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角下的摄影艺术创作研究

2021-04-06 20:05:04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7期

张 迎

(广东工业大学 华立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

一、摄影艺术基本概括

(一)摄影艺术的发展

摄影艺术作为后起而上的一门艺术,相较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具有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最早的摄影被发明出来仅是为了记录真实社会,内容呈现的是一种存在状态,而非形式意义。但摄影的出现仍旧对绘画和雕塑的地位产生了威胁,因为同样在光线、细节、角度和构图的运用上,摄影的便捷性优点明显,成本也在大幅度降低。

而发展到现代之后,经过不同流派的探索和科技的进步,摄影在内容呈现上,特别是从摄影的表现手法和结构上来讲,已经完全不同于当时。摄影艺术的呈现更与人们的生活贴近,同时也是集合了色彩、光影、构图和思想的美学载体。在第一本由Newhall编辑整理、将摄影作为艺术的书籍《摄影史》出版后,当中的作品被搬到博物馆,原本照片所附的描述性文字被减少。到了现代,摄影作品在艺术馆中被展示时,其文字描述已经完全消失。这便是摄影艺术家们在当代艺术的大环境下,重塑了对摄影当中的美和审美。在观赏作品时,能够让观赏者产生情感互通和审美感知的享受。

(二)摄影艺术的表现

摄影艺术,即以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以摄影媒介为工作方式表达感受,创造意境,传递思想。①实际上,摄影艺术的美学,也有助于破除审美上的意识形态。现代摄影艺术不再局限于单纯地记录画面和客观反映真实存在,而是谋求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联系,积极地探索崭新的艺术表达方式。②

摄影者们将自身的审美感触通过作品转换成审美实践的产物,这其实也是一种对艺术的瞬间思维能力。摄影艺术有了独特表达美的语言,这种语言是对美这样抽象化的东西进行表达,向观赏者倾述。而美又是不被定义和禁锢的,因此在作品的发挥上,往往给摄影者们留出了很大的审美诠释空间,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审美思维的要求。正如Paul Strand所提出的“直接摄影”理论一样,他讲到摄影者要学会并且保持对眼前事物真诚的敬意,并且能够借助作品中无限宽广的超出人类双手技能极限的影调将敬意表现出来。作为精神产品,摄影艺术者需要产出更多能让观赏者接受的对于审美的艺术形态。在创作过程中感受美,而经过意识形态的诠释才能有不一样的美,因此摄影者也必须要有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才能让感受和理解形成统一。

二、美学视角下摄影艺术的表现特征

(一)二维性

摄影的媒介性质决定了作品是具有二维性质的具象化产物,而取景空间却是三维的。现代摄影艺术就是通过摄影艺术化地再现现实,在这个过程里,逐渐在观赏者的脑海中三维化。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而即使是精心布置的事物这句话也是成立的。在艺术价值层面,作品都是通过摄影者对于线条、色彩或是形状的感知加上想象为观赏者还原出来真实景象。

二维的局限性也给了摄影更多的未知性。美学视角下二维作品更需要协调视觉上的美感,进而提高作品的立体感。因此,在光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下,对于艺术的创作方式更为多种多样。如在Francisco Marin镜头下的情侣在阳光下幸福的沐浴着,而在墙角边的一个男士却背光,仅有侧面的轮廓剪影。这个轮廓破坏了拥抱着整个平面即二维的空间,而破坏者正是摄影者所带来的作品深度,即处在三维空间中人物的微妙关系。轮廓带来空间立体感,最终目的是为了反叛空间的带来的局限,从而达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思考。这也要求摄影者能够在现实生活里用审美的方式去结合直觉产出更有意义的作品。

(二)平衡性

自然界中讲究平衡,被摄像机定格的事物也是一样。跟平衡相挂钩的构图,一种镜头语言表达的形式,是促进照片的和谐的重要关键。如黄金比例、三分法和九宫格等是比较常见用来作为构图的依据,对于实现照片的平衡感和线条、角度的美感体现很有帮助,也会显得更具有张力。而摄影艺术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传统依据,在摄影中对平衡的感知更多依赖于摄影者本身对美的发现和感受,比如信息捕捉、即时抓拍、现实生活的感悟等等。有时也会发现过于强调平衡,可能会失去图片的动感,反而失衡了。

现代的摄影艺术更加强调整体上的和谐性和平衡性,往白了讲就是,整体看着舒服就行,但这也的确要求摄影者更加有所谓的“镜头感”。这种平衡感允许了所呈现照片边框中,可以依照摄影者的理解和想法去取舍放在这个边框中的事物,创造出可能并不完美的构图,但却十分平衡。

在现代的摄影表现中,应当逐渐规避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而且摄影者表现出来的摄影艺术,应当不断地打破摄影者对于艺术创作的束缚,在客观世界中进一步融入摄影者的不同艺术想象,进而探索出全新的形式以及特殊的艺术表现。③

(三)静止性

被定格在显示屏里的事物,往往是有限的画面呈现。这也就是摄影所必须承认的局限所在,静止的图片会使得被记录的事物的叙事性降到暗示、隐晦的程度。因此,照片不能留下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有一些被停留在表面的影像。但进一步来讲,反而是静止的照片更受不到故事的限制,更能摆脱束缚。因为摄影的内容无外乎是人物、景物或事物,而这些在摄影艺术家这里进行了摄影意识、审美意境和文化层次的想象之后,诞生的作品便有了其独特思考性和叙事性,在观者解读和欣赏当中被发现了摄影内容的物性。Francisco Marin在对黄昏景象拍摄作品中抓拍了骑着自行车腾空而起的少年,同时夕阳的光正透过轮子折射到镜头前。静止的照片却可以感受到摄影者对色彩、空间、时机的把握和呈现。静止和运动是对立的,但照片更多感受到的是不断述说着运动的魅力,夕阳的阳光正体现了少年的热爱。

(四)距离性

距离性体现在摄影者和主体之间的距离,还有主体跟客体之间的距离,甚至是主体在空间中的大小。除了摄影者站的位置因素外,广角镜头、中长焦镜头的使用也和摄影者的选择和想法有关。广角镜头能够有效实现视觉层面的扩展延伸,长焦镜头则能够带来深度的空间展示。

摄影师Matt Maswson在拍摄一个在码头的海边市场时,用广角镜头把摊贩及背后的捕鱼画面一同记录,摊贩作为主体离摄影师很近,物理距离实现了心理距离。无论是哪个行业的人,都能在这平常的景象里感受到岁月静好的美。而在摄影师Jake Michaels的街头拍摄中,他从远处拍摄了处在朦胧雾中独自过马路的人,摄影师与主体距离之远,增强了处在空间中的主体的孤单落寞感,摄影工具与摄影师本人都目睹并记录下了孤独。彷佛主体已经与背景融合共同成为了客体,而拍摄者是在见证这个画面主体,这就是距离感带来的摄影表现力。

三、美学对于摄影艺术的运用

Paul Strand的“直接摄影”理论不再被看做只是属于现代摄影实践的美学方法。究竟是发现还是捏造被拍摄对象,都需要服从摄影师的主观意念。无论是摄影师的艺术,还是艺术家的摄影,都不再是理论争论的范畴。我们不能仅仅从画面的形式角度来判断艺术家的态度和立场。④因此,如今的摄影艺术在创作方面都需要且有必要超越照片的记录含义,进入一个新的思维模式。

(一)摄影艺术的语言运用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摄影艺术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因此,摄影创作者要不断完善和丰富摄影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以适应人们日益丰富的审美需求。⑤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的语言,摄影艺术的语言也是摄影的表达形式,光线、影调、线条、构图甚至摄影者的风格也是。

各种光线和光的角度所带来的光影艺术,都能影响到作品的空间感和真实感。更如摄影者可以对作品的影调中即对比度、饱和度和亮度等去展现自己的内心构想。协调运用不同语言在作品中的展示,表现出和谐的美感,使其产生对事物的叙事性和实现对美的统一情感。而对摄影语言的运用既源于审美感知,又寄托在构思、分析和执行上。就现代的摄影艺术而言,魅力都藏在作品的真实感和意境感。将语言融入作品形成一种沟通方式,与所要表达的艺术形式相结合,这样的作品才更有内涵可言。

(二)摄影艺术的视觉运用

摄影相比文字或者其他绘画形式,更能直观反映作品的视觉语言表达效果,更具有直观性、可信性和审美性的特征,让观众真正体会到摄影艺术中的视觉语言盛宴。⑥在信息时代,爆发般涌来的信息让人们眼花缭乱,而通过视觉语言能更高效地将重要讯息简单明了,更直观的传达给观众。与此同时,摄影艺术中的视觉语言通过画面色彩、影调设置、光效设计等方式给观众视觉冲击力,让人们更加耳目一新,达到快速吸引公众眼球的艺术效果。⑦

摄影作品本身是借助瞬间情节创造出来的,因此摄影过程就要求摄影者具有创造性地去表现视觉张力的能力。现代的摄影技术可以借助科学的手段去传递信息,如摄影者在后期处理中增强饱和度、调色成黑白色调或是模糊处理等,都是对视觉表达的把握,强化更深层次的含义。

在整个摄影艺术的审美感知中,更好的视觉象征加上视觉形态会也会让观赏者在整个过程里提升对美的认知。而视觉形态的实现是要让我们所熟悉的事物从另外的角度鲜活起来,更具有抽象的意义。通过视觉的冲击达成美的感知去完全地感染欣赏者。

(三)摄影艺术的意识形态运用

艺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艺术可以反映意识形态的内容,意识形态可以反映艺术活动的规律,彼此可以互相影响。⑧摄影艺术的过程是一个对美的审视、抓住它并且物化审美的过程,因此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会有所不同。思维能力、环境、信息、价值取向等因素都是影响因素,而摄影艺术也在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浪潮里同步而上,所以势必要对照片的呈现要求更为严苛的。如果仅是执着在构图、形式、影调和瞬间的精心布置、并且强调每一张照片中的每一个人物动作、表情、环境有相对应的具体象征含义,那完全只是对现实的高度还原,远达不到“艺术”的概念。我们所处的文化共同体时代,一个具体的人,并不一定有主观赋予意义的能力,也就是说,艺术更推崇人们约定俗成的意义。

科学社会的进步拓宽了审美的范畴,也逐渐构建出新时代下摄影艺术的新形式、新意态意识。在Omi Kim镜头下的东京的照片中,里面低着头,抹了一层夸张粉底的艺妓,在每个场景的出现总是有异常的跳跃感。摄影机的焦距不再是单纯对准想要创造的艺术本身,而是透过作品,对摄影者意识中的现实人性进行表达。从有限的影像呈现中,观赏者本质是与拍摄者产生情感互通的,摄影者的意识形态在实现审美感知传播时,一定程度上会引导观赏者的意识形态的转变,进而影响社会。

四、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摄影艺术让人们获得了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现实,也让摄影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传达了自己艺术构思和艺术作品。在作品诞生的瞬间,也是摄影者把他们观察这个社会的方式和态度艺术化。“观看”和“以摄影的方式观察”之间是有确切的区别的。⑨而美的作品能够让观赏者被带到了与摄影者同样的观察视角,主观上形成一种对美的感知能力,并且进一步激发出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力量,这就是摄影艺术的力量。

总的来说,现代摄影艺术的核心在于呈现具有审美感知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或是视觉吸引作为基础,同时也是继承传统摄影的记录、体现情感的价值。栗宪庭在《怎么样“看懂”当代艺术》一文中提到,艺术的发展始终在提供新的感觉,创造新的媒介这个语境中发展。所以不管是在新的感觉中创作,还是在新的媒介中表达,都是为了追求艺术中的美。

注释:

①于东东.艺术摄影[D].北京:北京摄影函授学院,2020.

②张锐,崇明宇.现代摄影艺术的美学探究[J].艺术教育,2017(Z3):178-179.

③张泽军.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意蕴及深层解读[J].艺术科技,2017(10):238.

④高岩.现当代摄影实践中的美学转变[N].中国摄影报,2020-03-20(009).

⑤孙澜城.摄影艺术语言表达形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6(14):173.

⑥徐亚娟.摄影艺术中的视觉语言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19):181.

⑦李翀宇.摄影视觉语言的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71-73.

⑧许亮,王莉莉.摄影艺术的美学探讨[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17-121

⑨BruceBarnbaum.摄影的艺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