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哲鸿
摘 要:课程故事是真实地记录教师与幼儿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度学习的一个小故事。它讲述、记录了幼儿的兴趣、困惑和问题解决;记录着教师的教育方法、引导策略等。本文以大班课程故事《风筝,你好》为例,阐述在课程故事发展中如何一步步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周围事物,及时了解幼儿的需要,发现活动背后的教育契机,支持幼儿行为,推进课程故事的发展。
关键字:课程故事;深度学习;观察反思
一、故事背景
在开展《神奇的大自然》主题中,当谈论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兴趣点无限延伸,了解风筝的种类、欣赏风筝……这些活动将幼儿带入了风筝天地。风筝以其独特的文化渊源、艺术气息、游戏功能吸引着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特别是5~6岁的大班幼儿,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有强烈的求知、探索、冒险精神,富有创造性、挑战性,对新、奇、特、色彩鲜艳的风筝爱不释手。他们喜欢动脑,更喜欢动手去摆弄。除了放风筝,自己动手制作风筝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于他们来说当然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了。
于是,课程故事《风筝,你好》就此展开了。
二、问题情境与解决
【情景再现一】“我想要做一个好看的风筝”
自从谈论了风筝后,每天都在念叨着这件事。有的说:“我前两天刚刚买了一个风筝,拿来给你们看看。”还有的说:“风筝可漂亮了,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要是我们也能做一个漂亮的风筝就好了。”这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个个都想要自己来做一个好看漂亮的风筝。
◎问题事件一:以前的风筝是怎么做的?用来做什么?
之后的两天,依依拿来了出去旅游时买的风筝,引起了小朋友的关注,这时有好几个幼儿争着说:“我们家也有风筝,是蝴蝶的……”于是我灵机一动说:“那谁家有风筝可以带来,咱们来一个风筝展览好嗎?”于是小朋友积极响应。周一的时候,天天小朋友带来了一个风筝,他说:“这是我爷爷自己做的,他可厉害了,会做好多好多的风筝,我爷爷说那是爷爷的爷爷教给他的。”孩子们很是好奇:“在很久以前,人们是怎样做风筝的呢?那时候的风筝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问题解决:
带着一个个小问题,孩子们开始着手调查啦……
有的说:“我家里有很多书,可以去翻一翻,书里可能有关于风筝的事情,到时候我来告诉你们。”有的说:“可以用电脑去搜集资料。”
还有一个孩子去拜访了当地的风筝手艺人——吴爷爷,他将吴爷爷说的一些风筝的事情记录了下来,带来教室进行分享交流。
问题事件二:什么材料?哪些工具?哪里搜集?
通过调查,幼儿对风筝的来历、种类、大概制作过程有了初步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风筝的制作越来越感兴趣,非常希望能自己动手完成一个风筝。
在喝水时、吃饭后,就会讨论“风筝”,走到风筝前面,东看看西瞧瞧。子轩小朋友看着看着突然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想在区域里自己做一个风筝行吗?”我说:“有谁想试试做风筝的?”班里的孩子纷纷举起了手。“大家一起来做好吗?”“好!”小朋友几乎欢呼起来。这时一位小朋友问:“做风筝需要用什么材料?”有的孩子说:“用纸。”有的孩子说:“不是的,也可以用布。”……
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开始商量做风筝的准备,什么材料?哪些工具?哪里搜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问题解决:
1.制定计划书
在搜集材料前期,我制定了一张计划书,预先计划去哪儿搜集、哪些材料、什么工具、用来干什么,带着计划去完成材料的搜集。
2.收集材料
带着计划书出发了,他们以独自或结伴的形式,去幼儿园的各个地方进行材料收集了。有些孩子去布艺坊里收集了织布、铁丝、……并且在现场将材料进行比对测量,产生一个预构想的思维转变过程。纸艺坊里幼儿以“纸”为主材料,收集了彩纸、宣纸……石艺坊里收集了各种装饰宝石、扭扭棒等。此外,幼儿还利用户外时间,收集了散落在地上的叶子,以及在区域里寻到一些可用于制作风筝的工具。
3.初次制作
孩子们准备好材料后,开始满怀信心地进行好看的风筝制作了,有的扎骨架,有的上筝面,有的绑线,有的装饰……忙得不亦乐乎。一只只好看的风筝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
【情景再现二】“我想要我的风筝能飞起来”
当孩子们在区域里将自己的好看的风筝完成后,每个人都很兴奋。大家都拎着风筝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你看我的风筝,它刚才飞了几秒钟”“我的飞起来就掉下来了”……
看着他们跑来跑去的身影,我带着他们来到操场上进行“试飞”,这时听到一位小朋友的声音:“我的风筝为什么飞不起来,飞的时候不向上飞,向下斜?”另一位小朋友露出很失落的样子,说:“我的风筝飞上去马上就会落回地面。”多数的幼儿都失败了。他们焦急地问我:“为什么我制作的风筝飞不起来?”我说:“你们很想让自己的风筝都飞起来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想。”
◎问题事件三:为什么?怎么办?我的风筝能上天吗?
当风筝飞不起来后,我们进行了一次谈话活动,仔细观察自己的风筝,说说为什么飞不起来。有的孩子说:“好像是上面的东西太多了,太重了,所以风筝飞不起来。”有的孩子说:“风筝的丝带太短了,我看那些飞上天的风筝的丝带都是很长的。”有的说……
问题解决:
1.删选材料
基于以上问题,有的孩子说:“上面的东西太多了太重了”,于是他们将装饰物逐一删减。有的孩子说:“会不会是素描纸太重了”,于是他们进行材料删选,最后选择了轻便的材料作为筝面。
2.调整骨架
朵朵说:“肯定是铁丝太重了,吸管太软了”,他们观察一些风筝成品时,发现风筝有些是用轻一点的竹子做的,“可是我们没有竹子啊?”“我家有,我看到过奶奶用竹片编竹篮的。”……孩子们自发找到合适的骨架。第二天,拿来了好多竹片分享给了班里的其他孩子,于是他们将铁丝、吸管换成了竹片,他们开始尝试调整骨架了。
◎问题事件四:为什么还不能上天?
基于以上问题,孩子们又开始重新制作风筝。在做好风筝后,又一次试飞开始了。在操场上试飞了一圈后,依依说:“我的风筝总是拖到地上去。”承承说:“我的起来一下又下来了。”……孩子们都低头看着在地上的调整过的风筝。
问题解决:
调整过的风筝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于是我将两个风筝拿到孩子面前,引导孩子们进行比较,他们发现两个风筝上面绑的绳子高低不一样,打算再次尝试。他们认为,绳子绑在距离顶端一段距离(三分之一处)是适合风筝飞行的。
教师分析:
从一张正方形的纸变成一个成品风筝,需要经过折、剪、画、粘贴、上骨架、扎线、试飞等琐碎的环节。一个风筝从开始制作到成品能够飞上天,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包含了对称学和力学的知识。如果在制作的过程中风筝面和受力交叉点哪个方面出现了误差,就会导致风筝无法顺利飞上天。
经过观察,发现幼儿在确定风筝面的受力交叉点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有两个原因会导致风筝飞不起来:一是骨架交叉点的确定方法不对;二是粘贴骨架时容易导致风筝面不平整。
【情景尾音】“我的风筝飞上天了”
经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调整,我们又一批好玩的风筝产生了。大家一起来到操场上进行又一次试飞。这一次的试飞,大家都满脸欢笑,满操场的跑。远处传来的声音:“跑得快一点,这样可以飞得更高一点” “我的风筝可以飞起来啦”……
孩子们激动地在操场上跳跃奔跑,拉着线,让风筝时而高飞,时而低舞。一只只风筝随着孩子们的坚持不懈、不断调整而“飞扬”在蓝色的天空中。
三、反思与收获
1.三策略——支持幼儿深度学习。
在《风筝,你好》的故事中,我们通过问题产生——初步尝试——再实践——問题解决——再反思的一系列过程,体现了深度学习最为核心的探究学习过程,保证了幼儿的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意愿与空间,发展其探究能力,获得理解客观世界的基础。我们在捕捉幼儿对“风筝”感兴趣的同时,通过三种特性来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
(1)问题性。在产生关于风筝的一系列问题的情境下,允许幼儿以自己的计划去执行,在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支架、他人经验支架以及自己反思结果支架进行探索与调整,逐渐趋于该问题情境下目标解决的达成。
(2)过程性。关注幼儿的元认知式的反思,这些过程不仅指外在行为层面的操作过程,更多的指向于内在思维层面的运作,包括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
(3)开放性。不仅包括幼儿在过程中个性化选择的尊重与接纳所带来的心理自由感与心理安全感,也包括幼儿将本次活动中的能力获得延伸应用于其他情境中的拓展思考。
2.再思考——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一段幼儿的课程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幼儿的自信、能量,看到了幼儿在不断地超越自己、俯视自己,看到了幼儿发现自己是有能力的创造者,这不仅仅体现了幼儿的学习过程,也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教师,我们不断思考如何引导幼儿探索感兴趣的事物;不断思考如何正确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不断思考如何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正是有了这样的不断思考,我们自身的专业水平、教师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一次与风筝的约会,幼儿用最本真自然的方式开启,我们一起经历感知、体验、探索的过程,在故事中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样的课程故事也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2版.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亚娟:《观察与反思中推动“课程故事”发展探索》[J/OL]2020年10月.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闻堰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