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晓,胡建忠
(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北京 100038)
青藏高原及周边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地区是沙棘属(Hippophae)植物的起源地。一般认为,沙棘属植物起源后,一支向我国黄土高原、华北地区迁移演变,一支经中亚向欧洲大陆迁移演变。在迁移的过程中,沙棘属植物为适应不同的地貌和气候,产生了不同的种和亚种。作为沙棘起源的主要地区,西藏的沙棘资源状况其实一直以来比较模糊,典型调研虽有,但系统考察不多。有鉴于此,2018—2020年我们多次赴西藏不同地区,就沙棘资源的自然分布、人工种植和开发需求等情况开展了有关调研。
沙棘属归胡颓子科(Elaeagnaceae),以萼片2裂,雄蕊4枚且其中2枚与花萼裂片互生、2枚与花萼裂片对生为共同特征,而区别于同科的胡颓子属(Elaeagnus)和仅位于北美的水牛果属(Shepherdia)。
1986年出版的《西藏植物志》(第三卷),记述了西藏境内有4种沙棘:鼠李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柳叶沙棘(H.salicifolia)、西藏沙棘(H.tibetana)、肋果沙棘(H.neurocarpa)。其中在西藏原归于鼠李沙棘4个亚种之一的江孜沙棘(H.gyantsensis)后来升级为种[1],其余3个亚种依次为中亚沙棘(H.rhamnoidesssp.turkestanica)、中国沙棘(H.rhamnoidesssp.sinensis)和云南沙棘(H.rhamnoidesssp.yunnanensis)。
在西藏境内,不仅有自然分布的天然沙棘资源,还有大面积种植的人工沙棘资源。
西藏境内分布有西藏沙棘、江孜沙棘、中亚沙棘、云南沙棘、柳叶沙棘等,仅没有蒙古沙棘(H.rhamnoidesssp.mongolica)这一亚种。
1.1.1 西藏沙棘
西藏沙棘是沙棘属中唯一的小灌木。调查中发现,西藏境内呈天然群落状态大片分布的首推西藏沙棘。我们在墨竹工卡县调研时发现,在念村河谷两侧地带有近1 000 hm2西藏沙棘天然林,以条带状分布,中间杂有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鲜卑花(Sibiraealaevigata)等灌木。天然灌丛成龄林高度普遍达1.2 m左右,幼龄林高数十厘米不等,灌丛呈扫帚状,或似造型盆景,相当漂亮。调查时间为2018年8月21日,当时果实大部分呈绿色,变色果实稀少,但果实顶端星芒状纹饰清晰可见。
2019年9月19日在普兰县调研时发现,在仁贡村有1 000 hm2以上的西藏沙棘天然林,呈条带状分布在河流两岸,有些在河滩低地,有些在稍高一些的阶地,有些在两者之间的坡地上;沙棘群落中几无其他灌木,多为禾本科(Gramineae)植物;沙棘果实部分已过熟,果味酸甜,较为可口。分布于海拔稍高的阶地上的树高20~30 cm,果实星状纹饰长(同墨竹工卡的);分布于河滩和坡地上的树高40~50 cm,果实星状纹饰短。经测定,这两类沙棘,长纹饰的干全果含油率达34%,黄酮含量2.6%,β-胡萝卜素含量252 mg/100g,维生素E含量1 401 mg/100g;短纹饰的干全果含油率26.4%,黄酮含量3.3%,β-胡萝卜素含量116 mg/100g,维生素E含量891 mg/100g。除黄酮含量低于柳叶沙棘、云南沙棘等外,西藏沙棘其余各个指标含量均为最高。
1.1.2 江孜沙棘
江孜沙棘是西藏分布面积最大的一种沙棘,在闻名遐迩的布达拉宫基座下的坡面上,就有十余株江孜沙棘分布。在错那县考察时发现,娘姆江河谷两边多分布着高大的江孜沙棘,其中以曲卓木乡分布最为集中,这儿有133 hm2“千年”江孜沙棘林(实为300余年),其中乡政府所在地集中分布着53 hm2以上的江孜沙棘林,树高普遍超过10 m、胸径在1 m以上,最大的树高达15 m、胸径达1.5 m左右[2](参考文献[2]中作者误认为柳叶沙棘,实为江孜沙棘)。老树上依然硕果累累,树下萌蘖株郁郁葱葱,萌蘖株枝刺很多,但成年树上的刺却稀少或无,树下除草本外,几无其他灌木。2018年8月22—23日调研时,隆子县境内江孜沙棘果实近熟,呈黄色,稍有棱,果味苦涩,而海拔很高的错那县境内果实尚绿。2019年9月中旬调研时,墨竹工卡、隆子和错那三地的江孜沙棘果实均已干瘪,果实收缩为棱状(很像阳桃),取样分析后发现,干全果含油率14%(10%~17%),黄酮含量3.1%(2.59%~3.51%),与西藏沙棘相比含油率明显偏低,黄酮含量相差不多。
1.1.3 中亚沙棘
中亚沙棘主要分布于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2019年9月下旬在札达县调研时发现,不像西藏境内的其他沙棘,自然分布多位于河滩低地,中亚沙棘不仅在河流两岸有分布,而且在“土林”山坡上竟然也有自然分布。札达县的“土林”,就像鄂尔多斯的砒砂岩,也是一种湖相沉积的砂岩,不同的是只有一种颜色——土色。在“土林”崖坎处,土壤水分远远低于河滩处,但也有条带状的中亚沙棘分布,足见其卓越的抗旱性能。经测定,中亚沙棘干全果含油率13%(10%~15%),黄酮含量2.7%(2.4%~3.2%),β-胡萝卜素含量71 mg/100g(42~127 mg/100g),维生素E含量711 mg/100g(288~1 066 mg/100g)。生化分析结果中,β-胡萝卜素、维生素E含量仅次于西藏沙棘。
1.1.4 云南沙棘
云南沙棘只分布于西藏东部的林芝市。2018年8月下旬在林芝调研时,常能在溪流边发现成线状分布的云南沙棘天然群丛或孤立木,一般树高6~8 m,很难见到片林。云南沙棘果味酸,挂果较为均匀,果实密度远较中国沙棘稀疏。雄株枝条十分粗壮,叶片很大,叶长55~63 mm、宽11~13 mm,叶柄长2 mm,用作育种材料或枝叶开发利用,发展潜力很大。干全果含油率11%~12%,黄酮含量6.9%~8.8%,β-胡萝卜素含量31~39 mg/100g,维生素E含量211~1 206 mg/100g。生化分析结果中,最为突出的是黄酮含量很高。
1.1.5 柳叶沙棘
柳叶沙棘在喜马拉雅地区南坡的西藏错那等地有分布,这些地区气温较高,适宜柳叶沙棘生长。2020年10月19—20日在错那县麻麻门巴族乡海拔2 600~3 500 m范围内调研时,发现坡面和沟谷都有柳叶沙棘。坡面上大者高6~8 m,最大胸径在1 m以上,平均高度3~4 m。在谷地勒布沟流域,溪流两侧的柳叶沙棘顺流水呈间断条带状分布,树高较坡地的高,一般高者8~10 m,平均5~6 m。柳叶沙棘结实普遍较好,果色黄,果味酸,10月下旬果实成熟。干全果含油率22.1%,黄酮含量很高,达7.9%。据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测定,原产错那的柳叶沙棘果实维生素C含量达1 480~1 709 mg/100g。在沙棘属植物中,柳叶沙棘维生素C含量最高,果实成熟期最晚(最晚至11月)。这些优良性状,使得柳叶沙棘成为培育无刺、高维生素C含量、晚熟等优良品种的极好原始材料。
此外,肋果沙棘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及横断山脉,中国沙棘分布于横断山脉地区,这也是西藏境内十分重要的2种沙棘资源。
西藏境内已成林的大部分沙棘人工林,常被误认为是天然林,多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种植的。西藏境内人工种植的沙棘,主要为江孜沙棘和中亚沙棘。
1.2.1 江孜沙棘
江孜沙棘是西藏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沙棘品种。在拉萨、山南等地区,调研中所见多为江孜沙棘,最为集中的当属山南市隆子县。这个县的沙棘林于2019年8月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认证为“世界最大人工种植连片沙棘”,基本上沿隆子河及其支流种植了50 km长的林带,面积约5 330 hm2。2012年,隆子县沙棘林带被列为国家公益林,受到重点保护。2018年8月下旬调研所到之处,发现江孜沙棘树高普遍为8~10 m,结果密度中度,树体高,采果难;虽然也发现一些高龄沙棘有衰退现象,但很难发现像黄土高原地区那样10年以上的中国沙棘人工林成片死亡的现象。
2020年10月22—24日在江孜县调研时发现,年楚河河道两侧也有呈宽带状的江孜沙棘人工林,长度达10余km,面积估计有3 330 hm2以上。
1.2.2 中亚沙棘
中亚沙棘是西藏种植面积第二的人工沙棘,主要在阿里地区种植。在阿里地区札达县,中亚沙棘集中种植于象泉河谷地带,全县中亚沙棘人工资源面积约667 hm2。中亚沙棘树高2~4 m,高者达6~7 m。调研中发现,河谷表层土壤有盐渍化现象,但是沙棘长势旺盛,萌蘖情况十分普遍,沙棘林自我更新能力较强。2019年9月19—20日调研时发现,中亚沙棘果实正处于成熟期,果实分异很大,果色有红、橙、黄诸色,果形有圆球体、长圆台体、长纺锤体等,果味苦涩,果实产量很高,适于剪枝采果。
1.2.3 中国沙棘
2019年9月20日在阿里地区噶尔县昆莎乡噶尔新村,调研组发现这儿种植有引进的中国沙棘。经了解,沙棘种子引自内蒙古,在当地实生育苗后,于7年前种植,生长十分旺盛,树高2~3 m,果实普遍较大,百果质量30 g左右,而且单株结实稠密,单株果实产量估计在8~10 kg,适于剪枝采果。果实分异很严重,果形有圆球体、扁圆台体2种形状,果味酸甜;果实较西藏地区其他种或亚种明显晚熟,调研时发现有的果实近熟,有的刚开始变色,果色似有红、橙、黄诸色,以橙色为主,还有的果实横径还很小,尚未进入快速增大期,这是一种极晚熟品种,预计在冰冻时节可打冻果采收。同时发现,种植的雄株树体健壮,花芽饱满,作为授粉树十分适宜。
西藏沙棘工业原料林建设的基本方案是,既要立足于现有各类天然和人工资源,又要在合理优化企业布局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国内现有优良沙棘资源类型,建成高质量的沙棘工业原料林[3]。
资源调研和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西藏境内天然分布和人工种植的沙棘资源,变异丰富,各具特色。
2.1.1 江孜沙棘
估计西藏境内江孜沙棘总面积应在10万hm2以上,其中天然林1.3万hm2。由于群众普遍掌握了其育苗、种植技术,因此推广种植较为容易;不足之处是树体高大,果实密度中等偏低,从成分来看也没有特别之处,开发价值相对较低。
2.1.2 中亚沙棘
中亚沙棘现有种植面积在西藏居于第二位,阿里地区中亚沙棘总面积估计有2万hm2,天然、人工资源约各占一半。不过,偶有发现中亚沙棘人工林像黄土高原中国沙棘一样情况的片状枯死现象。在阿里地区,中亚沙棘的育苗、种植已为当地群众所掌握,且其树体普遍不高,剪枝采果较为容易,加之果实中油、β-胡萝卜素、维生素E含量较高,是其主要优势所在,因此在阿里地区继续种植中亚沙棘潜力依然很大。
2.1.3 中国沙棘
中国沙棘自然资源主要位于横断山脉,受地形所限,基本没有开发利用价值;人工资源在噶尔初步试验结果十分理想,面积虽然不大,但产量高、晚熟、便于剪枝采果等优点使得其在阿里等地的种植前景看好。
2.1.4 西藏沙棘
西藏沙棘自然分布面积最大,从墨竹工卡、普兰等地的调研情况来看,估计境内西藏沙棘面积应在1万hm2左右,全为自然资源。作为一种小灌木,西藏沙棘果实密度不低,产量可以,如果能研发出一种像东北大兴安岭地区采收杜斯、越橘一样的采果设备,则可解决果实采摘问题。西藏沙棘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营养成分十分突出,如前所述,除黄酮含量低于柳叶沙棘、云南沙棘等外,其余各项指标含量均为第一,加之果实口味较好,开发价值很大。问题是资源面积有限,而人工育苗、种植方面的技术需要探索。
综上所述,西藏境内各种沙棘资源共计约13.33万hm2,其中天然资源约3.33万hm2。由于不像黄土高原地区的中国沙棘人工林经常郁闭后无法采摘果实,西藏地区各类沙棘资源,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密度一般都适宜人工采摘,因此现有资源在做好采摘利用实施计划的前提下,理论上讲都可以用来直接采收利用。
如前所述,西藏境内的现有沙棘资源,一般可以直接用来进行加工利用。但是,这些资源或为自然分布,或出于生态建设目的,经济利用方面考虑得不多。从资源的运输距离、资源的工艺产量及采收成本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会发现现有资源中的多数,实际上不适合开发利用。考虑上述因素,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沙棘优良类型,重新建立沙棘工业原料林基地。
西藏境内自然地貌可以划分为喜马拉雅高山区、藏南谷地、藏北高原、藏东高山峡谷区四大类,其中适于种植沙棘、建立工业原料林基地的主要有藏北高原和藏南谷地这两类地区。按照“三北”地区一般0.33万 hm2(5万亩)沙棘原料林可供给1个中小型企业的基本要求,将参数翻番,即按0.67万hm2(10万亩)沙棘工业原料林供给1个加工企业来考虑,全西藏共需建立10个沙棘企业,与其相适应的沙棘工业原料林需要新建6.67万hm2(100万亩),按近期(2021—2030年)、中期(2031—2040年)两期共20年安排,平均每年0.33万hm2(5万亩)。
2.2.1 藏北高原
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约占全自治区面积的2/3,由一系列浑圆而平缓的山丘组成,其间夹着许多盆地,是西藏主要的牧业区。
建设地区:近期(2021—2030年)、中期(2031—2040年)均位于阿里地区。
推荐的种或品种:中亚沙棘、中国沙棘、杂交沙棘的优良类型。
推荐种植面积:近期(2021—2030年)2.00万hm2(30万亩),中期(2031—2040年)1.33万hm2(20万亩),共3.33万hm2(50万亩)。
2.2.2 藏南谷地
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域。这一带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是西藏主要的农业区。
建设地区:近期(2021—2030年)主要位于拉萨市、山南市;中期(2031—2040年)位于山南市、日喀则地区等。
推荐的种或品种:江孜沙棘、云南沙棘、中国沙棘、杂交沙棘的优良类型。
推荐种植面积:近期(2021—2030年)2.00万hm2(30万亩),中期(2031—2040年)1.33万hm2(20万亩),共3.33万hm2(50万亩)。
西藏有关部门和地区近年来对通过种植沙棘建立沙棘开发企业、振兴当地经济工作十分重视,多次提出了这方面的需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西藏境内尚无沙棘加工企业,需要与种植相匹配,科学布局加工企业。如果沙棘工业原料林的近中期建设面积为6.67万hm2(100万亩),就需要配置与其相适应的中小型加工企业10个左右。然后,坚持滚雪球,由小到大,由单一到综合,由薄利到厚利,可逐步走向良性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基本思路,希望能够有助于西藏境内的沙棘开发利用工作。
按沙棘种植后进入盛果期需5年、企业建成需2年计,企业建成后的前3年,甚至前5年(考虑到新建资源面积尚小),可以利用现有各类沙棘资源,选择运距较近、采收劳力较多的地区,先行采摘已有沙棘资源,进行初步加工利用。
初级加工利用包括对果实和叶两类资源的利用。果实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供冻干果或烘干果,直接销往区内、国内各地甚至国外市场;二是压榨果汁,形成果汁、果油和种子3种产品,果汁、果油经初步包装,销往本地市场,种子直接销往国内各地供销市场。叶的加工利用,在近期(2021—2030年)就一种产品——沙棘茶;在中期(2031—2040年)则可在沙棘茶的基础上,生产其他沙棘保健品,产品一半用于满足本地市场,一半销往国内各地甚至国外。
预估在中期(2031—2040年)的中后阶段,沙棘企业运转良好,产品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信息资源较为丰富后,可以考虑引进一条能够提取油、黄酮的综合生产线,加工生产沙棘保健品,一条化妆品生产线,加工适合高原地区人群的化妆产品。同时,沙棘资源对藏药生产能有突破性贡献。
沙棘地上部分果、叶和枝的开发谋划好了,完全可以做到无废料利用。除围绕果实、叶子进行开发外,枝干和果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渣料等,都是优良的原料,可用于加工饲料添加剂(或预饲料)、食用菌基料、颗粒燃料及人造板等。同时,沙棘工业原料林也是发展林下经济、主题采摘、旅游观光的优质资源,要高度重视,充分利用,深度挖潜。围绕沙棘工业原料林,从建设到更新,都要注意综合利用,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在2020年8月28—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本、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在关乎这一区域沙棘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的方方面面,我们责无旁贷,需要积极与地方有关部门密切合作,以规划设计、典型示范和培训等作为切入点,全方位为西藏的高质量发展服务。我们坚信,沙棘在这一伟大的征程中一定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