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俞舟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近年来,“儿童本位观”在电影中的倡导与运用日益加强,也越来越引人注目,尤以伊朗儿童电影为突出。伊朗在“好莱坞”式电影盛行的电影时代,慢慢的探索出一条独属伊朗特色的“儿童电影”之路,以阿巴基·基亚罗斯塔米为领头羊,以马基德·马基迪为代表,这类朴素且纯真的儿童电影将视角放在所谓“贫穷”的底层群众之中。
“儿童本位观”,即以儿童为中心,其他人或事物服务于儿童利益的理念和观点①。儿童的思维与成人截然不同,儿童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原生性和纯真性,他们按照自己想法而不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来理解和透视这个世界。随着“儿童本位观”的逐渐发展成熟,在文学以及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加完善,也开始逐渐向其他领域扩散,电影领域也随之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儿童电影”。不同于科幻电影、或者是喜剧电影,主角所处的极端环境造就了在伊朗电影史的发展历程中,以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为开端,开启了一个不同于“好莱坞”商业模式的电影创作模式。这一类的儿童电影,将创作视角聚焦在儿童身上,故事重心转移到社会底层人民和儿童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不断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那贫苦的生活是常态,但或许他们并没有丧失淳朴与善良,尤其是这些孩子们,他们的内心世界依然是那么纯真,那么无邪,那么充满纯真想象。伊朗儿童电影或许总让人感觉题材单一、形式简单并且总是深掘那些贫穷、困窘又坚忍不屈的儿童的内心情感。但又可以在影片中保留该有的人性关怀,温润的表达社会对你的关怀并没有消失,生活也不仅仅是苛刻的谴责和伤害,留给伊朗社会甚至是全球的孩子可以感受到的温情。
导演马基德·马基迪说过:“我的电影并不是拍给儿童看的,只是恰好借用儿童的视角来审视伊朗社会”②。眼前所见的世界加上孩子的视角,就碰撞出了这么奇特的效果。就像《天堂的孩子》中展现的儿童世界,单纯天真的笑脸陪衬着色彩明亮的色调,好像那个烂漫的世界跃然于屏幕之上,却也像是一首带有讽刺性的诗篇,将“天堂”与“贫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其实这部影片如此打动人心
1.叙事视角
整部电影基本是从哥哥和妹妹的视角来描绘伊朗的人情世态,将叙述视角回归孩子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最纯粹的。面对鞋子丢失,哥哥的掩盖与妹妹的配合,看起来那么自然,当他们发现鞋子下落,却因为对方的家庭情况产生同理心,选择包容。将视角放在孩子身上,然后自然而然的做出这种选择,孩子们的行为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理所应当。在这个善良的童真世界里,包容与谅解看起来更加合理,也更加触动人心。
2.单线叙事
电影《天堂的孩子》严格按照单向、线性、顺时的叙事结构讲述故事,所讲的故事也非常简单:一个贫穷的家庭中,妹妹莎拉的鞋子坏了,没钱买新的。哥哥带着鞋子去修理的时候,却无意将它遗漏了,他们为了躲避责罚,也处于对于家庭的考虑,决定轮流穿一双鞋。所有故事就是按照简单的时间逻辑进行的,按照孩子们处理问题的逻辑进行蒙太奇的剪辑,让人们可以完整的按照孩子们的逻辑方式走进他们的故事,没有任何插叙或者倒叙,就这种顺叙却跟更够表现出孩子们生动美好的心理,更能够走进他们的内心。同时这种单线叙事,从某种程度来说,对于创作者而言,更能够聚焦“儿童本位”,在叙事结构上也会更加明朗。
无论是《天堂的孩子》中展现真实的长镜头的运用,还是源自自身经历的非职业扮演,甚至是那些纪实与光影结合的影视手段,都在向观众展示一个独特的平民视角,一个区别于其他“好莱坞”电影的儿童世界观。
1.镜头的运用
镜头被称为电影的眼睛,它能“拢天地于行内,挫万物于笔端”③,提供比人的眼睛更多的自由和变量。《天堂的孩子》电影的镜头运用可以用“朴实”来形容,所谓的“朴实”并不是理解中的那种简单的镜头组接,而是恰到好处的“蒙太奇”运用,将镜头所代表的的凝视放到儿童本身。就好像电影开始的长镜头,他可能就是当下孩子所关注的内容,同时也通过各种细节的设计,将观众带入“凝视”之中,让你有机会走进他们的世界,同时也为这部片子定下了基调。你看到的内容或许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而是导演想到帮助儿童表达的;导演镜头的运用,是用来表达儿童的内心,并让观众第一时间相信并且进入。
2.电影台词
电影语言是指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统称。④“作为一种语言,它也能够传递和表达信息以及进行情感交流”。⑤其中台词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导演对于台词的设计,需要万分贴合角色的内心,跟随者角色的行动轨迹进行创作,并且引导的剧情的发展。
在《天堂的孩子》中,由于创作视角聚焦在兄妹上,那他们的语言,一定是来自孩童世界,没有什么修润,直观的表达出内心的担忧,甚至是情绪,就好像在妹妹执拗想要将事情的真相告诉家长时,哥哥会说出“我以为你会明白”“就算他们知道,也没钱给你换”“他们会打我”,这些词语都直接传达出孩子内心的担忧,甚至是对家长的惧怕,对惩罚的担忧;还有妹妹面对选择时,从最开始的“我才不要穿你的鞋”到“好吧,你说的有道理”“只能这样了”,这几段台词的转变,也传达出妹妹对于哥哥的信任,以及孩子们处理事情的方式。
3.细节设计
挑这部电影的细节部分重点讲解,是因为将电影回归“儿童本位”之后,细节的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这类本身就生活在贫困氛围之中的孩子们,他们的性格或许不会过于开朗,那么如何在台词之外更多的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导演的一个课题。马基德·马基迪选择是通过营造氛围感来完成,通过兄妹行为与水里欢快自由鱼儿的对照,展现他们愉悦的内心世界,甚至可能是他们潜意识里也在寻求的自由。阿里错失了运动鞋为奖品的比赛,将双脚泡入水池,涟漪的水面、游弋的鱼儿,好像将那一份悲伤暂时定格,留下的只有平静的内心,这可能也是阿里与自己的和解。细节的设计将那一份温柔与烂漫保留了下,那是贫穷世界也可以存在的温情。
当“儿童本位观”被广泛应用时,有一个总体的呈现,有优有劣,有弱有强,虽然伊朗儿童电影作为佼佼者被全球广泛探讨,但也有劣处。
伊朗儿童电影之所以可以自成一派,就是因为它独特的国情,儿童从出生好像就被打上了“贫穷”的烙印,他们没有寒暑假,没有自由的烂漫天地,没有无限的灿烂幻想,他们需要尽早的承担家务。现状是父母也无能为力,而这种无力感催生他们过于早熟,这也是马基德·马基迪电影背景的来源——父母的“无力感”,并且在影片中表露的镜像风格,也高度保持了艺术虚构与现实真实的平衡。
当然“儿童本位观”在伊朗电影中的应用也并没有完全趋于成熟,有很多导演坦白,自己在创作之时很难将自己完全带入孩子的世界,或者说没有办法完全摘除自己成人化的思想,走入孩子的世界需要的并不是放空成人的思想那么简单,毕竟电影同纪录片不同,只要是虚构的“世界”,就必定存在着想象与建构,也正因为如此,伊朗电影之中也存在许多导演拍摄的电影不仅大人“不买账”,连孩子也索然无味。
伊朗儿童电影的特点在于将创作的主导放儿童身上。一切行为的发出元皆是“儿童”本身。儿童代替创作者进行故事走向、行动线设计、镜头划分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形容伊朗儿童电影很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味道,没有什么大场面,弱化的剪辑,非职业的演员、伊朗实景拍摄、几乎减少的美术与造型设计,这一切都辅助导演更好的处于“儿童”本位的立场。当“说”“看”“做”都脱离的成人世界,或许可以更真实的映射现实世界,也可以避免说教,便于温情的表达与展现核心主题。
反观目前我国有些电影虽有着雄厚的资金却为何难以拍出感人至深的作品?也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自己独特的风格、缺少真诚吧,在不具备好莱坞产业链的现实情况下,一味地向好莱坞靠齐,学表不学本。
近年来,我国电影制作人越来越追求大制作、大场景、全明星、快制作。以票房论成败,殊不知这种成功只是虚无的泡沫,只是后现代社会中国人快餐消费下的产物,这种浮躁、缺乏创造力的速餐电影早晚会被国人摒弃。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可以挖掘与制作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们需要对创作进行思考与反思,中国农村电影的发展可以也应该被重视,儿童电影也需要有一个表达的窗口。
随着世界对于儿童研究的重视,“儿童本位观”的应用也普遍广泛,而电影作为视听艺术中的佼佼者,对于“儿童本位观”的研究也渐渐开始重视,从电影结构,故事叙事,视听语言的设计上,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各个角度回归本真与纯真,在他们的世界里,有自己的信仰。我国近些年也开始注意儿童电影的发展,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吸收和借鉴优秀的营养,稳步发展。
注释:
①陈瑞琴.五四新文学的儿童本位观[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②关雯,马吉德·马基迪.孩子是我表达的主题[N].中国电影报,2006-09-28(5).
③李建强.影视艺术鉴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7.
④钟友循.影视与影视鉴赏[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49-50.
⑤章翰文.电影语言符号语义内涵及符号本质分析[J].戏剧之家,2021(06):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