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胜
(寻乌县水土保持局,江西 寻乌 342200)
寻乌县地处江西省东南边境,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邻福建武平和广东平远,南邻广东兴宁、龙川,西毗安远、定南,北接会昌。在寻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在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与帮助下,寻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紧扣“监管强手段、治理补短板”水保工作总思路,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寻乌水土流失特点,按照新时期治水思路要求,提出了新时期寻乌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
寻乌县属于赣南较典型的红壤丘陵水力侵蚀区,具有我国南方水土流失的典型特征,土壤侵蚀方式为面蚀和沟蚀,局部地区存在崩岗等重力侵蚀。据2010年江西省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和野外实地 勘查,全县有水土流失面积366.52 km2,年均土壤侵蚀模数4 996 t/km2,年流失土壤48.38万t,流失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5.85%。其中:轻度侵蚀93.4 km2,占流失总面积的25.48%;中度侵蚀122.99 km2,占流失总面积的33.56%;强烈侵蚀78.97 km2,占流失总面积的21.55%;极强烈侵蚀14.78 km2,占流失总面积的4.03%;剧烈侵蚀56.38 km2,占流失总面积15.38%。侵蚀区分布在荒地、生态结构较差的林地、果园、坡耕地、工业园区、采矿区及新建的公路沿线等。
据崩岗调查结果,寻乌县有大小崩岗2 149个,崩岗总面积2 147.77 hm2,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5.86%。
按照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特征,寻乌全境大致可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部分。
寻乌县北部主要包括三标、水源、罗珊、澄江及周边区域,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和果业开发种植区,也是东江流域的水源保护区,人口比较密集,农业生产活动较为频繁,生态地位突出、环境脆弱敏感。该区域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水土流失以轻度和中度水力侵蚀为主;二是自然降水较多,自然植被茂盛,植被主要以公益林为主,但果业开发种植强度大,源头生态保护措施较差,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较弱。
寻乌县中部主要包括文峰、长宁、吉潭、项山、桂竹帽及周边区域,是重要的工业聚集区,是全县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该区域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有以下特征:一是废弃稀土尾砂矿区较多,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二是水土流失以中度及剧烈水力侵蚀为主;三是生产建设项目较多,人为水土流失较严重。
寻乌县南部主要包括晨光、南桥、菖蒲、留车、龙廷、丹溪及周边区域,是重要的果蔬和粮食生产区,也是崩岗集中分布区域。该区域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有以下特点:一是崩岗分布较集中;二是水力侵蚀占主导,但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并存,侵蚀程度主要为轻度和中度。
强化预防保护,建立源头保护生态防护体系。 在自然植被较好的区域,主要采取自然修复措施,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在自然植被较差的区域,主要采取补植、抚育等措施,促进生态逐步恢复;同时防止人为破坏和污染物随意排放。在果业开发种植中应加强水土保持监管,防止和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1)强化自然修复,修复东江源头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在保护区及中度水力侵蚀区,以生态修复为主要措施,实施封禁治理,促进林草植被自我恢复。在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以补植抚育为主要措施,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严格禁止开发建设活动,加强预防保护,减少环境破坏,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保护林草植被,逐步修复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系统。
(2)构建水源保护区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对林下存在水土流失的果园进行改造,山顶营造1/3的水保林,山下建水塘及植物隔离带,完善截排蓄水系统。对荒草地及局部崩岗地、矿山迹地栽植水保林。对村庄附近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及垃圾、污水处理。
(3)强化水土保持监管,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以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和生态建园为抓手,重点抓好果业开发中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废弃稀土尾砂,修复生态多样性,完善生态防护体系。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控制水土流失,补齐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体系短板,完善生态防护体系。同时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1)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对废弃稀土尾砂矿区按照山上、山下、流域同时进行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形成乔、灌、草及林、田、湖组成的稳定生态系统。
(2)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对中度以上水力侵蚀区域,因地制宜,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助力乡村振兴,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3)强化水土保持监管,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重点抓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崩岗综合治理,实施生态修复,建立区域生态屏障。
(1)对崩岗集中分布区,在坡面集水区域通过营造混交林等植物措施,提高坡地植被覆盖率;在沟头布设谷坊、拦蓄沟等工程措施,用以拦截、分散坡面径流,防止冲刷沟头;在崩岗沟壑修筑土石谷坊、拦沙坝,拦截泥沙,抬高侵蚀基准面;在沟壑下游淤积地、崩积体、崩壁及洪积扇地带,采取生物措施,提高沟壑植被覆盖度。
(2)对崩岗分布区沟道进行清淤、护岸,并与生产道路、休闲绿道结合。加强山地丘陵区水塘建设及植物隔离带营造,沉淀、净化面源污染物。把崩岗治理与乡村振兴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布设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建立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稳定农业生产基础。
(3)以《赣州市水土保持条例》实施为契机,完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强化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力度,防止和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实施适宜区域环境特点的综合治理措施, 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保护,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快速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