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 瑞
对于初中而言,最后呈现在中考之中的内容中可能显得化学占比很少,其中,化学是初中生九年级才接触的学科成为其原因之一,但是我们也显而易见地知道九年级化学却也是最值得重视的部分之一,从九年级化学中提炼出更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化学的实验部分。它是书中理论知识的来源和整个化学学习的基石,如何把实验深入学生之心,微课的出现就很重要。针对初中化学实验课微课的设计与应用展开讨论。
初中化学中一些知识点相对比较困难和抽象,有时无法让学生对实验知识点快速地理解并在练习当中运用这些知识点。教师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可以利用微课的授课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讲解,先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录制成对应的微课,让不同学习阶层的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反复学习理解与掌握。当然,在教学的时候,对于微课应该是合理的应用,而不是盲目的开展,一些章节如果不需要,也可以不使用微课。在微课中穿插一些教学的视频,并且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对抽象的理论实验进行变换,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一眼就明白重点与难点。而这也需要教师有充足的准备,提前对微课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找到最适合的方法与例子,只有这样才能够合理科学地完成微课在课堂中的应用。
“微课导学”是利用把“微课”渗透到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在不同学习阶段,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上课之前,微课的应用在于引导学生预习实验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状况,优化学习任务,厘清本节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自发预习所学内容。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实验”中,“微课”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展示实验原理,以CaCO3+2HCl=CaCl2+H2O+CO2↑化学反应为主线,让学生认识实验中的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如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在实验中需要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生成的气体。同时,预习实验装置,了解实验方法和过程,如怎样检查装置气密性、之后的实验流程及基本操作、怎样知道已收集满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在课前预习微视频设计中,根据实验目标,木炭燃烧也可以制取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可以制取二氧化碳,比较这些不同的物质状态和反应条件,分析选择实验药品和发生装置的一般思路。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深化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最后,通过微课与导学案的结合,让学生根据微课,了解二氧化碳制取的相关知识,并自主完成本节学习任务。
在二氧化碳制取实验中,课堂微课的设计,在于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仪器、药品,以及进行实验装置的搭建与应用。在该实验中,主要反应物有稀盐酸、石灰石或大理石,仪器有导管、集气瓶、锥形瓶、长颈漏斗、橡胶塞等。结合微课,明确实验具体任务,科学分配好各组人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二氧化碳制取实验操作。在小组内,讨论实验方案、过程,正确记录实验的各项数据。通常,在分组规模上,以5~6 人为宜,便于对整个实验任务进行有效分解,同时做到人人参与。参照导学案,结合实验环境,探讨整个实验过程应该注意的事项:对各个装置、器材的安装时要操作规范,如大理石或石灰石在夹取时应该用镊子,不能用手;在装入锥形瓶时,要“一横、二放、三竖”;在插入导管时,要确保导管与橡胶塞对接规范,导管不宜露出橡胶塞过长;在实验中添加稀盐酸时,长颈漏斗下端要形成液封,避免气体逸出;由于该实验的目标是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对实验中生成的二氧化碳,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这时集气瓶中的导管要尽量伸入底部。由于实验操作方法细碎,借助分组合作实验,可以让学生进行多方交流,避免操作不当,损坏实验仪器,引发实验事故。
在初中化学教学当中,对相关的实验内容进行讲解并进行扩展加以实验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初中化学实验的知识视频作为详细讲解的一个重要手段,这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课堂导入,不能让学生突兀地开展化学微课视频的观看。并且进行课堂导入,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进入学习的氛围,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微课视频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一些必要的讲解和一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得到了提高,同时还可以加深相关化学知识在学生心中的印象。在理解实验目的后,再让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可以在课堂上再把一些其他的创新实验微课或实验视频分享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提出创新的实验。如果全班学生讨论所提方案可行后,于课后在实验室进行指导完成,并给予鼓励。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创新实验成功后,对化学知识也就更能牢固掌握,对化学也必将产生非常大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当代教育背景的改革下,即使是最不被广泛传播的化学实验也占据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微课教学的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倡。微课不是简单的一件事,而是教师的心血和对学生的期待,在这样的学习中,希望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