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亚男
引言:王荣生教授在《作文教学为什么“俗招”盛行》一文中指出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主要关注“两头”:一是在写前,指导审题立意,明确“写什么”;二是在写后,对习作进行讲评,让学生知道“写得怎么样”。但对学生最感困惑的“怎么写”却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指导,而在实际写作教学中最为核心、最应关注的就是写的过程。
学生思维如边塞之荒原野水,下笔自然难成磅礴江河。学生不知道怎么写,不是因为头脑中没东西,而主要是没有学会将“源头”所拥有的“活水”激发出来,并适时适当地开凿疏通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春流。写作过程不能缺少教师,规范地指导对于学生作文创作极其成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当然,“规范化”并不就意味着模式化、僵化。我们倡导作文的个性化,但那只是最终的结果,平时的训练应该从规范化到强化到优化。本节课在认真批阅学生作文及学生访谈的基础上,设置微型化目标——在写作中恰当使用修辞,借助“范文支架”助力学生规范写作。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水含珠而生色,山蕴玉则生辉。”有文采的作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自然容易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而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是增加文采最简单高效的方法。高考修辞知识点的考查,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诗歌鉴赏和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多有涉及,那么,除了解题,在写作时该如何运用修辞呢?
提前印发导学案,请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学习任务一。
任务一:赏析范文
(1)真题回放:2019 全国卷1 作文
(2)范文支架:优秀作文《我们得以挣脱牢笼》
[试题及优秀范文《我们得以挣脱牢笼》(选自《中学生阅读》)均印在导学案上,此处略]
(3)问题支架:仔细阅读,结合范文谈谈,本文在修辞手法运用上有何特色?
(4)学生点评(总结)
①标题《我们得以挣脱牢笼》运用比喻修辞,立意独特,画面感强,引人入胜。将各时代喻为“牢笼”,卒章显志,强调只有“劳动”可以让人挣脱束缚——“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从田间地头到宇宙天空,从注目方寸到思接千里,不同时代的劳动,让我们得以不断挣脱牢笼”。
②作者有很强的修辞意识,文中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引用,如:“雨果曾言:“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等。比喻、排比,如:“天有四时,他们有条不紊地挥舞着双臂,修犁、耕种、采桑、织布、收割、酿酒……从身边起伏而过,如松涛一般现出季节痕迹的自然之声,仿佛一种应和:春天的莺啼,夏日的蝉鸣,秋季蟋蟀振翅,入冬,雪沉沉压住声响,只有灶头的柴火不时发出噼里啪啦的低唱,弥漫出一丝丝甜香,劳动,让生命的脉络由此相续。”文章一气呵成,内容丰赡,辞采富丽,适合演讲情境。
(5)考纲解读:
高考《考试说明》关于“有文采”的描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手法、文具有意蕴。”
教学建议:巧用修辞,文采飞扬。
(6)高考作文优秀范例片段展示:(略)
任务二:当堂仿写练习
1)范例1:
理想是盏灯,强者经风不熄,弱者遇风即灭。
(仿写句子。)
2)范例2:
成熟是“春风吹又生”的小草,袭一身绿面对荒凉;成熟是“濯清涟而不妖”的野荷,静思无人观赏的寂寞;成熟是“轻肌弱骨散幽葩”的金菊,为凋零的季节挽住缕缕清香;成熟是“众芳摇落独喧妍”的蜡梅,以寂寥的姿态体现高洁。
(以“生命”为话题仿写句子。)
3)思考:
①判断范例所用修辞
范例1:比喻、对偶
范例2:比喻、排比、引用
②仿写
范例1:理想是把剑,勇者披荆斩棘,懦者遍体鳞伤。
范例2: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生命就是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 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的浩然正气。
③修辞分别有什么作用?
比喻可使文章中的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对偶的使用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练集中,也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
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恰当的引用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增添文采与哲理性。
任务三:课后巩固小练
展开想象联想,以“挫折”为话题,运用3 种以上修辞手法,写一组句子,不少于300 字。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是“思维的直接实现”,立意、材料和结构都是靠语言表达出来的,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修辞是提升语言品质的重要手段,巧妙使用修辞,可增强文章的美感指数和文化内涵,增强文章整体之美。
在“巧用修辞”的微型写作思维训练中运用支架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次教学尝试以范例支架为主,以问题支架、建议支架为辅,指导学生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学习运用常见修辞手法增加作文文采。以同龄人的考场“优秀范文”为支架引出“巧用修辞”的专项训练,将原本概念化、抽象化的静态知识转变为情境化的“活性”知识,让学生直观感受修辞手法在考场作文中运用产生的神奇效果,为学生建立写作“原型”提供品质优良的典范。以“问题”支架引导思考,以片段式“范例”作为具体写法的示范,鼓励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模仿,以“建议”支架启发学生当堂练习,并在交流讨论中深入理解修辞作用,再进行二次修改,学生积极表现,不断超越。期待时间来明证,搭建写作支架助力学生跨越学习障碍,打开写作过程“暗箱”,待到支架撤除,能够实现写作学习者向真正作者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