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海华
在基础教育领域,普通高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特殊而关键的学段,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任务艰巨而重要。而今广西新高考即将推行,高中教师该如何应对,才能在改革中既能实现优质升学率,又能为高校输送高素质人才呢?笔者认为课堂的把控很关键。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统编历史教材的涵盖范围较广,每课时(或单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对外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单元时代跨度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立足课标整合教材,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教与学脉络清晰、简洁明了,才能使学生乐意学、学得好,从而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巧用历史资料可以起到活化历史课堂的效果。
历史学科单调枯燥的文字实在难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中具体的材料、生动的图片、动人的故事等,都可以化无形的历史为真实的存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巧用史料还能增加教材的灵活性,加强学生对史实真实性和本质的理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为其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历史如果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记硬背教材的现有结论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的。如《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运用《权利法案》的原始资料,让学生深刻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征,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自主学习,人人参与,积极思考,历史课堂就成功了一大半。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为构建有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的整体联系(或思维导图),对专题线索、历史阶段特征、纵横联系进行系统掌握。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思维为主动学习思维。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1 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设情境:以当时一位五四运动的先锋——黄日葵(广西桂平人)为载体,将他不同时期的生活、活动与这节课每个知识点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当时的人和事,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加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历史课堂的质量所在。探究应以课标的要求为基准,围绕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内容开放灵活,精益求精,贴近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才能达到最初的目的,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即使有些学生做得不是很好,教师也应给予鼓励,使其慢慢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品质,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质量。
高考命题经常体现对时政热点问题的关注,强调考查热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课本知识外,还要关注社会现实,结合时政热点进行教学。引入时政热点,如三农问题、社会保障等等,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时政热点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巧用时政热点还可以为学生高考解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将热点问题渗透日常的历史教学与复习备考,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热点问题,发现和阐释其现实意义,并进行总结反思,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还有利于丰富历史课堂。
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是历史课堂的灵魂。历史课的情感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以情优教,有利于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使用多媒体设备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过去性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如何把过去的历史变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单靠教师口述是很难办到的。多媒体设备能够直观形象地将过去的历史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教学效果。
乡土史教学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媒介。学生对家乡有着格外浓的亲切感,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充分利用乡土史料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能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还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新高考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注意方法,掌握原则,不断实践,勇于探索,关注学生的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即可达到活化历史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