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鲁迅前期写作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现代文学”体制,核心目的是通过鲁迅文学作品的分析,感悟所传达的精神观念,以加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及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鲁迅;前期写作;“现代文学”
作者简介:丁秋霞(1992.7-),女,白族,贵州织金人,大学本科,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5-0-02
在文学艺术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既不是自然产物,也不会受到观念的限制,但是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历史构建价值。将文学作为现代建制的重要组成,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检视、分析以及显示构造等,可以充分展现文学理论的研究价值,为文学历史的研究以及文化价值的传承提供支持。结合鲁迅前期的写作特点,所创作的作品具有较为明显的独立人格魅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战精神,体现出当代人们的反抗意识及反抗精神,这一思想也正是鲁迅对现代文学的贡献。研究中,结合鲁迅前期写作特点,对现代文学体制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一、“现代文学”体制
(一)现代文学
对于现代文学,主要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历史变化的条件下,受到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所形成的全新文学形式。这种问些作品不仅使用的现代语言代表现代民主思想,也在作品创作中融入了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如现代小说、杂文等,通过描写手法、叙事角度的转变,充分展现出现代文学的创作特点[1]。
(二)现代文学的特点
1、新旧文学的冲突
结合现代文学的特点,主要是在五四运动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种文学内容不仅体现出全新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生,同时也体现出新旧文学的交替状态。如,在现代小说发展中,其作为中国小说的核心表现,以五四新文学为起点,通过全新思想的融入、表现形式的分析,充分展现出现代人们的思想及思维方式。在传统的现代诗词运用中,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将美学意境、古典诗人的审美修养进行分析,将其与现代文学进行融合,可以充分展现文学的作品的创新价值。
2、中外文学的思想碰撞
根据五四前后的文化变化,外国文学在当代中国的传播及影响较大,这一现象对现代文学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后,大量外国文献进入中国,以鲁迅为首的作家都感受到国外文化的艺术魅力,将这些思想运用在作品创作之中,不仅帮助中国新文学摆脱困境,同时也促进的现代文学的发展、创新。如,在五四新文学于东后,其作为时代发展的特征性体现,在中外文化的思想碰撞中,通过现实主义以及浪漫主义的思想融入,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由于这些思想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存在着契合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基础[2]。
二、鲁迅前期写作特点
通过对鲁迅前期写作的分析,其主要以杂文为主,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朴素辩证法,基本的协作特点包括。
(一)多运用修辞手法
在鲁迅作品创造中,通常运用书本或是创造的故事进行思想表达,利用杂文塑造形象,其存在中而较为明显的“形”、“神”统一的特点。如鲁迅笔下的“脖子上挂着小铃择”、主奴之界的“西息”等。这些形象化内容表达中,不仅采用了比喻、神话的方法,同时也运用了典故、传说等艺术的表达。首先,在夸张手法运用中,通过精简的笔墨反映出人们的真实相仿,这种方法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讽刺意识,从而达到性格突出的目的。如,在《偶成》中的内容描写中,针对国民党提出的“施行教育”内容,提出了整顿茶馆、筹办刊物的思想,同时在“正当舆论”的影响下,使国民党失去人心。其次,反语。对于这种描写方法而言,在作品表面上分析具有较为明显的赞美及肯定思想,但是在实际的描写中,却表达出憎恨、愤怒的情绪。如,在《纪念刘和珍君》的作品中,通过“当三个女人从容地转颤于文明人……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3]的描写,其中的文明人、伟大、无功等,都是反语的表现手法,对三个女人确是由衷的赞美及表扬。
(二)对生活反应泼辣犀利
根据鲁迅杂文的创作方法,其所描写的内容对生活存在着较为敏锐的反应能力,体现出战斗性强的描写特点。鲁迅在杂文写作中,通过逻辑思维揭露矛盾问题,这种写作方法逼真、传神,但是对问题的分析十分透彻,具有精准、独特性的语言特色。
(三)利用对方的话语、行为进行讽刺
在鲁迅作品中可以发现,所创作的文学内容通常会利用对方矛盾的说法进行行为的讽刺。如《学生和玉佛》中,利用《申报》两则电讯,一侧:是北平玉佛南运,一则是不准北平学生逃难,为什么呢?这种写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行为,在乘积发财的同时保持骗人的面子。通过这种写作手法的利用,充分发挥出讽刺性的对话力量[4]。
三、鲁迅前期写作与“现代文学”体制
(一)启发新时代文学,展现社会风貌
鲁迅前期写作中,对现代通俗文学具有不良批判现象,但是整体上却保持宽容的态度。根据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特点,其内容与佳人才子的爱情故事有关,而受到封建社会的影响,在门第等级不同的影响下,之后佳人、才子经历了一定磨难才会实现大团圆结局,当然也存在著离散悲剧。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鲁迅通过时代弊端的分析,他认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想唤起人们的麻木思想,需要在儿女私情中走出来,所以对佳人、才子进行了批判。如,将才子说成嫖客、将佳人说成婊子,这些描写充分表现出鲁迅对旧时代思想的不满,同时又以粉刺的手法写出了佳人才子是空虚、无聊的体现。虽然鲁迅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有着较为严厉的匹配,但是,在整体上仍然保持着宽容的思想状态,如,鲁迅母亲爱读张恨水的小说,他并不对其劝阻,而是经常寄给母亲通俗文学小说,也就是说,鲁迅对这类作品保持着宽容的思想。因此,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鲁迅文学对旧社会的黑暗势力、封建礼教进行了批评,但是,为了展现社会风貌,会将黑暗的一面展现在人们眼前,通过现代文学的创作,试图唤醒人们,鼓励人们利用武器参与到与恶势力的抗争之中。所以,在新时代的文学作品创作中,文学作品需要继承并发扬鲁迅文学,通过作品阐述激发人们共鸣,从而展现出社会的真是面貌[5]。
(二)引导人们突破自我,提倡改革精神
魯迅精神中,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所谓“现实主义”,主要是按照历史、现实的发展情况,所形成的正确性人生态度,这些思想内容包括文学、精神中的现实体验。在传统的中国封建统治中,人们受到长期的压迫,并在上流社会的隐瞒下,底层人们无力反抗,从而出现了一些无法发现的真相。鲁迅认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一定要反省自己,通过先进思想的分析、当代文化的思考等,避免思想落后问题的出现,从热认清当时的现实主义状况。同时,在鲁迅的文学作品创作中,通过思想文学思想的传达以及批判思想的融入,通过自我安慰、自欺欺人人物形象的描写等,传递出了当代文学所传达的价值观念,要求人们一定不能盲目跟从,在新时代文学的影响下,形成正确性的自我判断能力,并在社会不断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说,在鲁迅文学作品分析中,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警示作用,其所传递出的内容值得当代人们的关注,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目的[6]。
(三)强调思想引导,坚持人的解放思想
在鲁迅文学作品分析中,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鲁迅的批判性思维中,通常注重于对多种阴暗社会现象及人物形象的表达,存在着一定的悲观性特点。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可以体现出国民性的弱点,所以,作品创作中通过反革命的意识表达,可以加强人们对现代文化意识的认识,避免封建社会残留,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五四运动开始,反封建主义的现代启蒙仍然具有较为长远的发展历程。根据鲁迅的批判性思维,他认为最终的理想是引导人们从封建主义及阻碍人类社会前行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并最终获得个体自由,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自由个性理论存在相同之处。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于人们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无物法坚定其信念,所以创作了《过客》。通过该作品的分析,可以体现出鲁迅对前途茫茫的感叹,而且也可以发现鲁迅对理想人生信念的不停追求。在这种矛盾化的写作过程中,不仅可以体现出,现代文学所揭露的社会矛盾,同时也可以发现对解放自由的思想表达。鲁迅文学创作中,更多的鼓励人们勇于站起来,通过与封建官僚主义的斗争,不断推翻旧社会的思想,并积极建立新社会,这种改革思想对现代社会发展同样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当人们面对矛盾性的冲突问题时,一定要勇敢坚强、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未新时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解放提供坚实力量支持[7]。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鲁迅文学作品分析中,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警示作用,其所传递出的内容值得当代人们的关注,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目的。由于鲁迅前期作品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爱国主义情怀、无惧战斗思想以及十分深刻的自我批评思想等,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结合现代文学体制的特点,可以引导人们不断突破自我,弘扬并提倡改革精神,为社会文化的传承以及价值精神的体现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周维东."现代中国"之于鲁迅的意义 ——由鲁迅《现代史》说开去[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2):8-10.
[2]邱明淑,凌宇.现代散文重要作家的文学价值重估[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7(1):93-99.
[3]徐鹏绪.中国现代文学别集编辑的突破——王世家、止庵编《鲁迅著译编年全集》评介[J].鲁迅研究月刊,2019,(2):93-96.
[4]张丽凤.非虚构视野中的创意书写再认知 ——以鲁迅《故乡》的欣赏与创作教学为例[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35(3):8-12,24.
[5]杨洪承.鲁迅与现代革命文学关系的历史结构考释[J].文艺研究,2017,(11):50-59.
[6]王玲.论中国民俗传统文化在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传承[J].青年文学家,2019,(35):51.
[7]张虹,耿义.“重写文学史”的试水 ——《剑桥中国文学史》视阈下的鲁迅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8):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