彭水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暨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等各类宣传宣讲活动,做到了县、乡、村、组全覆盖;开展梦想课堂活动80场次、“家风”润万家40场次、“三下乡”活动40场次、“孝善立德”主题实践活动30场次。

宣讲者从理论名家到机关干部再到草根群众、百姓名嘴,多元化的宣讲队伍带来了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理论做成最对群众胃口的“农家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地同时坚持实践养成,培育良好家风民风乡风;丰富文化生活,统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9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2021年,站在“十四五”开局起点,彭水众智共谋绘发展蓝图,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继续将涓滴汗水汇聚成助推乡村振兴的浩瀚洪流。

猜你喜欢
彭水示范村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2022年山西将建设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陕西新评定20个旅游特色名镇34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上海完成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任务
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数字化”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彭水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彭水县精准扶贫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