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研究策略初探

2021-04-06 03:22汪辰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记忆情感

汪辰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在当下西方文化越来越受追捧,从“出国热”到“移民热”,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烙印越来越淡。笔者通过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开展文化活动、触发中秋节的记忆节点、批判地传承传统节日,将传统节日文化渗透融入进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从而提升幼儿對传统节日的兴趣与认知,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中秋节;记忆;情感;批判的传承

引言:

一、背景:传统节日只剩下舌尖上的骄傲了吗?

(一)父母对传统文化的丢弃与轻视,让孩子失去了宝贵的一课。

传统节日需要老师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人文底蕴、典故、活动形式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现在大部分孩子不知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却熟谙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他们从小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我们扪心自问: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有深入去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妙吗?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活动开展之前我们中班5个班级,每个班级30位幼儿,我们年级组通过问卷调查对家长们做过一次统计和调查,在各种国定节假日里会专门和孩子聊一聊传统节日的名称、由来、习俗的家长仅仅只有9%。而家长们的理由让我们啼笑皆非,“不太了解,怕教错孩子。”“老师会教的嘛,我们不专业。”“这种节日孩子们肯定知道啊,放假的时候电视、手机里都在说的呀。”。家长们的想当然和不作为让孩子们失去了了解传统文化的第一课。

(二)本土文化的黯然与束之高阁。

在生活中对于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在国际性活动或会议上中华传统文化被发扬光大,让人震撼向往。而在寻常百姓生活中传统文化被忽略、轻视,而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基本属于“三无”,“无知、无趣、无所谓”。孩子们没有把传统文化当成是自己的东西,孩子们对它没有深厚的感情积淀,对它的态度也是无所谓,传统文化会发扬还是会消失都和他们没有关系,那些传统节日孩子们不了解也不感兴趣。

二、现状:头重脚轻。

(一)重知识,轻内涵。

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结合以集体教学为主,忽视了个别化学习。我国的教育历来以“教化”为特点,一味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在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特色的感受以及民族精神的传承。

(二)重模仿,轻创新。

在发扬传统文化时,幼儿园会开展一些主题教学及活动,这些活动大多是照搬照抄,或依教材或模仿其他幼儿园的做法,不结合自身的园本理念、地域特色、文化根基,生搬硬套。

(三)重潮流,轻长远。

不少幼儿园将传统文化单列在园本课程及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之外,因此传统文化无法渗透到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很多幼儿园也是没有完整的计划和长远的目标的,像风一样跟着潮流走。

三、策略——记忆、情感、传承三部曲。

如何让中秋节这样一个抽象的传统节日被孩子们所感知、认识、理解?

策略一、多感官参与,通过某个具体事物触发幼儿对中秋节的记忆。——色、香、味

首先,要先让幼儿记住中秋节,怎么记呢?《指南》中指出4-5岁幼儿的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生动直观,具体形象的事物能引起幼儿极大兴趣的事物,容易被幼儿无意识地记住。通过了解中班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时结合幼儿原有的实际生活经验有意引导,充分利用幼儿的无意记忆,提高无意记忆效果,记忆过程中要尽量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多种感官的参与,可以使大脑神经联系大脑,对丰富的信号进行分析,综合获得的印象全面清晰,有助于加深记忆。

策略二、举办各种庆典活动,用仪式感激发幼儿的情感升华。

其次,要激发幼儿的情感,让幼儿对传统节日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归宿感。在法国童话《小王子》里,狐狸曾告诉小王子:“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这就像是一种仪式……”狐狸说:“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正如村上春树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这件重要的事情,是不针对年龄、性别,不针对任何地域和社会地位的,仪式感是我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仪式感无处不在。

策略三、批判地继承、选择性弘扬,打造“我眼中的中秋节”。

在教育问题上,我们更加要敢于面对质疑的声音,对孩子们的质疑和疑问答疑解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孩子们记住中秋节,了解中秋节的由来以及风俗后,孩子们对中秋节有了更大的兴趣,随之而来的更多的是疑问和质疑的声音。

关于嫦娥的传说——“我看过一本书上面说了月亮上很冷的,是不能住人的,那真的有嫦娥吗?”

关于月饼的由来——元末朱元璋将重要信息塞进饼中,通过月饼传递消息:“月饼里塞纸条很脏的,不卫生!”

关于农历八月十五——“今年中秋节明明是十月一日啊,为什么说中秋节是八月十五呢?”

这些疑问和质疑是孩子们对中秋节兴趣浓厚的表现,是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时候老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好奇和质疑进一步拓展、引导,创造出一个个课程故事,做孩子们的领头羊,带领幼儿各个击破、深入解读。

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活的教育”理论中提出“活的教育”目标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在“童蒙养正”的幼儿期开展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我们希望孩子学到什么呢?我想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言:“一、培养文明修养,让孩子在幼儿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为‘做人二、文化认同,即对民族文化产生亲切感、归属感,让孩子明确认识到‘我是中国人,为培养‘现代中国人奠定基础。”这些优秀的学习品质将奠定孩子一生的幸福,也是社会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恩红.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思考[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6(19):255

[2]王丽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9(5):122-124.

[3]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1.

(浙江省杭州市笕杭幼儿园)

猜你喜欢
记忆情感
夏天的记忆
情感
台上
端午记忆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让孩子把情感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