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常芳
【摘要】在媒介融合与社会日益内卷化的浪潮中,电视新闻工作者更应 当坚守初心、守正创新,为持续赢得受众青睐而努力。本文以央视主持人鲁健为例,结合鲁健的自述与笔者本人的观察体悟,探析了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新闻采访报道中应具备的素质,包括采访报道前的广义备稿、采访报道过程中的应对自如以及采访报道后的总结复盘。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采访报道;应备素质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1.079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受众接收新闻的渠道更加多样,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丰富。作为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如何在参差不齐的信息浪潮中,为受众带去权威可靠、有用有益的新闻信息,使受众对专业媒体和主流媒体持续保持关注黏性,考验着每一个媒体人的智慧和能力。本文将通过央视主持人鲁健的自我讲述,辅以笔者的文献研读和自身观察体悟,浅谈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新闻采访报道中应具备的能力与素养,以期使得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时代发展的变局中仍旧以专业精神打造新闻精品,从而促使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时代仍能凭借专业的内容输入赢得受众信赖,打造持久影响力。
1. 采访报道前的广义备稿
广义备稿不只是针对播音员主持人在新闻播报或节目主持前的工作要求,它同样适用于各行各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而言,在进行各项采访报道活动前,都应该做足充分的准备,包括常识的积累、相关新闻背景的掌握、采访提纲的撰写,甚至包括良好的心理建设等等。只有做到提前准备、心中有数,在采访活动过程中,才能做到应对自如、沉稳淡定。
1.1 注重常识积累
常识的积累对新闻工作者而言至关重要,都说新闻人是杂家,需要了解各行各业的知识,以面对各种各样的采访报道。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要有常识积累的意识。鲁健在自我陈述中提到自己经常会前往大型会议现场进行采访报道,也会参与卫星发射事件的直播访谈,跨度之大,不言而喻。而对于时政、财经、科技、航天、法律等领域的基本常识认知,则需要在出镜报道前准备完成。常识的积累非一日之功,需要新闻工作者常学常记、持之以恒。
1.2 列好采访纲要
在采访报道活动前的广义备稿工作中,采访纲要的撰写将直接决定采访问题质量的好坏优劣,也进而影响整个新闻报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强弱。因此,好的采访问题将增强报道的深度与力度。鲁健在自我陈述中提到采访提问时的GOSS公式,G为goal,即对方的目标是否实现;O为obstacle,即对方遇到的难题是什么;S为solution,即解决对策是什么;S为start,即设想或项目是如何开始的。这样的万能模板可以有效应对各类采访活动,确保记者或主持人对事件的全貌轮廓认知都囊括于问题之中。
但笔者认为,要让新闻事件的报道呈现更具深度、厚度和广度,主持人或记者应该要注重挖掘细节,从细节里窥探常人难以发现的新闻点和价值点,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出彩。因此,在GOSS公式的基础之上,主持人或记者在列写采访纲要时,应对新闻背景多做考证调查,对受访对象多做了解认识,在采访提纲的撰写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矛盾点或价值点,提出有意义和深度的问题。
1.3 具备策划意识
策划意识是广义备稿的应有之义,也是采访报道前的思维准备。清醒的头脑有助于我们在采访报道前,明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以便及时地调整自我、把控全场。策划意识要求主持人或记者在采访报道前,明确自己的采访目标,预设采访现场的时空安排包括时长的把控、与摄像的站位或镜头摆设协调等,还要对突发状况做好应急预案的筹划。
2. 采访报道过程中的应对自如
采访报道的现场是新闻报道的核心与关键环节,对于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而言,采访报道现场的状态直接影响最终报道在电视大屏上的效果呈现。主持人或记者如何在采访报道过程中应对自如,离不开张弛有度的口语表达、配合得当的镜头表现、快速有效的提问应答,以及对现场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突发情况的应对力。
2.1 张弛有度的口语表达
口语表达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功,在新闻采访报道的现场,面对镜头,主持人或记者需要张弛有度地呈现新闻事实或发表事件评论。而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表达技巧,以及情景再现、内在语和对象感的把握,都会对采访或报道的效果形成影响,进而影响报道的传播效果。张弛有度关键在于对度的把握,详略得当和轻重緩急是报道中可遵循的原则,另外,倒金字塔的新闻写作结构同样适用于口语表达的呈现。但需要注意的是,口语表达的表述应注重口语化、通俗化,切忌阳春白雪、故作高深。
2.1.1 事实呈现
在具体的报道呈现中,事实呈现是最基本的呈现方式。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主持人或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应力求客观公正地陈述新闻事实,在具体的口语表达中,也可适当兼顾新闻性和语言艺术性的统一,使得表达生动活泼,受众喜闻乐见。鲁健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的现场,通过上下联“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张蓝图绘到底”和横批“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生动表达,将新闻现场的见闻通过诗联的方式有机串联,成为报道的一大亮点。
2.1.2 事件评论
事件评论是主持人或记者在新闻采访报道现场时常要遇到的情况,鲁健在其自我陈述中提到其经常出席两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G20峰会等会议的采访报道,而往往在会议结束时的报道中,主持人或记者会对会议进行一段评述性的总结陈词,既是对会议的总结,也是对会议成果即将落实的期待与展望。暖能量、分寸感和趣味性是鲁健在陈述中提到的述评要素,其中,暖能量不仅指三观要正,也指在宣扬美好时不忘鞭笞丑恶。分寸感重在发掘要深、态度要准、张弛有度、不偏不倚。趣味性指在生动准确表达的基础上,增添适时适度的幽默和讽刺的点染。
2.2 灵巧敏锐的洞察能力
在新闻采访报道的现场,除了要有流畅自如的口语表达能力,也需要拥有对新闻现场灵巧敏锐的洞察力与捕捉力。鲁健在其自述中提到,在两会的新闻现场采访报道中,他观察到一位“落单”的部长无人问津,于是,他果断抓住时机,上前对该部长进行采访提问,获得珍贵的素材来源。在混乱复杂的新闻现场,主持人或记者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挖掘现场的细节人物或细节动作,这不仅是对新闻工作者眼力、耳力、脚力的考验,更是对脑力和观察力的挑战。而往往敏锐的现场洞察,时常会有意料之外的惊喜,对报道的采拍而言将是点睛之笔。
2.3 快速有效的提问技巧
一针见血的提问对主持人或记者来说是必备素质之一,尤其对于媒体众多的新闻发布会现场,简短有力的问题不仅能够提高提问效率,也能够使受访者快速精准地抓取提问的要点。而如何使新闻现场的采访问题快速有效,除了事先要进行充分的采访提纲规划,也要懂得随机应变,对受访者或回答者的应答进行有效的追问或反问。
2.4 沉稳淡定的突发应对
突发情况是播音员、主持人或记者在新闻一线时常会遇到的窘境,面对突发情况,首要的便是保持沉着冷静的淡定心态。鲁健在自我陈述中提及其在一次会议的现场报道中,由于使用手机做备忘工具,而在需要查看手机中口述稿词的关键时刻,手机突然黑屏,导致画面一度停滞几秒。这次事故给鲁健的教训,便是不再使用手机记录稿词,而是采用传统的笔纸作为备忘工具。面对类似的突发状况,作为新闻工作者,从容淡定的心态至关重要,在情绪沉稳的同时及时找寻补救措施。若无法补救,那么可尝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缓和现场尴尬的气氛,或者直接真诚坦率地解释突发状况,向观众表示歉意,也是妥当合理之举。
2.5 配合得当的镜头表现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重要合作搭档除了摄像师或受访对象等活生生的人,也有摄像机、话筒等无法言语却至关重要的工作伙伴。在电视新闻画面中,主持人或记者的站位以及观看镜头的角度所形成的构图,会对画面的美感构成影响,进而影响受众的观看体验。此外,主持人或记者在镜头前的副语言包括微表情、发型、服饰、手势动作等都会对报道的呈现形成影响。因此,主持人或记者要注重自己在镜头前的表情管理、肢体管理以及形象管理,可以根据采访报道的事件性质或现场的氛围适时适当适度作出调整,以符合时空场合的要求与调性。
3. 采访报道后的总结复盘
总结复盘是采访报道后的重要工作,好的总结复盘不仅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还能从中挖掘新的价值点,促进报道内容的深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尽管没有失误出现,但我们也仍然可以从前期的准备到现场的采拍实操中,吸取有益的思维方式或操作方法。经验是无形的老师,指引我们按照正确的路径前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必须始终坚持和践行专业主义精神,努力奉献优质内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落实到具体采访报道的实践中,采访报道前的广义备稿、采访报道过程中的应对自如以及采访报道后的总结复盘是主持人或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闻从业者能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還有待实践的考验。
参考文献:
[1]谷伟.播音员主持人怎样做好出镜采访报道[J].传播力研究,2019,3(17):143.
[2]杨旭.记者型主持人的能力与诉求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8,2(21):147.
[3]沈强.新闻采访报道中主持人心理建设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8(13):132+134.
[4]徐姗.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转换与重新定位[J].传媒论坛,2020,3(12):56-57.
[5]次增白姆.浅谈电视新闻中记者型主持人的必备素质[N].西藏日报(汉),2020-05-05(003).
[6]刘杨波.论电视新闻主持人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应变能力[J].西部广播电视,2020(06):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