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栋强,陈烈钳,邓廷志,陈景宇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广东 惠州 516000)
鹿角形肾结石是指充满肾盂且结石超过1个肾盏,对于部分性鹿角状结石是在部分集合系统中填充,完全性鹿角状结石是对整个肾集合系统填充。鹿角形肾结石治疗具有长期无石,复发率低,并能有效保护残存肾功能等特点[1]。目前,鹿角形结石肾的治疗被视为泌尿外科的重点与难点之一,应用常规手术治疗术中切口大,恢复慢,且增加二次手术的难度。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微创技术不断更新,经皮肾镜取石术、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等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且联合使用效果显著。使用肾经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鹿角形肾结石时可在直视状态下将碎石击碎,手术创伤小,且结石清除率高[2]。本研究选取2018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本院收治的30 例鹿角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通过20F 经皮肾单通道碎石取石一期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效果,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30例鹿角形肾结石患者,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1~69岁,平均(57.67±1.65)岁;结石位置:左侧16例,右侧14例;结石直径3.8~6.2 cm,平均(5.09±1.21)cm;病理分型:完全性鹿角形结石13 例,不完全性鹿角形结石17 例。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认知正常;经临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鹿角形肾结石。排除标准: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且控制不佳者;患有肾积水、局限性肾积水者;存在移植肾、孤立肾者;特殊体型者;盆腔粘连严重者;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依从性差者。
1.2 方法 30例患者均行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通过20F经皮肾单通道碎石取石一期治疗,实施腰麻或者全麻操作,指导患者保持截石位体位,在输尿管镜(5F)下将患侧的双J管拔出,检查输尿管开口与管腔大小,以及输尿管走形与黏膜情况,上行至肾盂,取超导滑丝留置。随后,由导丝放置输尿管软镜鞘(20F),使用电子输尿管软镜由鞘进入肾盂,以观察肾盂与肾盏的分布情况,寻找结石,使用激光粉碎结石,并使用取石套篮将大块结石抓出。对各肾盏进行监视,预防残留结石,在退镜时,对输尿管进行全面检查,判断输尿管损伤情况。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体位,由肾造瘘通道将工作鞘置入,深镜至通道,对肾盏进行检查,冲出肾盂、肾盏中结石残渣,残余较大结石使用钬激光粉碎,留置肾造瘘管与双J管,在术后第2 天,对尿路平片(KUB)进行复查,并检查碎石效果与双J管位置。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描述性分析。
30例患者中,经下盏建立皮下肾通道29例(96.67%);一期结石清除26例(86.67%);手术时间60~121 min,平均(91.75±15.89)min;术中出血量45~90 mL,平均(68.83±5.57)mL;术后血红蛋白水平3.5~9.1 g/L,平均(5.87±1.24)g/L;术后住院时间4~10 d,平均(6.89±1.24)d;术后不良反应2例(6.67%),表现为发热,未发生无腹腔积液、肾脏穿孔等不良反应。
鹿角形结石为位于肾盂其分支进入肾盏的结石,包括完全性鹿角形结石与部分性鹿角形结石。目前,鹿角形肾结石患者首选治疗方案为经皮肾镜取石术。许健斌等[3]选取鹿角形结石患者行单通道经皮肾镜治疗发现,治疗后结石残留率为28.00%。冯威福等[4]提出,复杂性肾结石采用单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清除率为75.00%。周逢海等[5]研究发现,行多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一期清除率为64.30%,二期清除率为85.70%。国内外学者达成了普遍共识[6],即逆行输尿管软镜常用于治疗直径>2.0 cm 肾结石,且结石清除率较低。另外,多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在实施过程中,可引起患者较大的肾实质损伤,术中失血量较多,周围脏器损伤风险较高,且术后康复时间长[7]。鹿角形结石一般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但由于肾盏解剖学结构的特殊性,结石无法在单通道经皮肾镜的治疗过程中被一次性发现,清除效果不佳。微通道取石术治疗结石清除率较高,但易产生肾实质损伤,导致相关手术并发症发生[8]。
临床治疗鹿角形肾结石还常采用输尿管镜治疗,但术中视野较小,注水速度较慢,且碎石激光的光线较细,碎石效率较低[9-10]。用于输尿管软镜治疗的导光纤维有辅助弯曲与主动弯曲功能,其弯曲角度可达到275°/185°,可在肾盏中灵巧进入,探查患者多数集合系统,且不存在视野盲区,在肾脏疾病诊疗中应用价值较高[11]。近年来,随着钬激光技术不断发展与更新,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且配合输尿管软镜治疗肾盏肾盂结石效果显著,被视为有效且安全的微创技术,其结石探寻率、碎石成功率及结石排净率均较高,术中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应用前景良好[12-15]。
本研究结果表明,30 例患者均行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通过20F 经皮肾单通道碎石取石一期治疗。其中,经下盏建立皮下肾通道29例(96.67%),一期结石清除26例(86.67%);手术时间60~121 min,平均(91.75±15.89)min;术中出血量45~90 mL,平均(68.83±5.57)mL;术后血红蛋白水平3.5~9.1 g/L,平均(5.87±1.24)g/L;术后住院时间4~10 d,平均(6.89±1.24)d;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6.67%),均表现为发热,无腹腔积液、肾脏穿孔等并发症。表明,鹿角形肾结石患者采用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效果显著,分析原因为,①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在治疗复杂性肾结石时,可将大部分肾结石有效清除,提高取石速度;②相比于传统经皮肾镜,微创经皮肾镜技术可最大程度降低肾实质损伤与手术并发症;③术中运用中盏后组入路,不仅可减少术中出血,还可利用经皮肾镜到达目标肾盂、肾盏与输尿管上段,实施碎石取石;④输尿管软镜具有弯曲功能,可有效处理鹿角形结石分支以及碎石过程中其他肾盂中散落的结石,进而提高肾结石清除率。
综上所述,鹿角形肾结石患者采用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通过20F经皮肾单通道碎石取石一期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