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竑(1895-1966),广西容县人,著名爱国将领。抗战期间,黄绍竑利用军政之余搞科技发明,研发改进了多种武器装置,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研制槍榴弹
黄绍竑任浙江省府主席时,恰逢浙江临时省会辗转丽水等地。黄绍竑决定,在丽水山区搞起了浙江省铁工厂。
1938年,黄绍竑前往广西柳州参观四十厂的枪榴弹筒制造,厂长赖瑞麟介绍了一种意大利的枪榴弹,但其弹筒并不理想。黄绍竑向赖瑞麟要了一副样品,带回来自己研究仿造。等到做好,拿去试验,结果射程最远的只有一百多米。黄绍竑继续研究改良弹筒,经过多次试验,弹筒的形状由尖而改为略圆。为减少在筒内的摩擦阻力,弹体形状改了十三次,又加了一条弹带,同时在弹尾上加了四片翼子,来确定飞行的方向……攻克诸多难关后,黄绍竑将制出的产品起名为“七七”枪榴弹筒,凡是用过的人都觉得相当满意。
改良地雷
黄绍竑时常听到部队上的人说:“埋在公路上或铁路上的地雷,不是被敌人发掘,便是没有触发。”他研究许久,觉得地雷本身并无须很大的改良,而地雷发火的装置必须加以改进。
黄绍竑设想将电池和地雷上的两条导线连接,两者在平常不接触时,电流并不相通,但汽车驶过,压力使电流接通而爆炸。设计虽如此,但结构非常困难,总是不能满意。有一天,他偶尔发现弹簧除非用大力压迫,否则随你怎样弄弯,每一环节内,都不致接触,黄绍竑立即召集技术员,做了一条钢线缠成的弹簧。
随后,黄绍竑不断改良,将弹簧一节一节接起来,放在公路上伪装起来,那边连上电池及地雷,如果车辆压在上面,通过任何一点,弹簧被压,电流接触地雷,立刻爆炸,屡经试验,百发百中,黄绍竑把它命名为“火蛇”。
黄绍竑又考虑到,埋在地下的雷,爆炸时,地面成为一个漏斗孔,对周围的杀伤圈并不很大,若将雷触发后,能自动升高到一人高度,再行爆炸,则杀伤圈可增大三四倍。改良成功后,黄绍竑将其命名为“空炸地雷”。
为了表彰黄绍竑对兵器研制生产的贡献,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军委会授予他一等金质奖章。
(摘自《团结报》 刘永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