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迎迎,张海珍
(河南省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河南 济源 454650)
“民以食为天”,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吃的方面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食品供应渠道越来越呈现社会化的趋势,更多的人依赖食品工厂和饮食企业获取现成的食物。相应的大宗主副食品也走出分散的小作坊加工模式,以现代化大规模的集中生产取而代之。 食品生产的安全性关系到越来越多的人,任何一点事故都会形成相当大的影响面,这种影响力还会随着经济全球化从一个企业蔓延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迫使人们去寻找一种无污染、安全的食品,绿色食品便应运而生。
所谓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由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国际上通常都冠以“绿色”,为了更加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定名为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的发展,既有市场需求,又有生产潜力,它应当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起到示范作用。绿色食品正在步入一个加快发展的阶段,增强绿色食品的品牌优势和产品优势,是提升其核心竞争的关键所在。 且绿色食品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时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把标准化贯穿到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中,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其具有开放性、持续性、高效性和标准化四个鲜明特征。 而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就是“三个确保、一个提高”,即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一种既能保证粮食产量,又能维护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并且具有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用市场经济规律来推动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更加科学的农业发展模式。 之所以提出由绿色食品到绿色农业,正是为了能够充分满足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和经济效益三者的要求。 因此,争取可持续农业终端产品——绿色农产品(包括绿色食品)标准的国际认可,既能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必然选择。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 北纬35.05°, 东经112.38°,全市总面积1931 平方公里,其中山岭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0.8%, 平原区面积占总面积的19.2%,水域面积98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 万亩;总人口68 万,其中农业人口40 万。 年平均气温在14~15 ℃,年无霜期在215 d 左右,年降雨量在550 mm左右。 属暖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非常有利于发展工农业生产。 盛产粮、棉、油、烟叶,特产山楂、冬凌草、薄皮核桃等。
济源交通发达,自古有“豫西北门户”之称。 济源因系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济源又是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盘古开天、女娲补天、黄帝祭天、黄帝战蚩尤等众多传说就发生在这里,有古代九大名山之首王屋山、五龙口猕猴景区、小浪底水库等名胜古迹。
近年来, 济源市农业发展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四个特色: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重点培植优质粮食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果品基地、优质烟叶基地,大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235 元,居全省第2 位,增长9.7%,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78.92%,居全省前列。 目前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7 家,其中省级11 家,河南丰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75 家,家庭农场120 家。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 在现代社会,农业对人类生活领域的影响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农业的发展也在深化。 今天,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必然选择。根据济源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环境,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农业可持续。
打造品牌,促进绿色土特产发展:绿色土特产业是以本地特殊自然环境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生产具有浓厚地域特色产品为内容的农业产业。这类产业的特点是:产品资源受地域、气候条件限制,相对稀缺;生产规模比较小,相对分散;加工技术,养殖技术要求高,投入相对集中。本区绿色土特产主要包括:薄皮核桃、冬凌草、山楂、石榴等。
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将其特有的生产程序同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让高新科技在生产、产品加工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要采取不同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农业的生产技术标准,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二是要充分发挥济源市的人才优势,集中力量研制开发适合该市农作物生长、高效、低毒的化肥和农药,以及符合农业要求的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和与之配套的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饲养技术、加工技术,为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充裕的技术储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看能否拓宽市场,培育绿色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的发展,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向导,依据本地资源条件和生产习惯,突出地方特色,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把发展可持续农业同发挥区域优势结合起来,组织农民对本地有优势的绿色农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并为绿色农产品积极开拓市场。
二是要通过实施绿色农产品的品牌战略,精心培育一批绿色名牌产品,扩大名牌比重,发挥名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对已成为地方或国家绿色名牌的产品,要加以保护,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争创世界名牌。
三是调整现行农产品收购政策,增加绿色农产品的检验指标和标准,实行优质优价,用市场经济杠杆,调动农民生产绿色农产品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诚信教育。生产者要依据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销售者要销售符合质量要求的绿色农产品,杜绝以次充好等欺诈行为,以诚信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
这种能力建设应当从四个层次上进行:决策能力建设,需要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以制定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适宜政策; 加强业务人员的能力建设,使得农业管理人员逐步成为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方法,并具有管理技能和所涉及各门学科的通才;技术人员的能力建设,通过脱产与不脱产培训,使广大技术人员迅速获得农业发展中的最新技术和知识;加强农民的能力建设,要知道农民是农业的主体。通过示范、培训和经验交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术的传播。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正处于上升发展的势头,为该市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1 世纪的农业是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农业。 因此要加强农业主体的农民素质建设:大力组织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利用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技术方面教育,传播适用技术, 解决农民种植方面技术难题, 鼓励农民“走出去”到先进发达地区学习,在学习中转变观念,增长知识,培养技术骨干人才;农业科技人员要深入基层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把握关键技术,解决难题。
资金不足是阻碍发展可持续农业的突出难题。解决资金不足要坚持多管齐下: 利用国家信贷政策,使用好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誉贷款,在种植业中小额贷款一般能满足农民生产需要; 建立民间风险基金,尤其在养殖业中,由于生产周期长资金占用多,这种方法最可行; 可持续农业项目可以享受政府贴息贷款,政府应安排一定数量资金;对大的可持续农业投资项目可招商引资,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面对市场竞争力,市政府应积极开辟农副产品销售的“绿色通道”,让农民搭乘“信息快车”通过网络展示产品,发布供求信息带来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