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春之歌》与《红豆》之异同

2021-04-06 20:05:04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7期

赵 牵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一、前言

《青春之歌》与《红豆》都创作并发表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都以女性为主人公展开叙述,但同时也受到政治的影响,受到二三十年代“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影响,将女主公的恋爱置于革命之中,但《青春之歌》与《红豆》还是有差异、有可比较之处的。

二、革命与恋爱

《青春之歌》与《红豆》都延续了二三十年代“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创作方法,将女主人公的爱情与革命联系起来,爱情受到革命、信仰、现实政治的影响,而主人公最后必定投身革命,是一种变小的自我的情爱为大的献身国家民族的情爱。同时,两部小说都是女性知识分子成长的小说,林道静与江玫都是年轻的女知识分子,她们有先进的思想意识,在慢慢的积累沉淀中,革命意识逐渐萌发并壮大,无产阶级思想在她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获得内心的成长。

虽然这两部小说都是受到“革命与恋爱”小说的影响,整体创作也体现了革命与恋爱的关系,但二者还是有较大的差异。

(一)《青春之歌》的革命与恋爱相辅相成

林道静的每一次成长与进步都与她的恋人密不可分。林道静因为家庭的影响与所受的新知识让她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为了逃避包办婚姻,她在好友的帮助下逃离北平来到北戴河杨庄,结识了她的第一个恋人余永泽。可以说是余永泽使她逃离了封建地主家庭,获得了第一次成长;而第二个恋人卢嘉川则是她革命路上的启蒙者,无产阶级思想由卢嘉川给她种下。虽然他们的爱恋没有说出口,但卢嘉川和林道静心心相惜,卢嘉川给林道静指明了奋斗的方向,让她从幻想式的英雄主义,只懂牺牲的革命浪漫主义走向现实,关注现实,让林道静从小资产阶级思想成长起来;第三个恋人江华更进一步促进林道静的成长,他让林道静深入农村,赢得地主宋家的信任,团结广大农民,在农村开展革命工作。重新回到北平后,党组织将林道静吸纳为中共党员,并进入北大在学生中开展工作。虽经历种种困难,但林道静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只懂牺牲的少女了,她更明白要有价值的活,于是即使被遭到毒打,即使被最好的朋友误解,为了党组织,她坚持了下来并开始独立解决问题。

(二)《红豆》中的革命与爱情背道而驰

江玫在第一眼看到齐虹时就希望她能注意到自己,而齐虹第一次见到江玫之后就被她深深吸引。两人迅速恋爱,拥有很多共同的爱好与话题,但慢慢江玫发现他们两人在思想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银行家的儿子齐虹只醉心于音乐和物理,对国事的关心甚少,而江玫在舍友萧素的影响下开始关心国家命运与前途,当得知江玫去参加学生示威游行时,齐虹竟气急败坏,将打算送给江玫的礼物扔掉,江玫与齐虹产生了巨大分歧并无法达成一致。最后齐虹选择到美国留学避难,而江玫选择留在祖国,投身革命洪流,献身于祖国建设,俩人就此分道扬镳。

但江玫对齐虹的思念之情、依恋之情并未停止,与齐虹分开,江玫的内心也是极度痛苦的,江玫所有的这些情感都是一个恋爱中的普通女性会有的情感,所以《红豆》在描写上更加细腻,主要体现的是人情人性,从这个角度来说,《红豆》跳出传统的“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偏重于爱情的描写,偏重于女性细腻情感的表达,偏重于对人情人性的关怀与关注。

综上,林道静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恋人的帮助,在革命中收获爱情,在爱情中一路成长。杨沫的《青春之歌》是典型的“革命加恋爱”小说,偏向对革命的叙述。通过林道静的三段恋爱,体现了林道静思想变化及成长同时,也展现了党的伟大力量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三、人物形象

两部作品都以女性知识分子为主角展开叙述,不仅在女主人公身上有共性,在两部作品的男主人公的身上以及其他的角色身上也能发现一致的方面。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两部作品的主人公也较明显的不同。

林道静与江玫都是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具有进步思想。她们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林道静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但是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主家的女儿。林道静的生母本来是佃户的女儿,被父亲强占过来有了她,林道静在继母的虐待下长大,所以她渴望自由,骨子里有坚定的反抗精神。受到地主家庭的封建思想迫害,林道静并没有在大学继续深造。而江玫的生活更为安逸,她出生一个普通家庭,顺利读完大学。父亲因政治迫害去世,所以她也关心政治国事。正是不同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她们不同的性格。林道静更坚决果敢,敢爱敢恨,虽然三番五次地受到余永泽的阻挠,但还是排除万难去参加爱国游行运动;在她发现余永泽的真实面目后,坚定的与余永泽分开,并对他那种胆小怕事,不作为的态度表示鄙夷。而江玫相较而言更优柔寡断,虽受到舍友萧素影响,但当萧素让江玫忘掉齐虹时,她却犹豫了。虽然和齐虹分开已有六年,但江玫依旧想念齐虹,对着红豆睹物思人。

余永泽与齐虹也有着一些契合的地方。林道静和江玫初次见到他们时候都被他们身上的独特之处所吸引。林道静初遇余永泽是在她逃离家庭之后遇到的,林道静不被当时落后的人们所理解,走投无路时她决定跳海结束自己的生命,却被北大学子余永泽救下,从此他们谈文学,谈个性解放,一个高大进步的形象刻在林道静心里,他们很快便自由恋爱了。江玫第一次见到齐虹是在从练琴室出来的路上,遇到一个长着“一张清秀的象牙色的脸,轮廓分明,长长的眼睛,有一种迷惘的做梦的神气”①的少年,而齐虹也注意到了她,两人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很快开始恋爱。和林道静一样,刚开始的生活是甜蜜的,但余永泽和齐虹的缺点也很快暴露出来,他们都自私自利,大男子主义,软弱退缩。魏三大伯上门寻求余永泽的帮助时,余永泽一脸不耐烦,“凑一块钱”后就打发他离开,而林道静给了魏三大伯十块,余永泽得之后却发起火来,质问林道静“拿我的钱装好人,这是什么意思?”②;在得知林道静在卢嘉川的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他却说“我想,我想……静,我想,这不是我们能够为力的事。有政府,有军队,我们这些白面书生赤手空拳顶什么事呢?喊喊空口号谁不会。……现在——现在我想还是埋头读点书好。我们成家了,还是走稳当点的路吧……”③一个胆小鬼的形象跃然纸上;当林道静组织学生游行时,当队伍游行到邮政总局门口时,余永泽“在欣赏着这游行的行列,在欣赏着她鼻青脸肿的嘴脸和鼻孔流出的鲜血”④。齐虹同样如此。在他得知江玫参加了学生游行后,竟大发雷霆,将送江玫的糖盒奋力摔碎;在国内局势紧张起来的时候,齐虹选择跟家人外出美国避难,并要求江玫和他一起走,“我恨不得杀了你!把你装在棺材里带走!”⑤。也正是他们二人的这种性格缺陷导致这两对情人之间的分道扬镳。

萧素与卢嘉川、江华、郑瑾人物的形象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促成女主人公成长的关键人物,是主人公革命意识觉醒的引路人,奠基者。他们都是思想进步的年轻知识一代,将自身的一腔热血奉献到国家的建设当中,用自身的智慧与敌人斗智斗勇。不仅将自己融入党组织中,还能带动影响身边的人进步,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人物。

四、叙事技巧

《红豆》采用倒叙方法,由江玫六年后再次回到学校工作,却巧合的发现留给自己住的房间是大学时自己住的宿舍。在宿舍中,她找到了之前留下的两颗红豆,由此引发回忆,展开叙述。而江玫父亲的死因是由于政治迫害这一情节采用插叙的叙事方法进行交代,也正是这一原因促使江玫坚定信念不去美国而投身革命。《青春之歌》则采用正叙的叙事方法,将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由林道静的三个恋人对林道静的影响由浅入深,促使林道静完成思想上的蜕变,获得成长。

《红豆》与《青春之歌》的江玫与林道静都在革命的道路上成长起来,都是与自己的恋爱经历结合起来。林道静在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是由她的恋人完成的,每个新的恋人出现都是林道静思想上的一大飞跃,从封建家庭到小资产阶级再到真正与农民、工人、学生相结合的无产阶级思想,其中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恋人的帮助。但是这也有一个弊端,林道静的恋爱受政治影响过大。《红豆》细腻的展现了人情人性,江玫在面对爱情与革命的冲突时,犹豫不决,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挣扎,但也同样没有摆脱政治的影响。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不可避免的,文学虽然服务于政治,《青春之歌》与《红豆》不可避免的受到政治的影响,满足政治的需要,但也不能忽视这两部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红豆》细腻的心理描写,温情的人情描写都值得我们学习,《青春之歌》作为一部经典红色小说,不仅展现了当时中国的发展历程,革命道路,而且我们更能从林道静等人身上汲取到精神力量。作为十七年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关注到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是必要的。

注释:

①宗璞.红豆[J].人民文学,1957(07):1.

②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第一部第十章).

③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第一部第十二章).

④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第二部第四十五章).

⑤宗璞.红豆[J].人民文学,1957(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