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莉莎,王 伟
(1.云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云南 昆明 650106; 2.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8)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突出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各项措施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与当地景观相协调,基本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1],即通过有效保护使综合治理后的小流域实现山青、水美、人富[2]。云南省从2006年开始在水利部的统一部署下,积极围绕城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九大高原湖泊等重点区域实施了以水源涵养、水质保护为目标的面源污染防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通过治理,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河道、水库水质,保障了供水水源地安全,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效。
云南省具有水多、水少、水脏、水土流失等水环境特征,不少地区的饮用水水源区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化肥及农药残留、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难以控制,导致河道、水库水质受到污染,直接威胁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因此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十分必要。
2006年,云南省与北京、浙江等省(市)一道,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作,先后完成盘龙区团结小流域、小河村小流域、高枧曹小流域,西山区高海小流域和嵩明县龙潭小流域等试点项目。试点工程以省会城市饮用水源松华坝水库水源区为核心区,坚持以植被建设、水资源涵养、水源保护为重点,从山顶到河谷构筑了“远山生态修复、农地综合治理、库周生态缓冲”的面源污染防治三道防线,在防治面源污染、涵养水源、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改善村庄面貌、美化人居环境等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
2006年以来,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云南省在继续搞好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央预算内水土保持重点小流域治理资金和水土保持补偿费,在全省九大高原湖泊、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共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16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7.37 km2,其中:营造水保林274.36 hm2、经果林343.70 hm2,封禁治理3 857.78 hm2,村庄及庭院绿化14 548.72 m2,张贴宣传画及标语4 094.27 m2,建设休闲广场16处、人工湿地360 882 m2、堆肥池714座、垃圾房64座、截污沟55.70 km、硬化道路36.78 km,架设太阳能路灯874个,修建污水收集池339座等。共完成投资14 816.64万元(不包括整合资金),其中,中央投资280万元,省级投资8 460.89万元,州(市)县(市、区)投资6 075.75万元。通过治理,初步呈现了山青、水净、岸绿、村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景象。
(1)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方责任。各项目县都及时成立了建设领导小组,逐级落实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严格的项目法人制和目标责任制,为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项目实施后,各地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建立责、权、利明确,使用权与管理责任明晰的管理体制,保障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2)突出规划引领,积极开展前期工作。编制了《云南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规划(2012—2020年)》,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采取县级申报、州市推荐、现场考察遴选的方式精心选点,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把建设任务落实到图斑地块,切实做好各项措施设计。
(3)坚持因地制宜,摸索治理新模式。经过几年来的实践,逐步形成了适合水源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一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配置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比例。二是水土保持与多项目相结合。采取多部门参与、多渠道投资的形式,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速度,增强水土流失治理合力。三是群众参与和政府行为有机结合。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发动群众参与治理、参与管理,发挥水土保持工程效益。四是水土流失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施以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净水惠民”工程为重点的治理措施,为有效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涵养水源,改善径流区内的水土流失状况,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4)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各项目县注重充分发挥群众自主性,所有项目均推行了群众全程参与制,从项目选点、实施方案编制、措施规划、施工组织等环节都让群众充分参与,确保项目建设得到群众理解与支持,让群众成为工程建设的参与者、决策者、受惠者。
(5)加强资源整合,确保工程效益发挥。各项目县积极整合各级、各部门之间的相关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加强部门合作,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的联动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充分发挥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大理市古生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整合了财政、交通等部门资金3 630万元,提高了治理标准和效果;腾冲市和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整合并带动其他部门及社会投资4 000余万元,完成了截污工程、水碓水库治理、河道清淤工程、陷河湿地修复治理、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工程。
(1)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为有效改善水源区人畜粪便无序排放,垃圾等固体废弃物随意堆弃,村庄绿化、休闲娱乐等辅助设施少,“脏、乱、差”的局面仍未得到明显改善的现状,全省在项目区共实施公共生态旱厕改造21座,新建垃圾房62座、堆肥池700个,完成村庄及庭院绿化13 828.82 m2,新修休闲广场14处。项目的实施,使水源区周边村庄人居环境整体得到改善,减少了对水源区的污染,水源区周边变成了“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宜人”的美丽村庄。
(2)不断优化区域生态环境。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流域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腾冲市和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投资5 189.13万元(含整合资金4 000万元),综合治理面积达到224 hm2,林草覆盖率达到95%以上,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8%,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轻。治理后,流域内面源污染得到明显控制,村庄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6%以上,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9%以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90%。
(3)有效改善了河道水质。针对流域内随意在河道两边堆存生活垃圾和废弃物等问题,在项目区河道内实施杂草、淤泥清理等措施,在河道两岸实施生态缓冲带等措施,共治理河道805.89 km,建生态缓冲带108.68 hm2。通过河道综合整治,达到了沿岸畅通,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减少了河道内污染物存量,有效改善了河道水质。
(4)提高了农民收入。如昆明市铁冲生态清洁小流域,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将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农业相结合,采取农业产业园区模式,引入云南省龙头企业(云南万家欢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共种植蓝莓24 hm2、美国油桃20 hm2。项目实施后,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农药、化肥施用量。经测算,项目区每年因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可减少氮、磷、钾使用量(折纯量)分别达到10.9、6.4和6.8 t;同时,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建成当年农户土地年租金达到11 250元/hm2,以后逐年增加,园区每年吸纳劳动力7 300人次。
(1)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差,治理成效不明显。结合目前已建设完成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来看,大部分生态清洁小流域虽然选择在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实施,但是所选项目区均存在生产条件差、生活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资金大部分用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上,如村容村貌整治和村庄道路硬化、亮化等方面,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不明显。
(2)建后管护机制不够完善,影响效益发挥。所谓“三分建,七分管”,要使生态清洁小流域长期发挥效益,治理是基础,管护是关键。目前大部分生态清洁小流域还没有建立系统的运行管护机制,建成后一般由村民集体管理,没有落实稳定的管护资金渠道, 一般也没有集中统一的污水处理系统,存在雨污横流、混合排放等问题,且即使建设了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运行经费也得不到保障,加之没有相应的水质监测能力和技术支持等,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长久发挥。
(3)资金投入渠道有限,未能有效开展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涉及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投资量较大,效益产生滞后,国家层面没有专项经费,省级补助资金有限,难以调动广大干群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更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治理规模与治理需求相差甚远。
(4)部门协作机制不完善,综合效益难以体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涉及水利水保、林业、农业、生态环境、交通等诸多部门,需要综合多部门力量、整合多种项目资金统一投入,但目前存在着政府牵头,项目资金难整合或不整合的问题,往往还是水利部门单打独斗,整体建设效果有待提升。
(1)分类指导,不断完善创新建设模式。不同区域、不同功能定位的小流域,其达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标准的途径和方式,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3]。应坚持规划引领,在综合分析流域内水土流失现状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基础上,精准施策,合理进行措施配置,重点围绕全省九大高原湖泊、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区域,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积极践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方针,通过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不断总结完善适宜当地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树立典型样板,总结推广可复制的好经验和好做法,突出示范引领作用。
(2)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建后管护模式。探索建立完善的建后管护机制,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原则,从建章立制入手,全面规范项目管理程序,落实责权;采取承包、租赁、出让土地使用权等形式,因地制宜制定工程建后管护制度。加强建后管理,落实科学有效的管护制度,确保工程建设有效实施、工程效益持续发挥。
(3)健全机制,集中主要力量办大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市场的积极引导和社会的广泛参与[4]。各地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水保搭台、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大水保工作机制作用,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明确各方责任,采取差别化政策,积极协调统筹各部门资金,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多方合作,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顺利开展。
(4)政策吸引,多渠道多投入开展建设。积极整合各部门、各渠道资金,形成合力,大力创新投入机制,研究制定云南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具体办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合、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工程建设;发挥公共财政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对民间力量给予政策优惠、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和行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