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散论》观缪钺的词学研究方法

2021-04-06 04:30范梦瑶
青年文学家 2021年5期

摘  要:《诗词散论》是缪钺先生早年间一些论文的合集,以诗词为主题,论述由整体到个体,是研究诗词者们不可不读的一本佳作。缪钺先生作为二十世纪的著名学者,一生治学严谨,研究方法亦有着自己的风格。本文以《诗词散论》为本,探究缪钺先生在研究宋词时运用的一些研究方法,进而挖掘其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诗词散论》;缪钺;全局观;文史结合

作者简介:范梦瑶(1997.12-),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5-0-03

一、《诗词散论》与词学研究

《诗词散论》一书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缪钺先生所著,是20世纪不可或缺的一本词学著作。缪钺先生精辟地论述了诗经、六朝五言诗、《文选》、宋诗、词、李贺、李清照、辛弃疾、姜夔、汪中、王国维等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品和作家,其见解之精微、文辞之优美不仅得到了读者的欣赏与推崇,亦赢得了业界的赞赏。诗词名家叶嘉莹先生曾回忆说:“我对缪先生之钦仰,盖始于30余年前初读其著作《诗词散论》之时。我当时所最为赏爱的评赏诗词的著作有两种,一种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另一种即是先生的《诗词散论》。我以为这两本书颇有一些共同的特色,那就是他们均不只是诉之于人头脑,而且也是诉之于人之心灵的作品。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是既充满了熟读深思的体会,也充满了灵心锐感的兴发。”[1]《诗词散论》一书主要是辑录了缪钺先生关于诗词的十一篇论述,从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至近代的王国维研词之思,跨度之广,令人折服。缪钺先生对于诗词的研究,皆是先溯源、梳理其发展脉络,接着以时代分线,撷取具有时代标志性的作品和作家以具体论述。缪钺先生不仅仅是一名文学家,实则也是一位享誉盛名的历史家,因此,在其治学过程中极其注重文史结合之研究方法。史学大家周一良曾为先生撰一联:文史回翔,绛帐春风三千弟子;诗词并美,灵溪妙谛一代宗师。

关于诗词研究的理论著作,历来层出不穷。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唐诗宋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两座璀璨耀眼的文化之峰,对这些诗词进行研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文人士子隐蔽的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以文学作品蕴含的思想来揭示时代的发展流变。从南宋王灼的《碧鸡漫志》和张炎的《词源》到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于诗词的研究从未间断,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对于词学的研究,不仅要着眼于词学研究具体方法的“技艺”层面的探讨,更要关注词学的本质、发展、特征,做出哲学层面的全面反思。曾大兴曾说过:“缪钺治词,主要用力之处不在词籍的辑佚、校勘、笺注或词人年谱的编撰,而在词论的探索、词史的总结、词人的评价和词作的分析鉴赏。”[2]缪钺先生对于词学的研究,重在从整体把握,又善于使用文史结合的方法,透彻地分析了词人词作。

二、《诗词散论》之研究方法

(一)崇系统、忌零碎

文学发展的历史即文学史,是将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变化过程及结果放在历史的长流中,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从宏观出发,对文学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如此才能更加准确看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诗词散论》中,缪钺先生首先以《论词》对词的源流、发展、特征做了整体的梳理,树立起词学研究系统。缪钺先生开篇引张惠言的《词选》序中语“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曰词。”[3]对词的来源首先定义,认为其原出于诗。“词本诗之支与流裔,故一名诗馀,然其后滋生发展,自具体貌,历时愈久,演变愈多,俨然附庸之邦,蔚为大国矣。”[4]词出于诗,又经过发展演变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代表。缪钺先生知诗词本同源,而后又言诗词之异,诗之所言,乃是人之情思之精者,然人之情思复杂繁密,且诗原为正统之文学,总有些许情思是无法于诗中言明,乃寄于词。作为诗之变体的词,较诗体更为灵活多变且有弹性,诗中不能言者,词体则能更好地表达。《论词》中,缪钺先生以诗词兼备的温庭筠、韦庄为例,评温词《更漏子》凄迷蕃艳;韦词《荷叶杯》幽婉缠绵,此种情感和境界在二人诗作中绝无表露。也正如缪钺先生所语:“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化兴,诗尚能敷畅而词尤贵蕴藉。”[5]

梳理完词之来源与发展后,缪钺先生着眼于词体特征,将其归为四点:文小、质轻、径狭、境隐。文小指词中多采取微小之物来畅情,如微雨、飞絮、烟柳、危栏等,以微物表达词人情思,言近而旨远。质轻是指词中所表达情思即使同诗中一样,读来并未有诗之沉重,缪钺先生以杜甫《羌村》同晏几道《鹧鸪天》相比,皆是向女子述重逢之情意,摇曳生姿者,词不如诗。径狭则言明了词只适合言情写景,而不适宜说理叙事。境隐则是指词境的蕴藉隐约、寄兴深微,词之妙处就在于词境的迷离隐约,能够表达词人千回百转的繁复情思,若求浅白直达,则伤词体。而后又以中西诗体出发,论词之特性及其不可忽视亦不可贬低的价值和地位。作为治学大家的缪钺先生,在词学研究方面更是着重整体和系统的建立,在《论词》中,并不仅仅着眼于零碎的一点,而是将词之来源、特性、发展及其地位皆娓娓道来。

(二)文史结合、知人论世

缪钺先生是一位文学家,亦是一位历史家,因此,在其治学中,也着重推崇“文史结合”。文史结合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文学与历史学科本来就是息息相关、互相渗透,自古以来的大学者往往两者皆擅长。如西汉的司马迁既是伟大的史学家,又是伟大的文学家,写下了著名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缪钺先生在《治学经验漫谈》一文中说过:“治文学者要知人论世,要研究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就离不开较广博的历史知识;而历史是人创造的,史书仅仅记载历史人物表面的活动,而人物的内心世界则在文学作品中透露出来,亦即是所谓‘心声,则解释历史更能深透。”[6]“知人论世”出自《孟子》的《万章集句下》,意为研究一个人必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后发展为研读文学作品时,不能仅限于文本本身,更要着眼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关注作者的思想流变等等,如此才能更为透彻地分析文本作品。“知人论世”也成为了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论断,至今亦如此。缪钺先生推崇的文史结合同知人论世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史结合是缪钺先生治学的主要方法,《诗词散论》中的<论李义山诗>就以知人论世之法来解读李商隐的诗歌,研诗如此,研词亦如此。研究一个人的作品不能仅着眼于作品本身,更要看到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对于作品风格形成的推动作用,缪钺先生深谙此道。在<论李易安词>中,开篇提出“李易安(清照)以超逸绝尘之姿,生国势衰微之际,掩抑自伤,流离暮齿,名满天下,谤亦随之。”[7]指出易安所处时代为国势衰微之际,自然词作也多言愁。“易安父格非,为北宋末名士,隶元佑党籍,母为王状元拱辰之孙女,亦工文章。易安承父母兩系之遗传,灵襟秀气,超越恒流,察物观生,言哀涉乐,常在妍美幽约之境,感于心,出诸口,不加矫饰,自合于词,所谓自然之流露,虽易安亦或不自知其所以然。”[8]点出易安之家庭氛围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承父母皆工文章之遗传,以成其词作自然之流露。

三、《诗词散论》对于词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一)树立全局观和历史观

做学术研究必须要在伊始就树立好研究意识,正如缪钺先生在其著作《诗词散论》中体现出来的:全局观和历史观意识的树立,是进行文学研究必须要做的工作。全局观重在梳理学术史,了解研究对象的源头、发展流变,对其整体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只有对整体的发展透彻了解后,才能更好地研究个体。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中,首先以<论词>言明词之发展流变的过程,继而对个人个案进行研究,如此一来,对于李易安和辛稼轩的词之分析才能更加深入而透彻。全局观意识的梳理目的在于把握大局,同时需要重要看待的还有历史观意识的树立。自古以来,文史不分家成为通用之语,尤其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在研究文学大家与文学作品时,自然明白历史的作用不可小觑。缪钺先生曾在《治学补谈》中提过:“研究文学的人要知人论世,必须熟悉历史;研究历史的人也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到启发,能更深透地理解、阐述历史问题。所以,文史互证确是治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9]树立历史观即运用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去进行学术研究,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就是要了解此人存在的那段历史,如此才能更为全面地进行学术研究。

(二)言简意赅、文辞优美

研究理论固然重要,而把毫无生气地理论研究转换成丰富优美的语言更能见作者的功力,以言简而意丰的优美语言来阐述言论亦是研究者需要从缪钺先生身上学习的。纵观《诗词散论》中的作品,皆是诗性感悟与理性表达凝结而成的词句。<论词>中他言:“余非敢谓天下之美尽在于词,亦非敢强天下人皆读词作词,然词在中国文学中自有其价值。”、“人心不同,各如其面。”[10]以此来言明词之地位。<论李易安词>中他言:“夫怅望千秋,萧条各异,李易安往矣,读其遗作,因迹求心,意其为人,必也灵睿善感,要渺宜修,神情襟韵,常在清都绛阙之间,不与人世花鸟为伍,盖其人即如一首极佳之词,有精美之情思,高超之境界,渌波容与,彩云零乱,使人玩味无穷,百读不,又如姑射仙人,冰雪之姿,苟接其謦欬,挹其清芬,可以濬发聪明,消除鄙吝,实天壤间气之所钟,虽千载遇之,犹旦暮已。”[11]一段话将易安之人与其词皆交代清楚,语言优美,加之比喻等等修辞手法,做到了理性评论与感性抒发双收,不可不叹服缪钺先生之功力。能如此运用语言不仅在于缪钺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更在于先生卓越的理论水平,能将两者完美融合,把板正的理论以文约意丰且优美的语言转化出来是研究者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四、结语

《诗词散论》作为缪钺先生论文集的小册子,虽小却精,不论是对诗的论述还是对词的研究都浸润着缪跃先生的治学研究能力,透射出先生卓越的学术功底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先生才思敏捷、字字珠玑,论述凝练简洁,又时常旁征博引,其文史结合的研究方法更是值得研究者们借鉴学习。正如刘琳在《缪钺先生的治学道路与学术特色》一文中所言:“他研究各时代的诗词,常常从时代背景以探求时代精神及其在诗词中的反映;他评论古代作家及其作品,也必先研究其历史背景与身世。”[12]除树立全局观、注重文史结合之外,能够把理性剖析与诗意表述融为一体,把枯燥的理论研究术语以优美丰富的语言表述出来亦是当代学术研究者需要不断学习的地方。

注释:

[1]徐百柯:《民国那些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208页。

[2]曾大兴:《缪钺对王国维词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3]贝建辉:《文章雅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年,第113页。

[4]缪钺:《诗词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4页。

[5]同上,第56页。

[6]缪元朗编:《缪钺先生学记》,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4页。

[7]缪钺:《诗词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7页。

[8]同上,第68页。

[9]缪元朗编:《缪钺先生学记》,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0页。

[10]缪钺:《诗词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6页。

[11]同上,第71-72页。

[12]缪元朗编:《缪钺先生学记》,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52页。

参考文献:

[1]缪钺.诗词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2-73.

[2]缪元朗.缪钺先生学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20-52.

[3]贝建辉.文章雅正[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113.

[4]徐百柯.民国那些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08.

[5]曾大兴.缪钺对王国维词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J].四川大学学报.2006(6):69-76.

[6]刘俏.缪钺《诗词散论》的批评方法[J].名作欣赏.2015,(17):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